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修炼,心诚则灵

 文山书院 2016-05-12

心境,修养历练:养精蓄锐,引而待发;敛气凝神,心无旁骛;空而不空,海纳百川;神游八极,天人合一。如果达到如此境界,也就达到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界。书者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则能表达自如,行笔有度,心手双畅。如将军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可呼之则出、令行禁止。


意境,昔公孙大娘舞剑,“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恕,罢如江海凝清光”。吴人张旭善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颇得神妙,自此草书豪荡激扬,自成一家。所谓意境,指书者将某种行为汇入自己的意识,并使之具象化,然后流于笔端。则可见行为之神韵,节律,音响,甚至章法的流转启合。学书之人每观古今之精品,如能进入作品之意境,则可感受人之何为永生——人虽死千年,观其作品,犹如此家犹活至今。与之如活一世之感觉,古人之言行举止、人品性情皆历历在目!


心象,书者对社会、人文、自然感悟之后在心里形成的一种既抽象,又灵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充满玄机,充满灵性。作为线条艺术的书法必须准确地表达出这种心象,才能让书法形神兼备,升华为艺术品, “形具而神生”。所以书法表达也必须先致力于线条(形)的流转有度,落笔惊风,然后才有神韵的绰约多姿,激荡人心。



技法,笔法和墨法。笔法指用笔之法。执笔有深浅之分,行笔有正欹、提按、使转之别,所以在运笔时必须根据字的结构、间架以及书者对整幅字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才能做到执笔和行笔的选择准确无误。墨法,即用墨之法。墨有浓、淡、厚、薄之分,水有深浅、滞畅之别。用墨之法和用水之法相濡相沐,互为表里。在具体的用墨过程中,又必须懂得纸和墨的属性,在行笔时才能准确掌握用墨的多、少、轻、重,或泼或洇,妙趣天成。书者应认真领悟:墨、水、纸、压笔的深浅以及行笔的速度之间的关系与度。书者对技法的选用越单一,形成的个性则愈鲜明。八大山人的机巧,张旭“古诗四贴”之奔腾激荡,毛泽东手笔之豪阔大气,皆技法单一之功。

    

节律,节则指书者在书写一幅作品时在心中自然形成的分段,停顿,滞留;律则指书者行笔的轻重缓急。二者合称节律。书者对节律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的神采。而神采又主要体现在用墨、节律和线质上。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的作品,节律都是艺术表达的重要要素!在这里强调一下书法作品的基准速度,因基准速度是节律的内核,这就如一支歌曲,“大江东去”豪放激昂,旋律则激越奔放;“杨柳岸晓风残月”清婉缠绵,旋律则舒缓如诉。所以学书临帖,必须把握作品的基准速度和在基准速度之上的行笔缓急变化,这样才能达到律而有度,节而有序的效果。

    

章法,章法分大章法和小章法。大章法则指作品通篇的布局与安排。大章法应以取势为主,同时注意通篇的布局与协调。给远观者以视觉冲击的效果即可!小章法指字的摆动、收放及呼应。书法作品中字的摆动应如山涧中的泉水,动不逾矩,奔不离群,曲藏机运,直蕴磊落。呼应是指上下字与字之间的照应,以及左右行与行之间的顾盼,有了这样的照应、顾盼,作品就能浑然天成,交相辉映,鲜活灵动,神采飞扬。

 

书法的艺术表达实则以静制动,心不静不空,表达时就会产生无所适从,黔驴技穷的窘迫,同时也不可能做到行笔有度,收放自如。说到心境与节律之间的关系,有的人认为心的静与空与节律的动没有多大关联,其实不然,只有笔者心如止水,才能在行笔时动之有感,缓急有度达到“无声胜有声”之绝妙佳境。至于章法与心境之间的关系可作如是解读——书者如军中之将帅,心之不静、不稳、不空,则不可能运筹有度,布阵有方,一仗下来必败于敌手。



心境的淡定与浮躁直接关系到书者对意境的建构与领悟,关系到书者对心象的挹取和表达。心静方可采景,心空方可生象。意境、心象是人们对社会、人文、自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后所形成的色彩斑澜的心灵图象,这种图象的形成,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心无旁鹜,思无杂念。只有这样才可能从社会、人文、自然中体悟出可用于艺术表达的真谛。

