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版本非常多,留传到今天被海内外公私收藏的摹本就有30多幅。据说在清末的时候,清宫里不同版本的《淸明上河图》就有十几幅。为什么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浩如烟海,惟有《清明上河图》的留传摹本会如此多呢? 自从宋朝的张择端将《清明上河图》创作问世以来,这幅画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打动了历代中国人,几乎成为炎黄子孙所共有的一个情结。在南宋的时候,它的临摹本就非常值钱了,可以“价一金”。尤其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对这幅画的追慕达到极至。都御史王忏曾费尽心机想买到它的真迹,结果白白花掉了800两黄金,却只买到了一幅假画。当时这笔钱可买1.2万石米,相当于一位正一品官员10多年的薪俸。权相严嵩更是对其朝思暮想,处心积虑地想得到这幅画的真本,竟然开出了黄金1200两的天价。这就是明朝中叶江南-带突然掀起的《清明上河图》收藏热潮时所发生的事情。 稂据明朝有关人员笔记的记载,当时在江南一带,《清明上河图》被认为是一个家族有无身份、有无地位的象征。凡是富豪和官 宦人家,几乎家家都要挂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摹制商品画,谁家有这幅画都引以为得意自豪之事。豪门之间也把这幅画作为互相馈赠的珍贵礼物。这就形成了《清明上河图》摹本被争相抢购的热门市场。市场价格也非常高,每卷能卖到纹银一两。纹银一两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一两银可以买米四石,而一个知县的月俸是七石半米,也就是说,一张《清明河图》的仿制品,相当于-个县官半个月的薪水。 既然有如此好的行情,自然就吸引了很多人来模仿绘制这幅画。但是谁乂能见到《清明上河图》的真面目呢9那些模仿者又去临摹什么蓝本呢?于是就有一个人在这股市场风潮中被推了出来。他是谁呢?他就是明朝有名的绘画四大家之一的仇英。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被称为明绘画四大家,而四家中只有仇英出身低微,是一个没有功名的画工漆匠。他完全是凭着自己精到的画技跻身于四大家之列的。虽然被排于名家之列,但他并不见得能过上名流们靠着家资而将绘画作为个人情趣爱好的生活,他还得靠着这一技之长养家过日子。仇英所在的苏州,正是假画作坊最兴盛的地方。仇英自然就成了精品古画临摹的高级技师,因为他具有仿画可以乱真的功力。他把第一张作品画出来,画坊的画工们再以他的画为蓝本大量地仿造生产。如此一来,仇英画出了自己的《淸明上河图》,以他的这张图为蓝本,江南掀起了一股收藏此画仿制品的热潮。 然而仇英也没有见过《清明上河图》的真品,他是凭着宋朝古书的介绍加上自己的想像创造的。整幅画比张择端的宋本要长一倍,宋本横5.28米,纵0.24米,仇英画的长9.87米,纵0.3米,画中人物也要多得多,宋本1600多人,它超过了2000多人,虽然构图和布局与宋画大致相似,但内容和细节多有不同。 张择端的画颜色淡雅,画风古朴,而仇英所采用的则是重彩填色,画面亮丽、秀美;张择端画中有名的虹桥是叠梁拱状的木结构,成为后人研究宋代木质桥梁建筑的参考资料,而仇英却把它变成了明代砖石砌造的半圆拱桥,完全改变了它的材质;张择端画的城墙除城楼是砖砌的外,其他全是土夯筑成的墙,这正是宋朝的建城方法,而仇英的画里城墙全是砖石结构,明显是明朝城墙的建筑特点。所以专家们分析认定张择端画的是北宋的京都汴梁,而仇英画的却是以他生活的明代苏州为依据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还有一处不同很有历史考正价值,就是张择端的画是收尾在城郊一片树枝林中,而仇英却从城郊一直画到了皇宫内部,画面上还有皇宫里金明池的图景。有人根据这点就推测,现存的张择端真迹是残本,最末一段被人给裁掉了。仇英是根据宋朝古书的记录画出的这幅画,那么可以肯定宋朝古书上记载着这段画作的内容,要不然仇英凭什么这么画呢? 1950年,书画研究员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先发现了张择端的真迹《清明上河图》,不久,又发现了仇英的这幅摹品。后来,真品《清明上河图》被调往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仇英的摹品也被辽宁博物馆收藏,成了该馆的镇馆之宝。 仇英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做法,给后世的很多画家不小的影响和启发,清朝乾隆皇帝登基的时候,宫廷画师陈枚、孙佑、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个人联手合作,画了一幅比仇英的画还长,横达到11.5米,纵0.35米的《清明上河图》献给乾隆作为贺礼。这就是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这幅_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人曾以它为题材拍了一部纪录片,由干画作十分精致,放映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部纪录片也因取材不一般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国际上拿了多项大奖。 比较有价值的《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还有很多。但在中国美术史上,只将仇英本和清院本两幅誉为最有名的《清明上河图》的摹 现在再来看为什么独独《清明上河图》留传下来的摹本会这样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张择端所创作的这幅画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历代众多的仰慕追随者。这些人因为对它的强烈热爱而拿起笔来模仿学习它。当然,也不乏有人利用它的盛誉演绎出别样的故事,诸如沽名钓誉,诸如欺世盗名,这也同样构成了摹本多的一个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