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e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从左到右款识: 梅花: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 专家点评:郑板桥画于1883年的《题岁寒心事图》一幅梅花画。素以擅画竹、兰闻名,几乎从不画梅,而这幅画上,题有郑板桥的亲笔诗:“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这无疑是一幅画梅珍品,清冷间有说不出的妙处。 兰花:叶少花稀根亦微,风前亦有清香飞。何人种我砂盆体,固本添泥雨后肥. 竹:不过数片叶,满纸浑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 专家点评:该图绘几枝潇洒飘逸的修竹,竹节瘦劲有力、长短不一,竹叶疏密相间、左斜右倾、顾盼有情、 生动多姿。作品用笔圆润、疏爽飞动。图中,水墨侧锋勾勒,笔法秀挺硬气,皴擦较少却神韵俱全。画家画竹用浓淡不一的墨色,而石取淡笔,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全图气势俊逸,傲气风骨让人感慨。画家没有画出竹子深植沃土的情景,只截取几枝,让人观之顿生几分想象,别有一番情趣。 菊花: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 专家老师点评:用菊花的这种宗教意义上的高贵品质来比喻人格,大概始于屈原的《离骚》,其中提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属于美人香草一类。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的人格更多的是陶渊明式的。因为陶渊明曾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对自然,对自性情的一种“悟”的境界。《续晋阳秋》中说:“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望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陶潜与菊花已混为一体了。因此中国人把梅兰竹菊列为四君子,代表了中国理想人格的四个方面。菊花则象征了淡泊、隐逸、真率,有独立品格并体现了某种自然空灵的境界。 在这样的前提下,理解郑板桥的诗,我们就会发现郑板桥是体会了这种境界的,所以诗中也说“想因会得渊明性,烂漫黄花着一墩。”可见这幅画是表现陶渊明式的真率自然的品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