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句结尾的结法】(四)

 江山携手 2016-05-11
(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讲究虚实相生、虚实变化。如国画、书法的“布白”、“留白”、“飞白”。“白”与黑即墨色相对而言,着墨为实,“布白”为虚。实者,具状目睹也,虚者,隐形想像也。故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眼前景为实,意中景为虚,自家情为实,他人情为虚。绝句收结,有时便用据实构虚的手法,在具状描述眼前景和自家情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想象与怀忆,推及另人旁事与他情,使今古相比、人我相应、虚实相生、有无相形。这种结尾方法“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清人方薰语)。

且读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诗人在凉意袭人的秋夜怀念故人,首联便据实具状,叙述自已在一边散步一边思念丘员外。接着,诗人开始想,如此秋夜凉天,空山幽静,不时有松子掉落发出“的达”响声,隐居于深山的丘员外会在做什么呢?应该还没睡吧?那么,也许我在想念着他,他也在想念着我吧。你看,这后面的情景不一定当真,压根儿是想象出来的。但因为是从前面的实情实景生发出来的,所以其想象又是合理的,让人可信的。
     
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尾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首联写自已在巴山独对孤窗秋夜听雨、遥望北方思归不能的境况,这是实景、真情。远在北方的那个人(因有一选本题为《夜雨寄内》有人说那人应是李商隐妻子,但有人考证出其时他的妻子己死,应是友人,但从诗文内容看应是恋人)盼自已早点回去,而自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那种抑郁沉闷难堪难挨的心情随着雨势的增大池水的猛涨而弥漫开来。挥之不去的相思之情、羁旅在外的凄凉孤寂,一并融进绵密淅沥没有尽头的雨声之中。正在让人一愁莫解的惆怅时,诗人突发奇想,“假如日后那一天相聚,不是可以把今晚雨中相思的凄苦一一诉说出来么?”真是妙不可言,一个据实构虚的设想,提前把未来相见的欢乐拿来派上用埸,而此时的寂寞与苦楚似乎也就在幸福的憧憬中消解了。
 
   然而这是以酒浇愁愁更愁,越是设想未来的欢乐,则越是增加此时的凄苦。正是“翻从他日而话今朝,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徐德泓《李义山诗疏》)。诗人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因为这正是他如此结尾想要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据实构虚苦心营造的巴山—西窗—巴山、今夜—未来—今夜如此回环对比的诗境,其曲折性和深婉度俱令人叹为观止。


看看今人诗中有那一些作品用上了这一结尾手法:
河北诗人王玉祥有一首在海峡两岸诗赛中获大奖的绝句,诗名为《赠台湾友人》,
诗曰:
最忆童年捉柳花,何时重品故园茶?
春深怕读登楼赋,阿里山高不见家。
    捉柳花,这是农村儿童常玩之事,出生于农村的人都经历过或即没有亲身经历也一定见过,这是实景。故园茶,一喝便有故乡的山水味、人情味,对于久别故园而有一海之隔的台湾友人来说,想“重品”之盼望也是实情。但“阿里山高不见家”这一情节,就是诗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第一,诗人不一定到达过阿里山最高的地方,是以能不能看到家只是一种推测;
第二,台湾友人也不一定会站到阿里山的山顶看故乡,所以不存在“阿里山高不见家”的情节。但诗人把这种不可能、不会有的虚拟情景变成可能、变成似乎已经有过的可见情景时,那种深深的怅惘,那种浓郁的思念,就十分强烈地展现出来了。在这里,据实构虚的艺术魅力就显得格外可赏。
       
湖南诗人李兴旺有一首绝句《新晋某官》,结句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
其诗曰:
一抹寒流出鬲山,中原万籁噤如蝉。
十年平步青云路,足踏焚书几缕烟?
    这诗的前三句,写的是实景、实事。首联是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当寒流降临大地时,平时喜欢出声鸣叫的虫儿都钻到地洞里去了,没钻洞的譬如蝉儿也不再出声了。成语噤如寒蝉就是这么来的。这种自然现象人所皆知,这是实景。第三句是从某官员发迹晋升的事例落笔的,这是实事。结句便是据实构虚,有意营造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因为官升得快,所谓平步青云,那么一定要借助脚下的云烟,得有云烟才能把他托举上去。这一点似乎也是合乎逻辑的。但云烟不一定是“焚书”方有,燃放炮竹也有,拆迁毁屋也有,诗人所以单列“焚书”为代表,是因为“焚书”即禁言,这与“寒流”的作用相当。如果是拆迁毁屋的云烟、燃放炮竹的云烟则白写了“寒流”的威风。而且,现实中也有无数个例,比如那个四人帮的笔杆子,当年就靠踩下了吴晗的《海瑞罢官》而平步青云。所以,诗人很巧妙地依据历史与现实,当然也一定有某官员的“战绩”,于是虚构了“焚书”这一意象并借助这一意象加深了作品的意境深度。从诗词的修饰方法来看,这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但据实构虚的结句手法十分给力。
       
