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经典 | 李春田:标准化与创新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6-05-12


我国标准化专家李春田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多部论著被奉为标准化领域经典。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从经典中探寻新思路......


标准化与创新





李春田

内容提要

 标准化与创新的“交互扩散效应”,既是揭示标准化与创新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又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的内在规律,尤其是标准化体系形成机制的切入点。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标准化理论、原则、理念、方法论和管理体制需要创新,将自身的理论基础从工业经济时代转向知识经济时代,从为计划经济服务转向市场经济服务,从适应大量生产的要求拓展到适应个性化,多样需求和市场形势多样变化的要求,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一 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或者说是一次跳跃,一次质变。而这种转折、跳跃或质变的发生是有前提条件的。条件具备,就有创新的可能,条件不具备,想创新也创不出来。标准化对创新来说似乎是矛盾的、相互对立的,其实它们是对立的统 一。标准化不仅不会限制创新,而且恰恰是为创新准备必要的条件,两者存在着互动关系。 

1、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积累

技术创新是破、是质变,甚至是对以往的扬弃和否定。但通常情况下,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 许多技术创新成果中常常凝结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就,它实际上是经验和技术的积累过程。 

尽人皆知,作为产业大革命标志的蒸汽机,是瓦特(1736~1819)发明的。其实,早在l7世纪,人们已经知道通过冷凝产生真空作动力的方法。而且,在瓦特出生之前,巴本(1647~l7l4)和纽可门(1663~1729)已经制造出蒸汽机原型,后来斯密顿(1724~1792)为提高蒸汽机的效率做了大量改进实验,写出了130个实验报告。瓦特的贡献是用布莱克(1728~1799)发现的潜热原理,改进了冷凝器,工效提高了5倍,节约燃料75%; 发明了曲轴,解决了将蒸汽机的往复运动转换为工作机的圆周运动的难题,从而使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瓦特的发明是伟大的技术创新,但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更不是从零起步,是一代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积累也就无所谓质变和创新。标准化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一项标准的产生,要做许多工作、经历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把截至时间某一点为止人类社会在该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加以总结和提炼,纳入标准,这就是积累。而标准的实施过程就是普及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有新经验和技术的再创新,随着标准的修订,这些经验和创新成果又被纳入标准。这就是技术的再积累。这个标准的 制定——实施——修订”过程,恰是经验和技术的“创新— —普及— —再创新”过程。标准好比建筑工地上砌砖工人站成一排的脚手架,只有站在这上面才能把砖砌高,同时砖砌高了它才能再升高。标准化就是托起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一块平台。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创新活动才有立足点和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有这个平台,创新才不至于一切从头摸索和从零起步,给创新带来了节约和效率。至今人们还不认为标准化也是创新活动,但创新与标准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标准化为创新做积累、打基础的这个平台作用,还是易于被理解的。 


2、标准化与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则是竞争力的核心或者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能会因企业不同而有所不同,企业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创新能力的较量中,也有个效率问题,即捷足者先登。也就是说,谁能抢先一步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出来,谁就有了抢占市场的优势。标准化在这里又给创新者准备了一个平台,凭借这个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开发效率。 

零件标准化是专业化、大量生产的前提条件,也可以说是一个效率平台。专业化、大量生产方式在整个工业化时代占据统治地位。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高效率,凭借的就是零件标准化平台。到了后工业化时代,在大量生产将逐步被多品种、小批量乃至定制式生产所取代的情况下,这个平台同样是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更要讲究开发效率和生产效率。这就一定要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手段。如果能为它们搭建一个标准化平台,就会如虎添翼般地创造出高效率。 

产品系列化是当今制造业首选的产品开发策略。产品成系列开发,由于系列内部具有几何相似性和零件通用性,开发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市场。例如,按尺寸和功能参数形成的系列产品,可以满足各种功能要求的消费者的需要;按豪华程度形成的系列,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变型(派生)系列则是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各种特殊需求的极好对策。产品创新走系列化的路线,既能提高创新效率,又可降低开发风险,使企业积累的标准化优势,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延伸,形成一个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变求多变的产品发展平台。企业一旦把这样的平台搭建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地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成功的企业已有许多。 


