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采蜜哲学是如何形成的

 横塘雨 2016-05-12


▎萨卡洛夫《丹尼雅》


我的采蜜哲学是如何形成的

    by/银河


人生在世,与绝大多数人都不发生任何交集。与之发生交集的仅寥寥数人而已。亲人,数人而已;爱人,数人而已;友人,数人而已。全加一起,一般不会超过两位数。交际标准比较苛刻的,一位数。所谓“知我者二三子”。小波也说过:我虽以交友为终身事业,所交不过两三人而已。原来以为这种说法太苛刻,最后发现果真如此。


萨卡洛夫《田野》


从年轻时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书中人物拉赫美托夫的苛刻交友标准就成为我心目中的标准,他苛刻的读书标准也成为我的选书标准。书中这样描述了拉赫美托夫: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则,不要任何奢侈品与幻想,而专门读那些必需的书。每种学科的重要著作是很少的,其他著作不过是把这少数著作里说得更充分而清楚的话加以重复、冲淡和损害罢了。他仅读那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并且只要理解了这独创性就不再多读。他所读过的每本书都是最精彩的,免得多读好几百本书。


丘文《涅瓦河岸》


他又遵守一条原则:不在次要的工作和次要的人身上浪费光阴,而单注意那主要的。除朋友仅同那些能影响别人的人结交。不是某些人心目中的权威,就跟他谈一次话也不可能。而他存心交结,那费尽千方百计也避不开他。有了他们,人类生活才能够欣欣向荣;没有他们,人的生活就会凋萎、腐烂。他们人数虽少,却能让人人呼吸;没有他们,人们便会窒息而死。正直善良的人随处皆是,这种人却寥寥无几,这是优秀人物的精华,这是原动力的原动力,这是世界上的盐中之盐。



只读最重要的书,只做最重要的工作,只见最重要的人;不读次要的书,不做次要的工作,不见次要的人。这样才是高质量的生活。我的采蜜哲学与此相似:人的生活应当像采蜜,只撷取花中之精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