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芦汉沽盐区发展概要

 汉沽老潘 2016-05-11

                        长芦汉沽盐区发展概要


“长芦盐区”是一个大名鼎鼎的称谓,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有“幽州其利鱼盐”、“燕有鱼盐栆栗之饶”等文字记载。

“长芦”,原本是古漳河一条支流的名称,因河两岸长满茂盛的芦苇而得名。后几经演变,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沧州治于长芦镇,于是将长芦镇所属的北平河间都转运盐史司,改称为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简称长芦运司)。明永乐初年,去掉“河间”二字,长芦盐区正式定名,至此,“长芦”二字声誉鹊起,保持至今。

长芦盐区是我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所处地域在冀、津两省市的渤海岸边,现有著名的盐场五个,即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汉沽盐场、塘沽盐场和河北省的南堡盐场、黄骅盐场、

汉沽盐场历史最久,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为解决军费缺乏的困难,在芦台南部卤地设置了芦台场署(汉沽盐场前身),存储盐的坨地则设在新仓(今宝坻县城),管理盐的部门叫“新仓榷盐院”,负责盐税的征缴和盐的运销。辽金时代,兴盛的芦台盐产,使新仓人烟繁庶,经济发展。金大定12年(1172 年),奉皇廷之命在此置县,“调盐乃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意,命之曰宝坻,列入上县,著于版籍”。元代,芦台场所辖煎盐灶继续南移,场区范围北起宝坻县城,南濒渤海,西抵军粮城,东达陡沽。生产方法由刮土淋卤改为戽海水淋卤。明嘉靖年间,所产原盐被誉为“芦台玉砂”,“岁煎白盐一千八百斤贡上”。清康熙初年(1622 年)芦台场大面积“废煎改晒”。此生产工艺的重大变革,使原盐平收之年可产万吨。清道光9 年(18219年)盐滩正式为灶户私有。民国初年,芦台场署移驻汉沽,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年产原盐增加到20 万吨左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满足其侵华战争的需要,在汉沽大规模开建盐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盐场,盐产量下降。1948年1214日汉沽解放,冀东长芦盐务局接收队接管了芦台场署,改名为汉沽盐场管理处。1958年私营盐滩全部转为国营,遂正式定名为“长芦汉沽盐场”。

2006年,汉沽盐场被国务院首批认定“中华老字号”企业。

汉沽老潘存 2016.05.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