笔者有《西塘绝句十二首》,其中一首云:
屋后河埠门洞开,乌篷列阵水边歪。
欣留客栈茶初沏,坐等西施归浣来。
    这是游历浙江西塘水乡时写下的。诗的前三句都是实景、实情,但结句的画面景象却是虚拟的。虚拟这种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而让诗作平添意趣,这就是据实构虚、妙造诗境结尾手法的运用。
 
 
(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五七言绝句的结尾技巧,以上所介绍的大多以含蓄为主,强调回环婉曲、意留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风格。但艺术总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深沉就有人喜欢浅露。喜欢浅露的诗人当推白居易为代表。白居易主张“言直而切”,使老媪能解,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诗歌路线。“卒章显志”就是白居易倡导的结尾方法。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绝句的结尾点明主题,深化主题。不要故弄玄虚,而要把作者立言的本意、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
比如:《问刘十九》这首五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结句就是一句浅白的口头语,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珍重友情,问刘十九来不来饮酒。

又如《闺怨词》之三: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结句是闺怨主题的深化。妻子想念征戍远方的丈夫,正在灯下为丈夫裁剪御寒的衣裳,一想到征战劳苦丈夫不知瘦成啥样子,便提醒自己不要把衣服做大了。

这种直白浅显的结尾,扣紧主题,而诗人的同情心也表露无遗。
再如七绝《城东闲游》: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诗人能够在城东白鹿原头放任坐马随意行走,乃因其把一切宠辱忧欢尽抛脑后,无论朝野怎么议论评说都与自已无关,正是这种超脱和放开才有心思“闲游”。结句的“信马行”显示诗人无官一身轻、荣辱度身外的轻松心态,这便是主题“闲游”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浅显易懂。
       
信手翻阅白居易绝句读本,你可以发现,好些绝句的诗题都在结句中点明。
例如,《晚望》:
江城寒角动,沙州夕鸟还。
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结句的“西南望远山”就是题目的“晚望”。

《宿东林寺》:
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结句就是题目。《庚楼新岁》:
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
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庚楼。
       
结句与题目只多一个字。《闲吟》: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种荔枝》:
红颗真珠真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夭老》:
早世身如风里烛,暮年发似镜中丝。
谁人断得人间事?少夭堪伤老又悲。
                
《秋池》:
洒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
    都是一种风格,比比皆是,不必一一列出。

    卒章显志,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避免诗义晦涩,省却读者胡乱猜疑,对于表达诗人的坦荡心胸和独立特行的人格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结句“独钓寒江雪”是诗的主题,也是诗人鄙视世俗、超然物外那清高孤傲形象的自我描写。你想,在上看天无飞鸟下看地无人踪的冰天雪地之中,有一个渔翁独自垂钓江心,这情景只该心中有、诗中有、画中有,现实中则断难见寻。所以诗评家说这是诗人“托此自高”(唐汝询语),论者则认为正是结句让诗人超尘绝世的孤傲形象跃然纸上而使此诗成为唐人五言绝句的杰作。

    但卒章显志的结尾方法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便是过于浅露,使人一览无余。可见,浅露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关键看你怎么运用。如果你胸襟高,品格高,自然不怕坦荡而浅露。因为情真意切更容易感人。如果你出言有所顾忌,或者立意在于讥讽世事,自然就不能用卒章显志这种浅露的结尾方法了。
       

今人诗用这种结尾手法的也很多,尤见于老干体。当然也有用得好的,这里略举几例:
西安诗人霍有朋有绝句《富士山山中湖偕小辉泛舟》,
诗曰:
富士山深别有天,千年积雪聚清涟。
双双白鹭知人乐,曲颈高歌逐画船。
   这是活在新世纪的白乐天写的诗。卒章显志,直截了当。
      
广东诗人冯成光绝句《过千禧新年》,
诗曰:
新纪辰龙降大千,重洋万里阻团圆。
谁知网络新科技,乐享天伦电脑前。
   诗人把“网络新科技”、“重洋万里”、“乐享天伦”等人们耳熟能祥的词语、成语都用上了,结句一读更明白不过,连白居易都得叹服。

陕西诗人白庆祥绝句《庆香港回归》,
诗曰:
红旗猎猎看今朝,代有雄才继舜尧。
咫尺天涯归路远,百年方过界湖桥。
   结句也是题目之意,但有了“过界湖桥”这一具象场景,便比题目蕴含多一点。
      
河南诗人张结绝句《太湖》,
诗曰:
信是天公气象殊,烟波浩渺润三吴。
日来自觉心胸阔,独立迎风看太湖。
   这诗白乐天看了也喜欢,都是他的粉丝。但确切地说,这还是几十万粉丝中较为可读者。
       
福建诗人林恭祖绝句《白头翁》,应当是所有卒章显志结尾手法运用中最为可读的一个作品。
其诗曰:
闽台一水隔西东,两岸烟波久未通。
今日归来探亲友,相逢都是白头翁。
      
   笔者初学写诗,也试过各种不同风格的习作。白居易这种卒章显志、浅白易懂的风格,也在学习之列。
比如这首游历北海的绝句《滴水丹屏》:
此处风平浪未平,雪花争献愉悦情。
娇柔最是丹屏水,滴滴成丝百韵生。
   估计这诗,白老前辈也会认可的吧。 

 汉景天/铃歌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