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谏臣杨继盛遗书清代誊卷惊现山东:昔日囚笼家书成劝世箴言

 雲泉 2016-05-11

明朝历史上有这样一件事:著名谏臣杨继盛因弹劾朝廷奸相严嵩而遭陷害。在被杀害的前夜,他于囚笼内给妻儿写了两封遗书。其中,在给两个儿子的遗书中,杨继盛论述了做人、读书、交友、处世的道理,全文可谓字字珠玑、情真意深,读来感人肺腑。

明朝谏臣杨继盛遗书清代誊卷惊现山东:昔日囚笼家书成劝世箴言

后世的乾隆帝、刘墉、纪晓岚、瓮同龢(光绪皇帝的老师)等人读过杨继盛遗书后,都甚为感动,纷纷题词做诗,表达敬仰之情。而几百年来,这封遗书也被人竞相传抄,当作修身、治家、劝世的箴言。

最近,“江畔见月”获知一条消息:如今,山东临清民间就珍藏着一件清朝初期誉抄的杨继盛遗书纸本通屏!而据考证,该誉卷的誉抄人应是杨继盛的后裔。

明朝谏臣杨继盛遗书清代誊卷惊现山东:昔日囚笼家书成劝世箴言

不能不说这是一次特殊的“寻宝”经历。“江畔见月”本想亲睹此宝之真容,但终未能如愿: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不但藏者不愿露面,其藏品也不愿示人。而又令人欣慰的是,近日,“江畔见月”有幸访问到了曾和藏家有过数次密切接触的临清文博副研究员马鲁奎,从而得以了解到关于这件遗书誉卷的较为详细的情况。而其“容貌”,则可从马鲁奎拍摄的照片中窥得一二。

据马鲁奎介绍,这户人家珍藏的杨继盛遗书纸本通屏分八扇装裱,每幅字芯纵70厘米、横24厘米、字6行、行53字,全卷共计2481个字,字为楷体,卷尾署款:“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十月二十六日椒山(杨继盛,号椒山)手书于福堂(监狱)”、“岁次壬辰(公元1712年)秋七月荚生六叶杨士元书”。

弹劾奸臣被诬入狱

据《明史·杨继盛传》记载,杨继盛为河北容城人,生于1516年,幼年时家境贫寒。他七岁丧母,在继母的打骂中长大,并因此而不得入塾读书,成为一个牧牛娃。后来,渴望读书的杨继盛在其兄的帮助下说服父亲,得以边牧牛边听学,并终于在13岁时正式入私塾读书。也许正是因为学习机会得来不易,杨继盛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取得乡试中举、入国子监的佳绩。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考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正式进入仕途。

杨继盛的仕途并不平坦,其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当时奸权当道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他不畏权贵,对看不过眼的丑行恶端从不姑息,而是力谏直言。杨继盛先是直谏大将军仇鸾不统帅将士御敌,遭诬陷后被贬为狄州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吏。

在得知宰相严嵩擅权营私,残酷杀害了力主抗击俺答、收复河套的大学士夏言(其父夏鼎弘治年间任临清知州)、陕西三边总督曾铣(曾任山东巡抚并督建临清土城)等忠良之臣后,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义愤填膺,又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冒死向世宗皇帝弹劾严嵩专权误国、祸国殃民的罪状,引起朝野上下的极大震动。

严嵩惊惧之余弄权将杨继盛打入大牢。他在狱中忍受了百般的酷刑折磨,据史书记载,杨继盛由于遭受惨烈的杖刑,遍体鳞伤,伤口之处已经腐烂,他于是在半夜苏醒过来后用碎瓷片割去腐肉,眼看里面的筋骨都暴露出来了,于是索性一并割去。狱卒目睹后“执灯颤欲坠”,而“继盛意气自如”。第二天,杨继盛照样毫无惧色地接受审讯,围观的百姓无不为之动容落泪。

