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百了无恨 2016-05-11

此碑全称“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碑额题为“校官之碑”,故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此碑为南京地区乃至江苏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汉代碑刻,为江苏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也是江苏省现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两碑分别为吴《天发神谶碑》及《禅国山碑》)。《校官碑》出土于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畔,全碑16行,每行27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碑曾在溧水县中学保存,1957年被江苏省政府颁布为省级文物,1958年运往苏州市江苏省博物馆保存,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令喻仲远在固城湖边(现高淳区境)发现了此通古碑。碑主潘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灵帝光和中为溧阳(故城在今江苏省溧阳市西北四十五里)长。潘乾在任时非常重视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去世后,他的下属县丞赵勋及左右尉董并、程阳等为颂扬其在担任溧阳长(当时溧阳县的地方长官)时的办学功绩,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在溧阳县学立“校官之碑”,以表达对潘乾的纪念。《校官碑》的碑文内容记述了潘乾的品行和德政,“政绩卓著,泽被乡里”,特别指出潘乾“构修学宫,宗懿招德”(《江苏金石志》)等兴办学校、宣扬教化的事迹,当地百姓因而在县学为其立碑刻石,才有此《校官碑》的诞生。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翁方纲考释说:“官者,学舍之统称,潘君之职,自是县宰。东汉时不闻特设学校之官。永平幸南阳,所谓校官弟子者,学校之弟子耳。兹碑特颂其兴学之事,故其石刻于学舍。”校官即学舍。此碑文字漫漶难以识读,元朝至顺四年(1333),文学椽单禧曾根据释文刻有《释文碑》。

  此《校官碑》为汉隶成熟期的重要碑刻,具有典型的隶书风貌,历来得到诸多书法家、鉴赏家的重视。清方朔跋此碑说:“字体方正淳古,有西京(指西汉)篆初变隶风范。东京(指东汉)中唯《衡方》 《张迁》二碑如其结构。”(《枕经金石跋》)认为此碑具有“方正淳古”的风格特色,为隶书完全成熟后的作品。杨守敬则说:“方正古厚,已导《孔羡》之先路。但此浑融彼峭厉耳。”(《平碑记》)认为此碑“方正古厚”,有“浑融”的书法风格特色。康有为说:“至于隶法,体气益多,骏爽则有《景君》《封龙山》《冯绲》,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高浑则有《杨孟文》《杨统》《杨著》《夏承》,丰茂则有《东海庙》《孔谦》《校官》,华艳则有《尹宙》《樊敏》《范式》,虚和则有《乙瑛》《史晨》,凝整则有《衡方》《白石神君》《张迁》,秀韵则有《曹全》《元孙》。”(《广艺舟双楫·本汉》))

  《校官碑》与《东海庙碑》《孔谦碑》同为丰茂书法风格特色的典型,在汉隶碑版审美风格特色中应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地位与艺术特点。此碑通篇以隶书刻就,字文满布行格,不留空隙,布局茂密雄强,气势沉雄浑厚,给人以丰茂峻伟之感。字体方严朴茂、浑厚古拙、紧饬严整,用笔多用圆笔,方圆兼备,寓圆于方,笔力沉郁雄浑、厚重含蓄,整体书法风貌则呈现出厚重古朴、方正雄伟、茂密浑融的艺术特色,不愧为汉隶书法的典范之作。

 
 

此碑全称《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十月立。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藏南京博物院。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溧水(今属江苏)县令喻仲远得于高淳县(今属江苏)固城湖之滨。碑主潘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灵帝光和中为溧阳长(故城在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卒后县丞赵勋及左、右尉董并、程阳等为之树碑颂德。

《校官碑》为汉隶成熟期之重要碑刻,也是江苏省现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二,一为吴《天发神谶》、一为吴《禅国山碑》)。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汪洋之致。清方朔跋云:“字体方正淳古,有西京(指西汉)篆初变隶风范。东京(东汉)中唯《衡方》、《张迁》二碑如其结构。”(《枕经金石跋》)杨守敬评云:“方正古厚,已导《孔羡》之先路。但此浑融彼峭厉耳。”(《平碑记》)而康有为则以“丰茂”概之(见《广艺舟双楫·本汉》)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校官潘乾碑. 隸書原刻. 溧陽, 東漢光和4年[181]10月21日.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7.8 x 17.5 cm. 民國拓本. 額隸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善本碑帖錄, 1984, p. 32.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东汉隶书石刻《校官潘乾碑》

