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岁时记

 TLB519 2016-05-11

昆明是滇中古城,又是一个多民族聚会的中心。中原文化在这里影响很深;而云南各民族的习俗,在这里也放着异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饶有情趣的风俗习惯和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各族人民的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习俗及节日逐步改变, 一些仍沿习下来,而且充实了新内容。从习俗和节庆的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古今昆明人们生活的某些轨迹。


昆明的节庆,除与全国相同者外,具有较强的地方民族特色者,以农历为序,略记于下:


正月:春节。旧时,初一早起了,打“头水”,点灯烛,焚香,以糕点水果等供奉祖先,屋内铺青松毛。节期,家人拜祖先,幼者拜长辈;至爱亲朋之间,携带礼物走家串户,互相祝贺,长辈给前来拜年的晚辈压岁钱。


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赛灯,猜灯谜,吃元宵(汤元)。现灯展多在翠湖、大观公园举行。


二月:圆通花会。时值圆通山上海棠及櫻花怒放,云蒸霞蔚。倾城士女,争往观花,摄影留念,半月不息。


三月:三月三,耍西山。早年为谒真武庙。城西赴西山罗汉壁,城东至金殿。

清明节。祭祖先,插柳于门。有新亡故者,常提前三五天作清明,遨集亲友,共上新坟,缅怀故人。当日食热食,而非寒食。


四月立夏。旧俗于门前插皂荚枝、红花、以灰围墙脚,避虫蛇。如今已少见。

傣族泼水节。在昆明的傣族常在民族大学、海埂等地举行庆祝活动。


五月:端午节。本为百越民族祭龙的古老节日,后世又与祭屈原联在一起。旧习,门口悬菖蒲、秦艾,避邪防病,儿童手系花线。酌菖蒲、雄黄酒、包粽子、泡芽豆。

花山节。昆明、嵩明、富民、官渡、西山等地的苗族群众过花山节。以嵩明阿子营区果东乡和龙嘴石村较为热闹。


六月:火把节。二十四、二十五两日为星回节,俗称火把节,为彝族、白族、纳西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昆明旧俗以松明扎火把,髙丈余,入夜遍烧;乡村则常插于田中,灭虫,并以炬之明暗占岁丰歉;城乡儿童舂松根为香面,向长辈同辈烧洒,表示祝贺,洒时火花腾跃,清香四溢。路南石林等地,则举行斗牛、摔跤、歌舞、举火炬绕村等活动。


七月:中元节,俗呼七月半,习俗与内陆大体相同。

尝新节。又称吃新节,大部分民族为七月初七,或为稻谷新熟时。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备办各色月饼、糖果之属,阖家团聚赏月。城区以圆通山、翠湖、大观楼等地为盛。还有人唱歌对调,彻夜游玩。


九月九日:重阳节。蒸重阳糕,饮菊花酒,登高。旧时常有人登圆通山聚会。公园办菊花展览。


十月十二日:回族古尔邦节。


十一月:冬至。以糯米粉为丸,裹以豆面,蘸糖食之。俗称:吃豆面汤元。旧习,互为祝贺“冬至大似年”。也有冬至当日吃狗肉、羊肉之习俗,意为驱寒。


十二月八日:“腊八”,作香甜可口的五味粥,俗称“腊八粥,敬佛,并庆丰收。


岁末:以青枝打扫屋宇,拆洗被褥,擦拭门窗用具,准备时鲜蔬果、舂饵块、茨粑。除夕,张贴图画、对联,满屋喜气洋洋,年饭前祭祖。除夕合家团坐,通宵不眠,叙旧话新,称为“守岁”。过春节,为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亲友子女,虽在千里之外,多赶回家团聚。午夜12时,鞭炮阵阵,迎接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