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霞客的《滇游日记》

 TLB519 2016-05-11

在古代诗歌中,云南常被描写为不毛之地,令人生畏的烟瘴之区,作为流放充军所在,以致内陆人把云南视作畏途。而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却一反俗见,毅然徒步跋涉万里,走遍了云南三迤土地,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考査,逐日为记,后人辑成《滇游日记》13卷,约20余万字,占了整个《徐霞客游记》的五分之二。它既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散文,又是一部详实确切的风物志,还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至今, 仍是研究云南必备的参考书。


云南文化:徐霞客的《滇游日记》

徐霞客的《滇游日记》(看云南网


徐霞客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5月9日离开贵州西部边界,从亦字孔驿进入云南平彝卫(今富源县),过曲靖达昆明,从通海南下至临安(今建水县),折向东至阿迷(今开远)、广西(今泸西县)、师宗、罗平,抵黄草坝(今贵州兴义),西折回至曲靖返昆明。在昆明游滇池周围晋宁、海口、安宁温泉等地,后由筇竹寺北出富民,过武定、元谋、大姚、姚安、清华洞,上宾川鸡足山,畅游鸡足山一月后,北上经鹤庆至丽江,从丽江又南回剑川、洱源、大理,看苍洱名胜;再从下关西行过漾濞、永平至保山、腾越(今腾冲),历览火山热海,边寨风光,从腾冲回折,经顺宁(今凤庆)、蒙化(今巍山)、弥渡,再上鸡足山,应丽江木知府之请撰修《鸡足山志》,经三个多月而后成稿。约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二月由木氏派人护送出云南,共历3个年头、22个月。是徐霞客一生中游览时间最长、记述最多的一个省。他以高度的热情、细致的观察、锐敏的感觉、生动活泼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云南的山川风物,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滇游日记》成为徐霞客笔下最瑰丽的篇章。


云南文化:徐霞客的《滇游日记》

徐霞客的《滇游日记》(看云南网


“生平只负云山梦,一步能空天下山。”对云南的名山,徐霞客几乎无不登临。为登山,他冲风冒雪,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几历险境,1639年4月27日,他在腾冲途中看到一秀丽的奇峰,“欲舍之,不能竟去”,于是就搁下行李,“仰攀而上”,但登山并非易事:

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无援,欲下亦无地。

徐霞客登山,有时看景致:“群山吐颖,众壑盘空,映彩流霞”、顿感“奇观尽收今古胜,帝庭呼吸独为遍”;有时入洞探幽,秉炬蛇行,看那异姿纷呈的洞内景观,“凭憩久之,恨不能携囊托宿于内”;有时寻求古今踪迹,拂苔读碑,山高风峭,寒刺肌肤,亲手录碑,手都冻僵了,只好呵冻摩擦后再写;有时看到山上矿石很多,就细心考察。

在山的考察中,徐霞客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尤其仔细,不论对滇东“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的奇观,对滇西“长条短缕、缤纷飘飏”的钟乳石,都有详细记录。现在经过科学考察,证明徐霞客所记的有关石灰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都是正确而真实的,是世界上最早最翔实的记述石灰岩地貌的文献。

徐霞客对腾冲的火山群也进行了考察。他登上打鹰山,向当地人民了解30年前这里火山爆发前后的情况,并亲手对“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的火山石试一试重量,结果知其“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又看到硫磺塘区的沸水丛跃,“作滚涌之状”,热气蒸腾,如浓烟卷雾的壮丽景观。成为腾冲火山地热考察的先驱。

对云南的水,徐霞客尤为注意。除游记之外,还专门写过《江源考》和《盘江考》两篇论文。他根据自己实际考査的材料,否定了《禹贡》等典籍“岷山导江”的陈说,指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真正上源;又对南北二盘江的源流进行考査,纠正了《一统志》的某些失误。在考査中,他还注意比较一些江河水流的异同。如对怒江、澜沧江、北盘江,他屡次比较说:怒江“江流颇阔,似倍于澜沧,然澜沧渊深不测,而此当肆流之冲,虽急而深不及之,则二江正在伯仲间也。”澜沧与北盘江相比,“北盘有奔沸之形,澎湃之势,似浅;此(澜沧江)则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不可以其狭束而与北盘共拟也。”

