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7岁写的这首诗,道尽人生滋味

 汉青的马甲 2016-05-13


黄庭坚7时,随父游黄袍山,在参观“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赋诗一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良山道观”“伐桂书院”,是“汉初三杰”中谋圣张良所修建。刘邦死后,张良即搬离长安,来到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隐居,教当地孩子读书习字。黄庭坚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张良。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自污名节才得以保全性命;只有张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终。这是因为,张良参得破、放得下“名利”这两个字。

 

而名利两条船,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其上,随波逐流、惊涛骇浪、不得脱身。

 


繁华的都市中,在街头上走来走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人为名,一个人为利。为着名利而奔走的人,脸上也只有两种表情,求得的人欢喜,求不得的人悲哀。

 

但是,很少有人想到,求得的人也有失去的时候。求不得的人,有一天也可能求得。得与不得就像一个转轮,压迫着我们前进,生命的痛苦就在这种压迫中产生了。

 

名利是永远求不尽的,我们看看世间许多大富有的人,还在追求更大的利益;许多名满天下的人,还在追求更大的名声;所以,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名利,而是在欲望啊

 

要求取安心之道的人,不在于反对名利,而是在于欲望的止息。

 


郑板桥在《名利船》中写道:“船中人被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线。江水滔滔流不息,问君辛苦到何年?”欲望驱使着我们一步一步向着名与利靠近得不到自然不满足得到了满足也只是一时,很快就会被新的欲望吞噬,这样活着不是太累吗

 

人们在没有钱和名位的时候,往往懂得享受生活的情趣,过一种简单清贫却幸福知足的生活而一旦拥有名利后,不能正确对待,私欲膨胀,却会自觉不自觉成为金钱和名位的奴隶。

 

而名利往往又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豪也许就是明天的乞丐,甚至阶下囚,正如《红楼梦》中所说的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鬃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赵本山演的小品《心病》里边的一段台词,讲非常好:人生在世曲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座,睡觉就需三尺宽总结起来四句话: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得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人生,不正是如此吗

 

人活着需要生存,需要名和利,但是需要多少呢?庄子借许由的话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追求名利不是不可以但要有度,懂得适可而止,学会知足。过度追名逐利必受苦累,沽名钓誉必遭戏谑。

 

所以,对于名和利,应该不求重不求多,差不多也就够了

 


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大凡思想修养到了一定境界的人,都能正确认识名利得失、成败与否,做到“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智慧,《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追求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过度贪图功名利禄,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无谓的烦恼,心胸开朗、无忧无虑、无仇无怨、无悲无悔就能保持愉快、满足积极的情绪

 

这样一来,自然能够提升生活品质,获得身心之健康。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 ID:rufengdajia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