3、标准化与创新技术扩散 

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取得预定成果固然非常重要,没有成果就是失败,一切都无从谈起。但仅仅有了成果并未达到最终目的,尤其是重大技术攻关的成果,是要推广应用的,只有广泛应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益,达到创新的目的。 如果取得的成果未能推广应用而被束之高阁,那也是一种失败。

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有多种途径。标准化是较好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1)标准的科学性已被广泛认同,人们对广告等宣传通常持怀疑态度,而对标准则从不怀疑。因此,创新成果一旦转化为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所接受。(2)标准的权威性是无声的命令,凡标准化了的产品和技术,即使不加任何强制,工程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都会自觉地选用,采购人员也会优先采购。 

由于上述原因,标准化的产品和零件、材料,易于形成较大的需求量,为实现集中专业化生产准备了必要条件。由于集中专业化生产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特别是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价格便宜,供货及时、企业信誉好,这又会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正是由于标准化对创新扩散有如此显著的作用,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创新成果一方面申请专利保护,一方面以此为基础开发标准,并竭力将其标准向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渗透,力争能成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原形。这样的标准化策略一旦成功,就会使其创新成果得以极广泛、极迅速地扩散。在采用其标准的同时,便不可避免地采用其专利技术,企业的创新成果便可获得极稳定、可观的回报。有的高科技产品标准中专利有时多达几十项甚至上百项,这就是当今的许多企业把产品的开发创新、技术创新同标准的开发创新同时推行的原因。 

标准化的创新扩散作用,不仅仅是可以使创新 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展开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同技术的创新扩散相类似,标准化也有个关联特性。所谓关联性即标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相互保证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标准整体或标准体系的一种特性。标准化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一个标准集合或标准体系来完成的。例如,针对某一产品所制定的标准,叫做产品标准,它根据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对产品的质量特性做出明确规定,同时也将企业的创新成果融入标准之中,为企业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确立了质量目标。但是,仅有这样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企业还须制定相关标准。例如,原料、材料、设备、工艺技术等标准,形成一个以产品技术为核心、以保证产品标准实施为目的的标准集合体,这就是一个标准 体系。但是,多数情况下,生产该产品的原料、材料、设备以及某些工艺装备,不可能都是企业自己生产的,或需要到市场采购或向其他企业定货。这些相关标准就是采购和定货的依据,对供应商来说这就是用户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以标准形式表述的,具有准确、具体、定量化的特点。企业以顾客的身份在市场上选择供应商,必将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如果市场的商品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这个标准就会成为促使供应商产品开发创新的导火线。 

就这样,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便会发生创新的连锁反应。一个产品的创新及其标准化,推动起一批产品的创新,甚至导致新行业的诞生,例如电视机、摄像机、VCD以及IT产业大体就是这样发展的。

创新与标准化的这种交互扩散,不仅能有力地推动材料、新能源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出现,还能通过生产方法和管理创新及标准化,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创新企业获得发展机遇,将无创新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在部门间的交互扩散,使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创新与标准化的互动,导致各产业部门要素生产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变化,有的扩张、有的收缩,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创新与标准化的这种交互扩散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称之为“交互扩散效应”,它既是揭示标准化与创新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又可能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内在规律,尤其是标准体系形成机制的切入点。


二.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标准化创新


在这个全面创新的新世纪里,传统的标准化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也正是这种挑战所形成的压力,推动着标准化创新。 

当今的标准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所谓的传统工业的产物。标准化的某些观念、理论和方法,是从这个“传统工业”所固有的特性中派生出来的,并且为这个“传统工业”的体制和生产方式服务的,在中国则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这个过程已经在全世界延续了一个世纪,在中国也有几十年之久。标准化的理论、原则,乃至标准化工作者头脑中的观 念和方法论都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例如,传统的机器大工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大批量生产,它长期以来是标准化工作者竭力提倡的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因为有了这个大批量生产,才使标准化显现出威力和效果。事实也确实如此。托夫勒概括了工业化社会的六大特征,首当其冲的就是标准化。标准化确实为这个时代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学者甚至把这个时代称之谓“标准化时代”。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已渐渐失去了优势,尤其在市场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和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它必将为更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所取代。面对这一系列变革,标准化该怎么办? 

