分享

北京翠微山法海寺

 璇琮坑 2016-05-10

法海寺

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驼铃古道首驿模式口村北 500

北京翠微山法海寺——千年两株白皮松,明代壁画传万世

 

法海寺山门

    法海寺坐落于京西模式口翠微山南麓,东靠馒头山,西依蟠龙山,北连福寿岭,群山环抱,气势非凡。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落成于正统八年(1443),由明英宗朱祁镇宠宦、御用太监李童集资,由汉藏两族僧俗官员共同设计,由宫廷工部营缮所修建,是一座带有浓厚西藏密宗色彩的禅宗寺庙。据说,当年李童夜里梦见一处仙境,第二天他奏明皇帝,照着梦境到处去找这一处仙境,找到模式口地区,见“都城之西,翠微山之阳,玉河乡水峪龙泉古寺之左”风景如梦境一般,遂向当时的一部分官吏、喇嘛、僧尼和平民募钱,大兴土木,在此建寺。寺庙建成后,明英宗钦赐额曰“法海禅寺”,取“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之意,后又颁发“大藏经”一部。法海寺内现存《敕赐法海禅寺碑记》是当时的礼部尚书胡潆撰,《法海禅寺碑》是吏部尚书王直撰,修职部工部营缮所付京口陈敬篆额,胡、王二人都是明初名臣。在距寺庙一里余山下建有“远门”。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法海寺筹资创建者,历侍五朝太监李童卒,葬于法海寺东墙外,墓塔前立有皇帝谕祭碑。法海寺第三代主持慧义,时任职僧录司左善世,坐上过主管全国僧务第一把交椅。这些事实都说明法海寺在明朝地位之高名噪京城。

 

    明弘治十七年(1504)到正德元年(1506)法海寺曾重修一次,明世宗、思宗等都曾赐予法海寺法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再次大规模重修法海寺。清雍正五年(1727)第十六世敏珠尔呼图克图进京,清帝赏赐法海寺匾额,标志着法海禅寺变为喇嘛庙。清光绪三十年(1904),第十九世章嘉呼图克图由蒙古草原进京,光绪帝命其管理京师之嵩祝、法渊、智珠和法海寺,章嘉呼图克图圆寂后,其所管四寺交呼图克图之商卓特巴札萨克喇嘛照管。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平市寺庙登记时,法海寺内尚有木雕、泥塑佛像三四十尊,尤其是三世佛、十八罗汉楠木雕像最为珍贵。解放前,该寺破旧不堪,后殿及后院房舍均成废墟。1957年法海寺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法海寺进行了一次历时二年的大规模全面整修。

法海寺前一景,名“四柏一孔桥”。此桥位于法海寺金刚殿前约100处,桥长5,宽3,石板桥面,没有护栏,没有桥墩,因桥的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四棵柏树,以树根为桥面之依托,故而得名。桥面中腰拱起,拱高约1,如飞虹垂地,桥形又像罗锅儿,因此当地人称“罗锅儿桥”,是法海寺“五绝”之一。建国后,因人马车辆行走不便,遂改为平桥。每当夏季来临,清冽的泉水汇成小溪,潺潺流经桥底,别有一番生趣。

法海寺坐北朝南,全寺四进院落,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护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两翼对称建有钟鼓二楼、伽蓝、祖师二堂、方丈之所与选佛之场以及僧房、廊庑、厨库等,围绕着法海寺还建有高大的垣墙。据《法海禅寺记》碑文描述:当年“刻雕藻绘,像设庄严,香华器物,凡寺之所宜有者,靡不毕具。”“四方学徒之来游者日益众,蔚然京师名刹也。”

 

护法金刚殿,亦即山门殿,内塑密迹金刚力士像,门额横匾上书“法海禅寺”,系当代佛教大师、书法家赵朴初所题,颇有禅意。穿过金刚殿,走过古柏、古槐密布的一进院落,沿着三十级青石台阶而上,便进入天王殿。殿内原有脚踩八怪的四大天王塑像,异常生动,与各地天王雕塑都不同,乃法海寺特色之一。现在,天王塑像已荡然无存,徒以画像充任。

