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找盘龙江的源头
【题记】盘龙江被称为昆明的母亲河,是流入滇池的最大河流,在滇池由地表径流正常补水的年代,盘龙江的补水量占滇池年水体交换量的42%,这意味着置换滇池每年近一半的水量(不过,现在盘龙江的水都用来喝了,滇池补水基本上都是污水和中水,这是后话)。而盘龙江的支流牧羊河,长度为54公里,其常年水量占松华坝水库补水的49%,滇池水体交换量的23%,按照通行的河源判定依据,是里程的长度和径流量大小,牧羊河因此力压盘龙江的另一大支流冷水河,是当之无愧的盘龙江之源。
探秘盘龙江之源,一直是我悬在心头的愿望。三年来,我和箫寒曾多次把寻河的首选目标锁定牧羊河,但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弦易张,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得知盘龙江源头喳拉箐的具体的路线和路况情况,而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时间不宽裕的业余寻河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得越多,探访越从容,若准备不足,往往会因时间仓促无功而返。
时逢国庆长假,几年来有关牧羊河的资料也准备得比较充分了,于是我和箫寒于二零一二年十月五日前往喳拉箐,探访盘龙江之源。
梁王山(东葛勒山)和喳拉箐,山间的村落即为上喳拉箐村
盘龙江的主源是牧羊河,牧羊河的源头在喳拉箐,喳拉箐位于梁王山脉北麓,此梁王山非昆明人熟知的彼梁王山——也就是澄江县和呈贡区之间的那一座,盘龙江源的梁王山紧挨嵩明县的西北,原叫东葛勒山,据说元代后期的梁王阿喇忒纳失里曾在此安营驻兵,因而得名;而滇池畔的那一座梁王山则是元末的另一个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躲避明军的藏身处,原名罗藏山。还好梁王没有那么多,而且也不是全都有上山驻扎的习惯,不然再多出几座名字相同的山来,真会把人绕晕的。
喳拉箐最高处的海拔约2600米,这里山高谷深,气象变幻无常,仰望梁王山,时而云遮雾罩,时而峥嵘显露,还没下雨,空气就湿漉漉的,在这里才体会得到什么叫空山滴翠。远远就听见刚刚汇流河的山箐水在哗哗作响,但要拨开山坡上齐腰身高的野草灌木丛费力地向下行走好一阵子,才能看到欢快流淌的溪流,这就是初生的盘龙江,稚嫩而充满生气。
喳拉箐
上喳拉箐村
从上喳拉箐村山箐间流出的溪水,在干旱的季节里会变得很细小,甚至干涸,而村子下方两百米处的一个岩洞里,有一股四时不竭的泉水潺潺流出,这就是老黑龙——盘龙江第一龙潭,盘龙江真正的源头,老黑龙一带森林茂盛,古木参天,每逢阴雨,总会云雾缭绕,所以传说有老黑龙在此行云降雨,而且是条母龙。
盘龙江第一龙潭---老黑龙,看看幽深发黑的潭水,就会知道它的名字很贴切
盘龙江第一龙潭---老黑龙
盘龙江第一龙潭---老黑龙
盘龙江第一龙潭---老黑龙,为保护水源,修筑了深深的护洞
盘龙江第一龙潭---老黑龙,为保护水源,修筑了深深的护洞
老黑龙龙潭水清可饮,冰凉甘甜,龙潭总伴有古木,这里最高大的是一棵高山栎,据说有近两千年的树龄,令人将信疑。而最让人称奇的是一棵结满彩色果实的古树,枝繁叶茂,冠盖亭亭,远望一树彩灯,近看满目摇红,映紫老师告诉我说是鸡嗉子果树。
老黑龙龙潭水清凉甘甜
老黑龙的千年高山栎
古树掩映老黑龙
老黑龙的百年古树----鸡嗉子果树(学名山茱萸科四照花,感谢映紫老师)
老黑龙百年古树上结的鸡嗉子果
老黑龙的第三潭,为这一带村庄的饮用水源地
老黑龙的第三潭,潭水经过一座桥坝流向下喳拉箐
喳拉箐旁的蓄水池,这里也有缺水的时候
老黑龙的龙潭水,源源不断地奔流牧羊河,同时也滋润着这片土地,成为上下喳拉箐村村民的宝贵水源。为了保护昆明的饮用水源,这里的村民付出了代价,我们一路所见沿河岸的田地已经逐渐退地还林,农民们靠政府每年每亩七百元的补贴,除此之外还需寻找远离河道的坡地种植蔬菜和杂粮,以资生活。