这就是挑战,这个挑战又不是一般的挑战,它要求标准化将自身的理论基础从工业经济时代转向知识经济时代;从为计划经济服务转向为市场经济服务;从适应大量生产的要求拓展到适应个性化、多样需求和市场形势多变的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标准化理论、原则和观念的创新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系列标准化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一脉相承的,其中有的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许多领域都经历过理论和观念的大讨论,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而标准化没有经历这个“痛苦”转变,基本上沿着过去的轨道“和平”过渡的。不能说没有改革,但根本问题是,到现在我们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区分清楚,哪些是计划经济留下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应该取消和淘汰的哪些是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我们应该做好的,等等。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这一课是要补上的。过去那些在计划经济年代和经济、技术发展比较缓慢时期形成的理论、原则和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有的要创新、发展,有的则要摒弃。必须建立能正确地反映新生产力水平和新的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的新理论、新原则和新观念。 


2、标准化方法论的创新 


中国告别计划经济不久,便结束了商品短缺的时代,像托夫勒所说的那种大家都穿同样的衣服、吃一样饭的情景,在中国也早已成为历史了。现今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早已同国际接轨了。个性化消费未经任何提倡,便形成消费潮流,企业只好拼命地开发新产品。服装市场、小商品市场、副食品市场铺天盖地,谁都数不清有多少花色品种。为了适应和满足市场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以及国际化的要求,企业管理也把重点由产品形成过程的后期提到前期,特别重视产品的创新开发。企业的产品创新开发能力对企业市场竞争胜负有决定性的影响,成了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在这种形势下,标准化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只凭手中的一部 标准化法》,要有能解企业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其中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方法。只有使企业感到标准化是有用的,是一门科学,企业才会无须任何强迫而自觉地去应用它。 

标准化是一项实用技术,方法论是它的核心内容。其实,现代意义的标准化,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开发和创新它的科学方法,形式也不断增多,较为古典的形式有简化和统一化,后来又有了通用化,到了20世纪后半叶广为流行的系列化、组合化和模块化。这些标准化形式是标准化学科最精彩的内容,也是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为有用的技术。 

我国在2O世纪5O~6O年代曾以“三化”的名义推广过其中的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很受企业重视,对指导当时产品设计、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起了很好的作用,树立了标准化的威信。可是到后来,我们有了((标准化法》,报刊杂志和领导讲话中就很难再见到它们的踪影了。到了现在,连有的标准化管理干部都不知道“三化”为何物。然而,我国军工却坚持不懈地抓“三化”,国防科工委把“三化”提到产品开发设计的“顶层技术”地位加以贯彻,在军工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及国防工业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国标准化发展史上出现的这一奇怪现象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透过这一现象可以揭示和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来。方法是解决船和桥的问题,没有船和桥就过不了河,到达不了彼岸。标准化如果只有规定而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它既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也不能成其为一门技术,人们只能惧怕它而不会尊重它。标准化方法论的创新关系到它到底能不能承担起它的历史使命的大问题。 


3、标准化管理和体制的创新 


标准化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标准体系,并明确国家标准化战略重点。在国际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对国家经济实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当今时代,国家标准化工作重点的确定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因为它不仅仅是哪个领域多定或少定几个标准的问题。由于标准对技术发展的前导性作用和在国际市场中的规范性作用,国家之间的标准之争常常对产品的市场竞争起决定性影响。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最近二、三年时间里,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在内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几乎同时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化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尽管其内容和形式互不相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制定标准化发展战略来明确和调整自己的标准化工作,也可以叫做主攻方向。某个国家的主攻方向,就其本质来说,就是针对别的国家和地区的(欧盟的战略非常明确是针对美国的,日本的战略是针对欧盟和美国的),是国际经济竞争中一方战胜另一方的需要。没有重点就没有主攻方向,没有自己的强项,没有击败对手的武器,就要在竞争中听任摆布、受制于人。所以,没有重点不行。但什么是重点,如何确立重点、培育重点并使它真正能克敌制胜,这是非常艰难和复杂的问题,然而却是极端重要的、非做好不可的。为此,国家标准体制就应该改革和创新。把企业的权还给企业,让企业自主地、创造性地、按照市场的要求开展标准化,国家集中精力管好那些该管的标准和事关国家利益的标准化重点。


收稿日期:2003年8月,作者时任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高级顾问

收稿日期:

2003

8

月,作者系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高级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