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大理历史古迹太史名僧共一楼

 TLB519 2016-05-11

大理古有妙香国之称,自南诏以来佛教盛行。苍洱之间,寺庵林立,无山不寺,人民崇信佛教,家设佛堂。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说:“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 半”,“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明代张含《写韵楼歌》曾描写苍山“环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足见当时大理佛教之盛。

“鹤拓佳山水,名兰处处多。”(张铎诗)在众多的寺庵中,最负盛名的是感通寺。寺在大理市观音塘村后,苍山圣应峰麓。从观音塘下车,穿过村予,向苍山进发,约两公里即达。山寺前满坡茶园,清翠碧绿,清香扑鼻。感通茶,在南诏时代就有种植。举首看苍山,峰峦挺秀,感通寺一片,苍松古柏相间。感通寺原规模较大,殿阁层叠,寺僧众多,因历史原因,寺宇残损,现遗存一寺一庵(大云堂和寂照堂),寺内保留着七块碑刻,记述了寺庵的兴衰。穿寺而上,见―片残垣,约有数十院,断垣高高低低,间有高大的柏树,可以窥见当年的规模。


云南大理佛教清修寺院——大理感通寺

云南大理佛教清修寺院——大理感通寺(看云南网)


感通又名荡山寺,创建于唐,扩建于元,而盛于明。当时该寺的高僧法天无极禅师,率僧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入京朝见,献山茶一株,龙马一匹,《 征南賦》一通,进觐诗二章。诗中说:“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葵赤向春阳。叶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世祖北来还宥段,天兵南下便除梁。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上御殿面呈那天,忽马嘶花放,群臣多以为是祥瑞徵兆,明太祖朱元璋大喜,“馆之上刹,赐馔、赐衣、赐号,并敕游诸名刹”,又御书《乘春诗》二章赐无极。其第一首云:“春游草木尽青青,觅法年年曾未宁。石径云穿霞入树,江波烟气罩横汀。芒鞵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汙水清。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并敕令在荡山建造大云殿,创36院,还让无极主持大理的佛教。无极辞归,明太祖朱元璋又作诗18首,拟师徒们跋涉山水之状,命翰林诸学士、京都名僧和诗以送行。这在云南佛教史上,是空前煌赫的篇章。无极回大理,拓地建寺,增至36院。无极回大理的第二年,皇帝又命云南布政使张沈临山慰劳,转达皇帝关注之意。由是,无极成为大理寺僧之首,感通寺也就显赫一时。寺前所刻的18块御制诗碑,“御制龙章”,独冠诸山,高僧担当有联云:

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双地。

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云南大理佛教寺院感通寺内石碑

云南大理佛教寺院感通寺内石碑(看云南网)


嘉靖庚寅(1530年)二月,杨升庵与李李元阳游点苍山,夜宿感通寺,篝灯夜坐,闻寺僧诵经,字音多讹,中谿(李元阳)曰“六书中转注实非考老,而宋人妄拟,后世学者遂沿而不改,此不可无述,愿公任之。”“杨慎遂操笔书转注之例约千余字,汇为一编”(杨慎《点苍山游记》)。在这项工作里出力尤多的是白族学者董难,他是太和人,字西羽,同寓写韵楼,辑转注,收奇字,做了大量工作。因此《转注古音略》才能“汇为一编”。清人桂未谷,曾在诗里肯定说:“西羽曾为结伴游,班山寺里共听秋。谁通转注收奇字,个个来登写韵楼。”(《题杨升庵像》)他们在感通寺前的一座楼上住了20天,游览寺观,研讨学问,吟诗唱和,成为千古美谈。临走,李中峪将他们住所题为“写韵楼”。后人为纪念杨升庵,在写韵楼上悬挂他的画像,游者题咏不绝。其中,清人张端孙诗云:

秀骨青山何处是,登楼想见古人情。

君门痛哭曾无补,边戍文章有大名。

谁忆凤凰馀旧诏,独留鸥鹭未寒盟。

千秋遗迹斜阳里,到此翻教感慨生。

在杨升庵游感通寺后136年(康熙六年),明末著名爱国诗僧担当(普荷)重修写韵楼,并从鸡足山来这里定居,这时他已是75岁的高龄。哭歌兴亡,复明之志犹未改。他对杨慎的品格、为人十分崇敬,连续作了《写韵楼歌》、《吊杨升庵太史》等诗篇,称道杨慎“撑天拄地”的气节,虽远戍滇南,而“气更豪”。最后一年,还在感通寺作拈花颂百咏。康熙二年冬卒。塔(葬)于感通寺后,苍山佛顶峰下。天台冯甦曾撰《抵当大师塔铭》,今仍存感通寺天井左墙脚。铭曰:“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件之区,担当之室。”于是,人们登临写韵楼,又增了一层感慨。前人万秉义有《登写韵楼奉怀杨太史及唐大来》诗:

书法诗画推三绝,太史名僧工一楼。

住去青山还此日,归来黄鹤是何秋?

感通寺,既是大理佛寺的代表之一,寺中的写韵楼是大理古代文明的见证。现作为名胜风景点,有关部门已予重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