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华字典》背后的故事

 红花绿叶园 2016-05-13
《新华字典》背后的故事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新闻背景

  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摘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本字典从1953年问世至今,全球发行5.67亿本。很多人从小与其亲密接触,不过它背后的很多故事,大多数人却未必了解。

  1949年后,民国时期编纂的《新字典》和《中华大字典》,无论在例句还是释义上都已无法满足需要,于是,新中国成立了以魏建功为社长的“新华辞书社”,负责编纂《新华字典》。

  初版《新华字典》问世于1953年,最初由魏建功用隶书题写书名;1954年第二次印刷时,为突出集体,淡化个人,改用拼集鲁迅手迹作为书名。1956年国家开始推行简体字,但鲁迅没写过简体字“华”,设计者被迫从鲁迅手迹中找到“化”和“十”拼在一起。周恩来质问说:“鲁迅在世时,还没有简化字,这个‘华’字不是凑成的吗?”于是,此后《新华字典》改用简化宋体字作为书名。

  《新华字典》初版时,只署名为“新华辞书社编”。其实,在这本小字典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邵荃麟、魏建功、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等等。

  《新华字典》创意于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时,解放大军已经包围北平,父亲找来了周祖谟、吴晓铃、张克强、金克木等几位北大的语言学家,在围城的炮声中商议编字典的事。”魏建功之子魏至回忆说,“当时我还在上高中,有时放学回家,就能瞥见先生们在光线很暗的客厅里商议事情。”

  《新华字典》初稿完成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出过具体意见。据叶圣陶的日记记载,语言学家、辞书学家王力先生对《新华字典》初稿也发表过看法。他们可以说是《新华字典》初版的首席学术顾问。 康利/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