高山流水,或因飞过陡崖,或因跃过断层,往往形成奇丽壮观的瀑布。徐霞客对此亦十分感兴趣。在鸡足山,他目睹玉龙瀑穿云破雾,飞流直下百余丈,如“绝崖隤雪,下嵌九地,兼之霁色澄映,花光浮动,觉此身非复人间。”复见“珠帘洞”:“水自崖外飞悬,垂空洒壁,历乱纵横,皆如明珠贯索。”徐霞客不禁“排帘入嵌壁中”,向外一望“如隔雾牵绡,其前树影花枝,俱飞魂灌魄,极掩映之妙。”在腾冲除看城边的迭水河瀑布外,在玛瑙山附近又看到一个少为人知的瀑布,“势既髙远,峡复逼仄,荡激怒狂,非复常性;散为碎沫,倒喷满壑,虽在数十丈之上,犹纷纷珠卷霰集。滇中之瀑,当以此为第一。”

徐霞客在游览自然山水的同时,还注意到云南的政治及人民生活状况,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这又形成了《滇游日记》一大特点。

在大理,由于朝廷及地方官吏一再索取、运送精美的大理石,人民不堪其苦,三塔寺附近的石户村“人户俱流徙已尽”。在保山,有贩卖碧玉、宝石的商人,由于地方官屡次强索,受不了,只好“屡屡避客”,“亦不敢以一物示人,盖恐为承差所持也。”至于边地之居民,有的生活更苦:“无衣无裳,惟以布一幅束其阴,上体以被一方帏而裹之,不复知有衿袖之属也。”平时“以茶、蜡、黑鱼、飞松四种,入关易盐布。”有的山区人民“勤苦垦山,五鼓辄起,昏黑乃归,所垦皆硗瘠之地,仅种燕麦蒿麦而已”。与富庶的“丰禾盖垅”的坝区,完全两样。

这些真切的记述,揭示了云南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为研究云南历史提供了可贵的材料。

此外,对云南丰富的物产、奇特的民俗,亦多有记述。如金、银、铜、玛瑙、大理石、玉石、草煤等矿产,山茶、杜鹃、 马樱花、兰花等花卉,十里香、龙女树、大青树、松、竹、紫胶、青藤上结的球状木胆等竹木,鸡枞、白生、油鱼、金线鱼、柔猪、发糖、酥饼油线、烘鹿肉、烤小猪,味异而大如拳的蒜,松脆而大如瓯的梨,插上藤管吸的酒,香美的核桃油等等风味食品,以至丽江境内官均姓木,百姓均姓和;鸡足山上待客“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腾冲边民“煮竹鼯”待客,“架竹为巢,下畜牛豕,而上托爨卧”等等的风俗习惯,在《滇游日记》中均有记录。使游记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自唐以来,奉中央王朝之命来云南的官员,曾陆续写过一些记录其见闻的文字,如唐代梁建方的《西洱河风土记》、袁滋的《云南行记》、元代郭松年的《大理行记》、明代程本立的《云南西行记》等等,然多文字简略,内容单薄,且常偏于一隅。专门以两年的时间,踏遍三迤的土地,实地进行考査,而又记下20余万字第一手资料者,唯徐霞客。

可惜的是,徐霞客去世后,他的手稿有部分损失。今传《滇游日记》,缺四段时间约125天的日记。包括他首次由滇东到昆明,再下临安,又从昆明至武定狮山、元谋雷应山的精彩记录,“奇遇胜游,多在其中”,后人难以再窥全豹,实为千古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