北京翠微山法海寺——千年两株白皮松,明代壁画传万世

 

千年古白皮松

  过天王殿进入第二进院,在中轴线上的凸字形高台上,坐落着大雄宝殿。殿前庭院东侧,原悬有铜钟一口,系法海寺“五绝”之一。现已移入偏殿内保存。铜钟铸造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交龙纽,高1.75,外沿口径1.21,唇厚9.5厘米,重1068公斤,系用泥范青铜精铸而成,造型浑圆厚实、凝重大方。钟呈正圆形,钟体修长,钟口外张,呈喇叭状。钟顶部钟钮铸有一对栩栩如生的蒲牢(传说蒲牢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天性好鸣,被吕洞宾施道术定在了钟钮上,终年与钟声相伴),它们两尾交缠、相背成趣,浑然一体,一副叱咤风云、力拔千钧的样子。在两只蒲牢的四爪之下,20片菩提树叶环绕成花环,如伞如盖,其下铸有20尊佛菩萨的名号。菩提树叶下为十二圈用汉文题名的梵文偈咒真言,铸有梵文1500字、汉文偈咒题名25组、助缘人名单1154人。铸字共约3400个。字形工整端正、遒劲古朴,清晰可辨。钟腰饰以两条环带,以圆体弦纹相隔,铭文“敕赐法海禅寺大明正统丁卯(1447)四月吉日铸造”。钟下部是海浪纹线,象征着普渡助缘人脱离苦海;海浪纹下是莲花瓣裙钟口,象征着佛众菩萨普渡众生一尘不染。钟体内壁刻有汉文题名的梵文经咒共计十八圈,系《金刚经》和《法华经》两部共约2070字。钟口最下一圈是藏文的六字真言,在钟的唇口内壁还铸有八卦卦符,在佛钟上出现道教符号,是中国释道融合的极好佐证。整座古钟造型生动,古朴典雅,具有研究艺术史和佛教史的重要价值。

  大雄宝殿前有两株古白皮松,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是法海寺的“五绝”之一,堪称活着的“文物”。西边一株树干周长5.56,东边一株树干周长4.22米。两株古松高近百尺,挺拔伟岸,雄峙一方,枝分三杈,颇有银龙飞天之势,仿佛两个卫士,守卫着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重昂五踩斗拱,五抹头六角菱花隔扇,上带横披四角菱花隔心窗格,屋顶及门窗,仍保存明式特征。大殿内顶棚上有三个曼陀罗藻井,都是明代原物,也是法海寺的“五绝”之一。北京翠微山法海寺——千年两株白皮松,明代壁画传万世

 

法海寺大雄宝殿

曼陀罗(Mandala)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又称曼达、坛城。作为实体的“曼陀罗”,是指密宗法师做法事的坛位;而图画上的“曼陀罗”,一般是在画面上设方形或圆形的坛,在坛内安置诸佛菩萨之像,并加以供奉。它们的形式大都是十字轴线对称,方圆相间,四向设门,中心为圆轮,轮中按“井”字分隔为九个空间。而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室内顶棚上的一种装饰,顶部为穹窿状的天花,印饰以花纹、雕刻和彩画,故名“藻井”。藻井在建筑中的使用代表了尊贵与等级,从现存古建筑的实例来看,藻井一般位于寺庙建筑中神像的顶部和宫殿帝王宝座的上方。

法海寺大雄宝殿内的三个藻井是我国现存的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它们上圆下方,通高一米,分作三层,层层上收。最上层为圆形,中间层为八角形,最下层为正方形,象征着佛所居住的玄妙的须弥山。每层镶嵌小方木块拼成的斗拱,个个精雕细琢,巧夺天工。这三个藻井顶部都绘有曼陀罗,中央藻井顶部绘制毗卢遮那佛曼陀罗,东边藻井绘药师佛曼陀罗,西边藻井绘弥陀佛曼陀罗,凸显出法海寺汉藏融合、显密融合的特点。

 