在老黑龙的上方不远处,我们见到下喳拉箐村的李姓村民一家三口正在翻地清除残余地膜,地里的大白菜已经收割,以每公斤四角钱的价格卖给菜贩,小女儿正在昆明某学校读书,一年的学费七八千,这次是放长假回来帮家里干活,“等到她毕业,能在昆明找到一个好工作”,热情的老李给我们发烟,自己也点上了一支,对前景充满憧憬。
在蔬菜地里耕作的喳拉箐村民
刚收过大白菜的地
下喳拉箐村,喳拉箐旁的蔬菜地
人畜共犁,艰难耕耘
下啦拉箐村一瞥
下喳拉箐村一瞥
下喳拉箐村的一户人家
下喳拉箐村一户人家院落
下喳拉箐村质朴可爱的孩子们
下喳拉箐村质朴可爱的孩子
下喳拉箐村质朴可爱的孩子,笑得睁不开眼,不过可别玩火喔。小孩前面的是一只储水桶,可以想见几个月前天旱时村中用水窘境
从下喳拉箐村眺望上喳拉箐
秀丽的下喳拉箐村
下喳拉箐村,这里天气多变,晴雨莫测
喳拉箐(下段)
喳拉箐村外的环境
喳拉箐的大箐沟一段
大箐沟村一瞥
大箐沟村景
大箐沟村,从牧羊河另一龙潭小黑龙的来水,将在村口与喳拉箐相汇,硬质沟渠,临水的房屋,这些对水源构成了污染威胁
大箐沟村景
大箐沟村景
大箐沟的生态厕所,这里的村庄正在逐步推行这种带沼气沤制的厕所
大箐沟村头,小黑龙与喳拉箐相汇后的牧羊河掩蔽在灌木丛中
二、盘江之源最大的水源——黄龙洞
盘龙江之源喳拉箐,与另一源头小黑龙在大箐沟村相汇,走出陡坡深谷的水流放慢了步子,变得和缓起来,沿着河谷间新修的水泥路行走,比泥泞路滑坡陡的喳拉箐轻松多了,两边山岭郁郁葱葱,十分养眼,山回路转,阴晴不定,在山角遇上细细的雨丝,拐过弯后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缕缕阳光,山坳处不时有小股跌水在岩石间流淌。伴随着欢畅如歌的水声,小河在路下方的浓密的草木丛里捉迷藏般地时隐时现。
阿达龙至大箐沟的乡道,雨后面山时有塌方发生,充满危险,这算是比较安全的一处。
山间小跌水,加入牧羊河
沿路满目树木苍翠
在一处山坳间,一座红墙院落突然出现,河面也同时变得开朗起来,牧羊河第一次有了河的模样,这里就是黄龙洞----牧羊河的主要水源。
黄龙洞前的牧羊河
黄龙洞的水汇入牧羊河处
牧羊河上游长年不竭的水源有四处,即老黑龙、小黑龙、老爷洞和黄龙洞,黄龙洞是其中最主要的水源,也是牧羊河流域号称的三十龙潭中最大的一个。
黄龙洞建有黄龙宫,现在所见系毁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或许是考虑到水源保护,重建的黄龙宫对黄龙洞和出水水渠作了隔离处理,以防止游人和村民污染龙潭水,整个黄龙宫地域几年前砌筑了院墙,由专人管理,平时铁将军把门,只有庙会或其它活动时方对外开放。我们很幸运,在问路时刚好遇上了黄龙宫的守护人陈师,在说明来意后,淳朴好客的陈师给我们当了一回导游,并一再挽留我们到他家里喝酒,由于要赶路,我们婉谢了他的盛情,但心中却有了那么一个念头:下回若有机会,一定要听一听山中静夜里的水声、叶落声和犬吠声。
黄龙宫后山,高踰百米,陡峭的山上林木茂盛,阴翳遮天,一块石碑下,黄龙洞的出水口直接砌筑了水渠,并用透明隔板围住。我用一只水桶在下方的水渠取水口打水时,手竟然被冰冷的水冻得痛彻骨髓,几次缩了回来,好一潭冰冰的甘泉,让人忍不住捧一把痛饮,冰爽顿入心肺。
黄龙宫
黄龙洞洞口标志
建在黄龙洞上的黄龙宫
黄龙洞出水有渠道穿过黄龙宫,两边有近一人高的隔板
穿过黄龙宫后的黄龙洞泉水水渠
黄龙洞泉畔的古木,当地人称为黑杨柳树
黄龙洞后山古木参天
黄龙洞后山古木参天
箫寒和老陈
淳朴的山民老陈
黄龙洞以下不远处的黄龙潭村
三、盘龙江源第一湖----黄龙水库
黄龙洞的清泉汇入后,牧羊河的水势益盛,过黄龙潭村,河谷渐宽,人烟也多了起来,黄龙潭、秧田沟、上朵格、下朵格,一个个村庄沿河谷次第排列,这里已经属于阿子营乡的地界,盘龙江源头第一水库----黄龙水库,出现在下朵格村西北面,一个叫猪圈门的地方。
黄龙水库湖水清澈,四周树木苍翠,风光宜人,若逢天气晴好,湛蓝的湖水与蓝天白云相映,几乎有几分香格里拉的感觉,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不过,在雨雾濛濛之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种少见的奇观,水面上,有某种不明生物游弋的痕迹,说它是不明生物,是因为它看起来不像鱼,露出水面的是一个红色的球状物。
难道这里有水怪?
