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成都文化的作文

 宛平2008 2016-05-11
                                          关于成都文化的作文

我爱家乡的辣椒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四川人,所以我是“小四川”。我这个“小四川”热爱家乡,尤其喜爱家乡的辣椒。
       你看,一个个辣椒,红的,绿的,就像一个个燃烧的火苗,燃烧着家乡人的激情。         俗话说“辣不辣,四川话;亲不亲,家乡人”。我们四川人爱吃辣椒、能吃辣椒,那是出了名的,就连说话都有麻辣烫的味道。有人吃辣椒“不怕辣”,而我们四川人是“怕不辣”。我们吃什么都要放辣椒,炒菜放,拌菜放,甚至汤里都要放。你看,我们名扬天下的火锅、麻辣烫不都有辣椒的功劳吗;各家各户少不了炸海椒、辣子酱、胡豆瓣;餐馆里有很多辣味十足的菜肴,辣子鸡、水煮鱼、青椒回锅肉、泡椒凤爪……
       家乡的辣椒种类繁多,但我能叫出名字的不多:有一种长得像灯笼似的辣椒,我们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灯笼椒”,这种辣椒个大肉厚,吃起来不是很辣;还有一种细长的辣椒,我们管它叫“小青椒”,辣味适中;另有一种个头不大、笔直的辣椒,就是“朝天椒”,味道特别辣,吃上一口,准会让你辣出汗,辣得蹦高三跳。
        家乡的辣椒,辣味不一而足,有的一吃就辣,有的是咽下去才觉得辣,有的闻起来辣吃起来更辣;有的辣舌头,有的辣喉咙,有的辣心,还有的,你离它几米远就觉得辣味呛人,真可谓辣味十足!         听爸爸说,辣椒不是我们四川的特产,却是我们四川人的性格。家乡人祖祖辈辈喜欢辣椒,所以就像辣椒一样,热情,火爆,火辣辣地做人,火辣辣地做事。
        想一想爸爸的话,可也真是呀,就连我这个小姑娘也不怕辣,因为我是四川人,也有着火辣辣的性格!  作为一个“辣妹子”,我爱家乡的辣椒。

    
                                                     那儿,风景正好   
      成都变了!
       原来幽静的小道,被硬生生地拓宽了许多,又披上了一层灰白色的水泥盔甲。道边郁郁葱葱的老榕树,换成了高贵洋气的法国梧桐,原来的开阔地带,拔起了毫无生气的写字楼,二环高架像一圈铁箍,将锦官城勒得生疼……
       成都变了,方便快捷了。却少了原有的人文气息,少了几分川味,我印象中的人文成都似乎成了一个触及不到的远方……
      现在的成都,去哪儿找那曾经的味道,去找寻远方呢?
      去街道,去巷陌。在那儿,才能聆听城市的呼吸,我一直这样认为。正如胡同能代表北京,青石板路能代表苏杭一样。然而这次找寻,却让我哑然了。
      正思索着,到了锦里。这儿竟没有注入任何现代气息:蜀锦、蜀绣挂在街边;身后的一个小店里传来清晰的川剧唱腔;路边的小摊上也摆满了川剧脸谱。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小摊就那样排着队摆在路边,给每一个成都人以温暖的安全感。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卖皮影的老人,也不去招徕顾客,就那样悠闲地拨弄皮影,沉醉在皮影戏中,就像在抚摩一种文化的传承。
        如果说锦里是一个象征,一个特例。那么继续走下去吧。看啊,哪怕周围都是商业气息浓重的店铺,总府路的赖汤圆、荔枝巷的钟水饺、长顺街的小笼牛肉包、洞子口的张老五凉粉,都还依然守着那有些掉漆的招牌,传递着老成都的美食味道,散发着不变的人文之美。
  然而,巷子街道毕竟只是人文的载体,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成都人是出了名的悠闲,慢悠悠、懒洋洋的,或许正是这种临危不乱的从容和被这个城市浸染到骨子里的缓慢温和,让成都人更精神,更年轻。如果你想听,成都老先生、老太太能兴致勃勃地讲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凤求凰”,会带你看抚琴路的雕像,时不时眯起眼来上两句。他们也会劝导你:来了成都,咋不去杜甫草堂、武侯祠呢?去望江楼公园看薛涛墓嘛,顺便带些薛涛笺。还有宽窄巷子,平乐古镇,巴适得很嘛!
       余秋雨先生说过,“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其实道在成都无处不在,在美食的热气中,在麻将哗啦啦的声音里,也在成都人不紧不慢的步子里。或许成都这座城市的内涵,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最为吻合吧。成都这样的文化古城,注定有足够的从容与大度,来传承李冰、文翁的理念,来容纳人文与现代发展的碰撞,来散发它的魅力。
       这时我才明白,不管成都怎样发展,成都的人文情怀,一点没变——成都古街的传承,成都美食的味道,成都人悠闲好客的气质,都是不变的。所谓的远方,其实就在身边。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的这两句诗藏着深情,每每读起,能让成都人湿了眼眶。锦官城还是原来的锦官城,美好依然,那儿,风景正好。


                                          纵古今 横万里
                                                 ——四川省历史博物院参观记
        放眼望去,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岷山蜀水显示着独特魅力的绚丽多姿。巴蜀儿女,在血与         火的耕耘中起起落落,自始至终守护着给予自己生命的这片土地。蜀山托起尊严,蜀水滋养睿智,从沉睡到觉醒,从原始到文明,脚步坚实而厚重。这是四川省历史博物院给我的忠言.
        把辉煌留在当下,把记忆留给后世。阳光与风雨并存着,酿造独特的民族精神。
        走进四川博物院,历史之风迎面扑来,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张张历史的画卷,一个个灵魂的碰撞,一份份当年的记录,触手可及;智慧的结晶,灵感的溶合,文化的传承,扑面而来。这些带着苍桑物件向我们着述说着曾经与过往。
        闻着淡淡墨香,伴随热切期待,我走进了张大千纪念馆。一幅幅巨画,一道道笔墨,一枚枚玉印,一段段过往旧事,牵着我走进一个非凡的大千世界。笔触多么细腻,画工多么精湛,岁月的积淀,经验的集粹,铸就了大千。曾经放荡不羁,事业跌宕,命运折磨,生活将他推向命运的悬崖。他迎难而上,最终选择了书画,造就了辉煌。他用灵魂书写了不朽篇章,他用画笔描绘出绚丽人生!
       寻着历史的遗迹,我见证了泥与火的完美结合——陶艺,古人智慧的结晶。15000年的陶冶,写出一部洪荒历史;15000年的承接,造就了陶器的不朽地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品味。陶器蜕变频繁,呈现眼前的,有着百态千姿,万般风情,细看图案,琢磨背景,才感受到意义的深刻,领略到风情万种。
        宗教信仰,风格迥异,不断碰撞,交相辉映,经过历史的沉淀,才得以书写出一部历史巨卷。四川省历史博物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藏传佛教文物资源,体现出博大精深。
        幸好,那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念念不忘的过程里;幸好,久远的事情还被久久记忆着。谁说遗忘是不可逃脱的宿命?谁说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过去,无论多遥远,无论多荒凉,都会成为我们的记忆。
       不知道过去,就不懂得现在,就不知道未来。请记住:博古方能通今,纵古今,横万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