    大雄宝殿内原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楠木雕像、大黑天及建寺者明代太监李童的供养像;殿内四壁还绘有十铺明代壁画。这批壁画是明代壁画的代表作,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是法海寺“五绝”之最突出者。文革期间,“红卫兵”窜进法海寺要“破四旧”,看管寺庙的老人吴效祖牢记当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法海寺时指示一定要设法保护好珍贵的壁画,但他深知如果硬顶,肯定会无济于事。为了保住殿内的壁画,他想出了“舍车保帅”的妙计,先找来几条大井绳,让来“破四旧”的红卫兵小将先破把守山门的泥胎护法金刚,这些红卫兵年轻力薄,拽倒两个金刚塑像就已汗流浃背,精疲力竭,扔下大绳走了,从而所幸使殿中的壁画得以保存完好。

 法海寺壁画完成于明正统八年(1443),由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所绘,是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士官所绘作品。壁画采用工笔重彩卷轴画法,所绘全部是佛教内容,计有“祥云图”、“佛众赴会图”、“三大士图”和“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四种,共绘有77名人物及山水、祥云、动物、花卉等。其中,三世佛坛背屏上绘满祥云,线条流畅,色彩明丽,烘托出佛国仙境的氛围。三世佛佛像坐龛背后有“三大士图”,水月观音居中,两侧右为文殊菩萨,左为普贤菩萨,其中的水月观音画技最为出色,其轻纱飘动,花纹如丝,楚楚动人,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大殿北壁门两侧上绘“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内容为大梵天、帝释天、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密迹金刚、大自在天、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魔利支天、日天、月天、娑竭龙王、阎摩罗王等二十诸天礼佛护法的行进场面,护法图以门为中心分两幅,共绘有三十六人,其中三五成组互相呼应,既统一又有变化。东西两壁十八罗汉身后为“佛众赴会图”,采用对称画法。每幅壁画分上下两层,上部祥云缭绕,自北向南,绘有观音菩萨六尊一组,红衣坐佛五尊一组,菩萨四尊一组,共三组,内容为佛众菩萨讲经说法、赴会参禅的场面。下部画有牡丹、月季、芭蕉、荷花和菩提等植物,旁有竹篱栏杆,间以石坡流泉,一派“梵天佛地”的气氛。

法海寺整个壁画在人物刻画、花草鸟兽以及图案造型等方面继承了我国历史文化与壁画艺术传统,融汇了各种绘制技法,“沥粉堆金,叠晕烘染”,较多地使用金粉、银粉、朱砂、石青等颜料,所以历经560余年仍金碧辉煌,光彩照人,堪称我国明代壁画的典范。

大雄宝殿后,登十七级踏跺,进入第三进院。院中正殿为药师殿,西侧为选佛场,东侧为方丈房。药师殿后,为上山踏道,通往四进院的藏经阁及东西配殿。三进、四进院落中的建筑原都已塌毁,仅剩残砖剩瓦。近年,这些建筑都已陆续按古制修复,重现了明代大寺气象。此外,寺内还有厨库、客房等房舍,寺外有垣墙围绕。

 

    法海寺所存的金石文物诸多,有明代的碑八通(包括残者),佛幢三座,带有铭文的金属器物,诸如钟、磬、炉、瓶等十二件。寺外还有明代残碑十通,摩崖石刻一处。寺外东南山坡上,还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鉴定的冰川擦痕遗迹可寻。北京翠微山法海寺——千年两株白皮松,明代壁画传万世

 

龙泉寺山门

法海寺的入寺山路在翠微山山脚下分为左右两路,左路去往另一座寺庙龙泉寺。从李童寻址建法海寺的史载记录推测,龙泉寺应早于法海寺即存在,而且龙泉寺被称作为龙泉古寺,说明其历史悠久。龙泉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在呈小四合院布局,山门为三间砖砌卷棚顶,建于石砌高台之上。寺内为一四合院,十字型小路铺于院内,左右各有偏殿一座,正后方为三间面阔大雄宝殿,院中有参天古柏两棵,还有古井、石经幢等遗物。现龙泉寺旁建有“翠隐茗泉茶院”,成为隐迹山林的一座休闲古寺。

 

摄于200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