碑额题为《校官之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

《校官碑》碑文内容是记述溧阳长潘乾的品行和德政。潘乾,字元卓,在溧阳县长的任期内,“政绩卓著,泽被乡里,”特别指出的是他“构修学宫,宗懿招德”(引《江苏金石志》)他兴办学校,宣扬教化,当地百姓刻石以纪念。根据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翁方纲考:“官者,学舍之统称,潘君之职,自是县宰。东汉时不闻特设学校之官。永平幸南阳,所谓校官弟子者,学校之弟子耳。兹碑特颂其兴学之事,故其石刻于学舍。”翁方纲提出的校官即学舍的说法为人们接受,认为可信。

《校官碑》的书法艺术也有独到之处。碑文为隶书,无书写者的题名。历代书法家在评论《校官碑》的艺术风格时,称其“厚重古朴,方正雄”。近代学者康有为在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中,以“丰茂”二字概括。《校官碑》实在是汉隶中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以后,《校官碑》镶嵌在溧水县中学大门内东墙上。1957年被江苏省政府颁布为省级文物。次年运往苏州市江苏省博物馆保存。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校官碑》为汉隶成熟期之重要碑刻,也是江苏省现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二,一为吴《天发神谶》、一为吴《禅国山碑》。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汪洋之致。清方朔跋云:“字体方正淳古,有西京(指西汉)篆初变隶风范。东京(东汉)中唯《衡方》、《张迁》二碑如其结构。”(《枕经金石跋》)杨守敬评云:“方正古厚,已导《孔羡》之先路。但此浑融彼峭厉耳。”(《平碑记》)而康有为则以“丰茂”概之(见《广艺舟双楫·本汉》)

释文:盖汉三百八十有七载,夫感激虖(通乎)往昔,以表铭功,著斯金石。畀(通其)诔曰:
溧阳长潘君讳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人。盖楚太傅潘崇之末绪也。君禀资南霍之神奇,天从德之绝操。髫髦克敏,父(通甫)学《典》、《谟》,祖讲《诗》、《易》,剖演奥艺,以览百家,众推挈(通契)圣。抱不测之谋,秉高世之介,屈私趋公,即仕佐上。郡位既重,孔武赳著,疾恶义形,从风征暴,执讯获首,除曲阿尉。禽(通擒)奸戋(通剗)猾,寇息善欢。履菰(通孤)竹之廉,蹈公仪之絜(同洁)。察廉除兹,初厉清肃。赋仁义之风,修齐柏之迹。垂化放虖(通乎)岐周,流爱双虖(通乎)西祭。亲贤宝智,进直退慝。布政优优,令仪令色。狱无呼嗟之冤,壄(通野)无叩匈(通胸)之结。矜孤颐老,表孝贞节。重义轻利,制户六百。省无正繇,不责自毕。百姓心欢,官不失实。于是远人聆声景(通影)附,乐受一廛。既来安之,复役三年,惟泮宫之教,反(通返)失俗之礼,构修学宫。宗懿招(通昭)德,既安且宁。干侯用张,匾[“匚”内上“自”下“穷”] (通笾)豆用敶(同陈)。发彼有的,雅容畁(通其)闲。钟磬县(通悬)矣,于胥乐焉,乃作叙曰:
翼翼圣慈,惠我黎蒸,贻我潘君,平兹溧阳。彬文赳武,扶弱抑强;疱[鼻+色] 刈鲠雄,流恶显忠。咨疑元老,师贤作朋;修学童冠,琢质绣章。寔(通实)天生德,有汉将兴。尚旦在昔,我君存今。即此龟艾,遂尹三梁。永世支百,民人所彰。子子孙孙,卑(通俾)尔炽昌。
(题名上列:)丞沛国铚赵勋,字蔓伯
左尉河内汲董并,字公房
右尉豫章南昌程阳,字孝遂
(题名中列:)时将作吏名:
户曹掾杨淮 议曹掾李就 议曹掾梅桧 户曹史贺傼
(题名下列:)从掾位侯祖 主记史吴超 门下史吴训 门下史吴翔
门下史时球
光和四年十月己丑朔廿一日己酉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