受死前夜囚笼留书

严嵩对杨继盛恨之入骨,他要置杨继盛于死地而后快。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严嵩在向世宗皇帝报批死刑犯名单时,私自将杨继盛的名字悄悄加在其他死刑犯名字的后面,一代忠良惨遭杀害,年仅39岁。

在临刑的前夜,杨继盛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给妻子张氏,一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应尾和应箕。在给两个儿子的遗书中,杨继盛从“人须要立志”说起,教导两个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交友、如何做学问、如何治家、如何处世等等,可谓字字珠玑,情真意深。细细读来,亦可深刻地感受到这位明朝名臣的坦荡胸襟和高贵的人格品质。其中的很多文字,今日读来仍有教育警示意义,如“心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又如“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等等。

后世达官政要、学者贤人读过杨继盛的遗书之后,或著文作诗、或题词留言,以表达敬仰之情。刘墉、纪昀、翁同龢(光绪皇帝的老师)等人都曾题词,清朝乾隆皇帝也曾为杨继盛画像题诗。

“杨继盛虽然是一位饱学之士,但其遗书语言平实通俗,很易于在民间传播。”马鲁奎说,遗书宣扬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建立的传统道德伦理。因此,几百年,杨继盛遗书被人竞相传抄,当作修身、治家、劝世的箴言。

1562年,杨继盛终于得以平反昭雪,嘉靖皇帝对错杀杨继盛耿耿于怀,临终之前写下遗诏,欲赠官以补过。隆庆皇帝登基后尊先皇遗诏,向已死的忠谏之臣赠官,杨继盛名列所有赠官之首。至此,杨继盛在天之灵或许可以得到些许的慰藉。

清代誉卷传至肖家

马鲁奎透露,这件距今近三百年的杨继盛遗书誉卷现收藏于临清乾隆间名将肖琨后人之家,藏品整洁,品相完好。“这件誉卷比197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所编《中国历代遗书》所辑录的遗书誉卷(藏于上海博物馆)多26个字,我认为它应该是杨氏遗书誉卷中最完整的一件。”

杨继盛在写给儿子的遗书中,提到了他的义子杨应民。遗书誉卷卷尾署款有“荚生六叶”字样。马鲁奎经初步考证认为,“荚”取得是“家”的谐音,誉抄人杨士元应为杨应民之六世孙。“在古代,奴婢子女或义子后裔如仍在其主人的家族中,一般称为‘家生’。”他解释说。

马鲁奎是在1997年偶然发现这件遗书誉卷的。后来,他曾引荐藏家赶赴北京,请北京大学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古籍版本鉴定家王利器先生对誉卷进行了鉴定,被认定为真品。

此“宝物”是如何传至肖琨后人之手的呢?肖琨又是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肖琨是山东清平县(今临清)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在大小金川战役中,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战功卓著,名登清朝“大宝功册”,名垂香山功德碑。肖琨性情豪爽,待人淳厚。据藏家称,该誉卷是从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至于该文物是怎样流入肖家的,他们不得而知。马鲁奎考证认为,这件遗书誉卷应该是杨士元仰慕肖琨人品而赠予肖家的。

这件遗书誉卷能完好保存至今,这其中凝结着“藏宝人”的心血。据藏者介绍,近三百年来,肖家祖祖辈辈一直虔诚地珍藏、守护着此件文物。“文革”时,全家人冒险将遗书誉卷用塑料布包裹后藏匿于高粱地里,日夜守护,风雨无阻,终免罹难。

附:

杨继盛遗书部分原文

人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先立起志来。心为一气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为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而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故我要你休罢(把)心坏了。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则上天必保护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则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你两个年幼,恐油滑人见了,便要哄诱你,或请你吃饭,或诱你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你,或以美色诱你,一入他圈套便吃亏,不惟荡尽家业,且弄你成不得人。若是有这样的人哄你, 便想我的话识破他:合你好是不好的意思,便远了他。拣着老实厚道、肯读书、肯学习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言语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恶于我则即时丢去。见人之善则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有人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你则云:“他与我平日最相好,岂有恼我谤我之理?”则恼我谤我之人闻之其怨即解。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你,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