黄龙水库一瞥,这是一个满库容167万㎡的小一型水库,水质为II类
黄龙水库一瞥,这是一个满库容167万㎡的小一型水库,为II类水质。
黄龙水库里的奇怪的生物(三十倍长焦拍摄),不知是什么东东
水库旁的烟花
黄龙水库的尾水区上方,是下朵格村,牧羊河弯弯曲曲,从村旁流淌而过,河畔生长着高大的滇红杨,马儿在河边悠闲地吃草……
一切描述都是多余的,这是一幅美得让人无语的图画。
牧羊河流经下朵格村
下朵格村,牧羊河上的一座桥
两山夹峙处叫猪圈门
河边警觉的大型水鸟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一段的生态状况,对比七年前的卫星地图可看出,从黄龙潭村至黄龙水库以上,这一带河谷地带原来都是田地,现在已经退田还湿(地),村中的厕所,基本已经进行过生态化改造。在上朵格村,我们看到,一个生态垃圾处置场正在兴建中。水源地保护的动作都很实在。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下朵格村,一个临河的垃圾收集间外堆满垃圾,成群的家禽,在另一个叫沟里头的村庄旁,我们在河边见到了倾倒垃圾的痕迹。
黄龙潭村的生态厕所
牧羊河穿行在黄龙潭村和秧田沟村间的谷地,矮小的植株,可看出退田地还湿地的痕迹
上朵格村,正在兴建的垃圾处理场。
下朵格村的一个临河垃圾收集间,几只刨食的的鸡把垃圾翻了一地,被见吹到了河边。
下朵格村,河边的垃圾(主要是随风吹来的塑料袋)
四、从阿达龙到牧羊村
牧羊河从黄龙水库流出,在深谷之中围绕着一座高耸的山头绕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从河谷的走势和岩石的形状来看,它应该是河水的切割侵蚀和山体抬升的长期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弯弯曲曲,旁边有个小村子叫沟里头,这名字很质朴很形象,牧羊河出沟里头后向西南奔流,河谷越来越宽,这是一个长约九公里的狭长的山间盆地,两头各是一个大村,东边是阿达龙村,西边是牧羊村。
阿达龙,很有趣的名字,一开始我就让我联想起阿凡达来,以至于在寻河的头一天,我在电话里把它直接戏称为阿凡达,让箫老感觉一头雾水,当然阿达龙不是阿凡达,这个7204公路旁的半山村没有什么稀有元素,土地资源有限,更限于水源地的特殊性,这里除了栽种少量烤烟和包谷蔬菜以外,很难有其他发展,现在河两岸的土地正逐步退耕还林还湿,许多村民都以选择了外出务工。
牧羊村,是有四千人口的阿子营乡第一大村,牧羊河有五公里长的一段和一条支流流经该村范围,牧羊河就是因村而得名(牧羊河明代以前叫木川河,明清改为牧漾河,或许牧羊原是苗族或彝族语言,今依读音改为有较贴切含意的牧羊),这一段情况与阿达龙相似,临河已经基本实现了退耕还林,河道环境比较好。
牧羊河出黄龙水库后的一段弯曲的深谷段,河床陡急,水声在山谷间回荡
牧羊河出黄龙水库后的一段弯曲的深谷段
阿达龙村前的牧羊河
牧羊河流过阿达龙村
牧羊河流经牧羊村
五、盘龙江源第一石拱桥
盘龙江上游古石拱桥众多,而飞架在阿子营乡小箐的牧羊河石拱桥可谓是盘龙江源上的第一座大石拱桥,许多年前曾到过这里的箫寒对这座桥记忆深刻,实际上我曾在他的一个帖子里见过这座桥,因此当我在公路边看到它时,觉得很亲切。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有些残破的桥身上找不到有关它的名字和建造年代的任何标记,这座古老的高拱石桥,如同被人们遗忘了一般,为茂密的野草覆盖,静静地躺卧在牧羊河上。
阿子营小箐旁的牧羊河上的高拱古桥,桥下的河水水质与前段相比有明显差距
在拱桥的上游不远处,阿子营通往茨坝与小河的三岔路口,有一座名字很动听的钢筋混凝土桥——彩虹桥,桥碑上的一段文字记载,这里原为两座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桥,其中一桥在八十年代毁于洪水,一九九八年特大暴雨又使得另一座桥墩移位桥身变形,导致公路中断,现在这座于一九九九年新建成。
阿子营西以则附近,牧羊河上彩虹桥
原来,小河涨水也会变得如此凶猛,可眼前的牧羊河看起来却很温顺,经历了三年的严重干旱,今年似乎是一个雨水正常的年份,但河水仍然不算多,松华坝依然没有喝够。
牧羊河流过的阿子营,古称彩云乡,多好的名字,为何要更改?现在,这个被称为“中国百合之乡”的山间小坝子,为保护水源地河两岸的万亩花田已经变成生态林,河流环境好了起来,但农民的收入却减少了,如何在保护水源地的同时也保护当地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高坝附近的牧羊河
牧羊河流经阿子营
彩虹桥头看南流的牧羊河
牧羊河流经小箐
牧羊河流向西以则,河边原来的花田已经变身为生态林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