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巨輪重未倒行過,即使自南宋時期求存至今的九龍衙前圍村,亦難逃市區重建的厄運,始終要被夷為平地,重新築起高矗的摩登大樓。香港市區重建局於2007年宣布,將衙前圍村重建,擾攘近十年完成收地賠償後,直至2016年1月終於完成收購程序,清拆行動一觸即發。 香港衙前圍村,曾經是市區內碩果僅存的唯一鄉村,歷史有六百年以上,意味著村民或曾見證南宋帝昺的逃亡一刻,以至漁港往後的盛衰漲褪。圍村正門「慶有餘」牌扁依然炯炯有神,多代村民異口同聲稱是皇帝御賜,但已不能考證,頓成懸案。衙前圍的「圍牆」,跟常見的圍村護城牆不同,一般是在圍村外建成一道獨立防禦外牆;但衙前圍的「圍牆」,卻是由村屋外牆肩並肩相連而成,彰顯村民六百年以來的護家決心。可惜的是,利益往往是推倒仁義的誘餌,本港地產商於80年代致力逐一收購村屋,一疊疊鈔票摧毀著一座座百年古屋,結果圍村只剩下滿目瘡痍,零聲的丟空著一塊塊小空地,任由雜草叢生。肩並肩的「圍牆」,就恰如六國先後遭強秦攻破一樣,「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主力牆在失去可靠倚傍下,結構受損而逐一倒塌。村民寧可將破碎磚頭雙手奉上,攫奪巨額賠償,也不情願花錢為家園重新修葺。及至收地末期,圍村多處僅遺下鏽跡斑斑、而且東歪西倒的鐵皮板。結果市建局於今年一月完成歷史任務,全村即將清拆,並換上兩座住宅大廈;只有村內天后宮古廟、牌坊及中軸線上八所古屋倖存,得以原址保留。
|
|
来自: HaiheLibrary > 《国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