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放下,方能顺天而行

 王断天崖路 2016-05-11

我看到一则故事,很有意思;从前,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准备接替之人。

有一天,他将两个得意弟子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俩谁能只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替之人。”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明坚,一个叫明远。

悬崖之下,那位身体瘦弱的明坚,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还顽强攀爬,当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时,摔落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助上来。

而身体强健的明远,攀爬几次不成功后,认为自己是不可能从这爬到山顶的。于是他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遇树林,出山谷,然后游山玩水,访高师去了。一年之后,明远才回到寺中。高僧不但没有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定他为接替之人。

这个决定在僧众中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高僧微笑说道:“其实,这个寺院后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的。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高僧将五彩袈裟和锡杖传于明远,语重心长地对众僧说道:“师言要听,但伸缩进退变化,乃圣人之道。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攀爬悬崖,是师出奇题,验看弟子心境如何。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牢,顺天而行者,便是我的意中人。”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明远成为这座大寺庙的住持,寺庙香火鼎盛,僧徒日众。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起前两天,我受邀到一个群里去讲了一段“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禁锢”。实话实说,你要是真的想多了,你精神尚未自由,而你的人生已经不自由的。

我一直认为,不管怎么追求精神的自由,都要回到现实看看“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人性如何能不被禁锢呢?当然是不能想得太多,最终被各种名利牵绊着,在自己心中筑起一座牢笼。

当人追求各种名利时,往往欲速而不达,人就会产生焦虑,人就很容易人格分裂的。

这就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人是需要得到认可的,总是倾向于自己是正确的。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是人类“获取认可”本能欲望,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内在动力。就拿故事中的明坚来说,他渴望得到方丈之位的欲望显然比那位明远强得多,拼命要得到方丈的认可,拼命要爬上山顶!结果呢?“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的”,他失败了。

估计明坚爬山时估计只看方丈不看山!虽然有人很佩服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但蛮干和巧干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明远试了几次后发现,这山根本就爬不上去!因为与命运抗争也是要有极限的。他后来干脆游山玩水去了,放下了“当方丈”这份功利心。

该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莫强求。我一直不认可“人定胜天”这句话,我更认可“顺势而为”!只要你努力了,只要你抗争过,那么结果是什么能由你决定吗?其实,我们的价值很多时候是由别人来决定!

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知不知,上;不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能够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是最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是“妄为”,这是大毛病。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不去犯同样的错误这是高明的。为什么圣人没有这个毛病,是因为他知自己的错误所在,所以不去犯这样的错误。

人与人是有差距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刘著民,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更多原创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民言民语(ID:liuzm8888_2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