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作用: 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共产党像太阳。 “共产党”是本体,“像”是比喻词,“太阳”是喻体。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本、喻体之间的关系相似) 例句: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孩童”喻体。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本、喻体之间的关系相等) 例1: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例2:弟弟成了泥人。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本、喻体之间的关系替代)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1、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的宝库。(暗喻) 2、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明喻) 3、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明喻) 4、他难过得好像就要哭了。(不是比喻句) 5、小猫跳上书桌来,在稿纸上踩出了几朵小梅花。(借喻)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国主义写成兽类了)
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像纸一样单薄。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如: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如:心眼小得象针鼻儿。 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是先出现的,或者把先出现的事物说成后出现的。这样表面上看不合理,但通过夸张渲染,使内容得到强调。 如:李医生给人看病,药还没开,病就好了三分。(强调了李医生的医术高明)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秘如何学好小学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