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古隶《五凤刻石》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19-12-19

多年以来,余心仪汉碑书法,至今未改初衷。西汉石刻处于由篆变隶的渐进时期,为隶书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群臣上醻刻石》、《鲁北陛石题字》、《永城梁孝王李后墓塞石》、《霍去病墓前石刻题字》等一路看下去,直到《五凤刻石》,都是此种风格的篆隶变体。而《五凤刻石》则成为隶书初步完成的一个重要节点。当然,此时的隶书与东汉成熟时的隶书,尚稚嫩得多,但我看来,却是汉隶“先驱”,应在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当下出版的隶书碑帖集汇,基本都将《五凤刻石》列在首位,很有道理。

《五凤刻石》,又称《鲁孝王泮池刻石》《鲁孝王刻石》,刻于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被发现,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此碑刻字为“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共三行仅十三个字。书体应界定为隶,但夹杂了一些篆书结构。西汉前期的这些隶书特点,是承袭秦篆,篆隶夹陈。从此碑就可以看出,其结体率意,方整、狭长相间,无明显波磔,用笔圆转,篆味尚浓,有的字伸展拉长,如“年”、“成”,与这一时期的汉简帛有相似之处。

《五凤刻石》虽廖廖数字,但字体简质醇厚,笔力雄劲,拙朴生趣,隶中带篆,成为研究两汉书体演变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价值。清孙退谷《庚子消夏记》中说此刻“字形朴质,此两汉之物,绝无仅有者也”。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指出“ 字凡十三,无一字不浑成高古,以视东汉诸碑,有如登泰岱而观傲崃诸峰,直足俯视睥睨也。字在篆隶之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该石刻享受如此“尊荣”,应是名至实归。十三个字已具隶书风貌,基本脱去篆书体势,虽篆味浓但非篆,虽波磔不明显,蚕头燕尾不突出,字形不呈扁方而现宽博方正,甚至竖画同简牍相似,但仍是隶体,或称“古隶”。西汉碑刻发现仅十几石,但《五凤刻石》隶书元素多,应是古隶代表性、标志性的作品。

意境、韵格也高。既有诗经古风及陶潜诗的淡泊悠闲,也如《嵩高灵庙》及颜鲁公书作的萧散洒脱。

全 石仅刻三行字,但字法纯粹,章法新颖,竖有行,横无列,大小错落,欹侧摇曳,写得灿若星辰,布局天成。前二行各四字,后一行五字,未加雕饰,却搭配合理自 然,如秦砖汉瓦上的字体,随手而就,粗犷莽直,不染俗气躁气。起笔 “五、凤”两字拉开距离,写得宽博厚重,大气磅礴。第三个“二”字,上下紧缩,与前字稍有间隔,起到过渡作用,与下字“年”几无缝隙,成为一体,而“年” 字最后一竖拉长,犹如《石门颂》中“命”字、“升”字,末笔长出一字或半字,此竖笔起到“定海神针”之用,使全行谐调稳健。第二行起笔“鲁”字大气酣畅, 最后一字“年”字,则写得神完气足,其竖道拉得更长,中段倾斜而有变化,空间更大,成为全篇“亮点”,且与第一行同为末字的“年”字处理各异,避免了重 复。最后一行前面四个字写得古拙而有变化,最后一个“成”字,宽博、险峻、气韵生动,成为全篇压轴之字。全石十几个字气势如虹,章法独特,变化多端,动人 心弦,让观者叹服不已!

《五凤刻石》为少数字碑刻,往往这一类既难书又难刻,而这一件却书、刻俱佳,既是少数字碑刻之冠,也成为古隶的标志性、代表性之作,足见书、刻者皆非等闲之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