    

书法的艺术表达则可视为心象表达。没有心象表达的书写就如散文之无神韵,诗词之无意蕴,味同嚼蜡,不能卒读。所以书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于技法、节律、章法的选用,均需围绕心象这个主题来表达。一旦脱离了这个主题,作品就会空洞而杂乱,节律、章法一旦离开了心象,作品变显得矫揉造作,人为痕迹毕露。再者,书者对技法的选用也必须环绕心象这个主题,否则就会出现“金沙玉米”加海椒、花椒一类的蹩脚厨师。书者不能无选择地将所掌握的技法加以滥用、炫耀。如果要表达清隽秀美的九寨风情,则不可将祝允明所书之“箜篌引”里的线质用笔技法加进来。

 

书法韵律的运用,有人认为书写作品应有缓有急,其实不然。有些作品(古隶和篆书)应保持在一定的速度上;有些作品(怀素的草书) 如龙蛇飞舞,兔起鹊落,稍纵即逝,则须要一气呵成,无凝滞余地。对于章法的运用,不宜事先定下规矩,画好框框。怀素说得好“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如果硬要画地为牢,书者就会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书者之灵性多为天赋,但与后天的的生存环境和学养有极大关连。性情是一个人的先天灵性对社会、人文、自然的领悟、吸收之后形成的一种个性。一个人的性情一旦形成之后,他对社会、人文、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取向角度。例如两个水平相当的书法家同到黄山去游玩采景,那么黄山给他们留下的心象肯定是不一样的。同一座莲花峰,性情恬淡静穆者见其秀出天半的绰约风姿;性情宏毅阔大者则见其挺拔突兀的奇雄。书家之性情最终会决定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书者若无灵性则不可成家。但有灵性也未必成家。灵性之人需辅之以勤奋,方可成大器。有书者虽天姿聪颖,但心存它骛,那么他在书法艺术上也不可能有多大建树。此乃术业有专攻。


书法之六大要素与书法作品鉴赏之间的关系。书法作品的鉴赏应该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神采、气韵、线质、章法、节律、协调性、技法运用、心象表达。一个人不是说他知道这几个方面他就能鉴别出一幅字的优劣与好坏。鉴赏还与一个人的学识、涵养以及自身的灵性和当时鉴赏者的心境紧密相连。观书法作品之神采,就如同观人之精神面貌,无神采之作,则此作不足观。

 


书法作品之神采应该是一幅作品的综合艺术体现。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一幅作品的气韵畅与不畅,这与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境有直接关系。书者心境的高低决定了一幅作品的气韵是否通畅。

 

有些作品初看还有感觉,但是观者认真看时却不耐看。往往是作品的线质出了问题,线质的优劣与书者对技法的掌握和运用有极大的关连。书法作品之线质就犹如雕刻家所用作品之材质,如果一个雕刻家用青石和田黄石雕刻两幅同样的作品,我想大家都会选田黄石所雕之作品。而对青石所雕之作品不屑一顾。

 



一幅作品如章法不好,他会给人杂乱而不协调之感。有些书者总喜欢用小章法来代替节律,即字的收放、摆动、呼应来代替书写过程中节律的把握。这样的作品外行也许会说好,但行家会一眼看出作品中的做作与人为的痕迹。

 

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运用,时以新奇以为能者。但书者不要忘记了心象这个主题。否则就会让人觉得你有故意炫耀和技法堆砌之嫌。

 

心象是一幅作品的主题,它是隐藏于作品中的神。无心象之作就犹如山中之无水,水中之无龙。书法艺术的道则指心境、意境和心象,其技则指技法、节律及章法。书法学习实际上就是对技的挹取与运用和对道的体悟与表达。书者如能在悟其道的基础上学其技,则会广收其技而易烂熟于心。

 

学书之人只有对道有深入的体悟,方可驾驭其技。技的撑握与运用是离不开道的引导,是对道的表达,技是道的表象。书者若治技不悟道,则难成大家。技为舟,道即为水。去领悟天地赐予人的精华,你方可找到超越古人之路,渐入无人之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