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心理学接触的缘起 谈起心理学,我是40岁以后才接触的,在我事业小有成就的时候,别人的眼中我的脾气、个性,却变得越来越怪异。那时我的能量之大,使得只有少数人敢跟我说话。 在90年的时候,一个好友让我去参加加拿大海文到台湾举办的一个工作坊。我当时的反应是:有病、有问题的人才需要被治疗,我去上这个课干嘛? 在脑筋的转变之下,想着忙里偷闲,不妨去做一次休息。就这样,一脚踩进心理学的领域,到现在已有20几个年头!原因是在那个课程里,我发现了从来不曾思考的家庭对我的影响,而且根深蒂固的,伴随着我的生命,延伸到了学校、职场,去到了我的家庭,我自己的家庭。 如影随形的很多模式,在过去都以为是遗传。后来慢慢的才知道,那是一种学习。当然不可讳言基因的遗传,在人的身体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作用。可是在人际互动上,却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忽略逃避掉、改变起来相当辛苦的由学习而来的习惯。 2,踏进心理学领域 在我学习的第二个课程,遇到了现今高龄94的Maria老师。当年,我40,她70。我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来到台湾,我跟很多人一样,带着自己当下的问题。希望得到她的点拨。 期盼着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有最好的方向结果。没有想到老人家根本对我不予理会。我甚至很生气,心想,这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些心理学的东西,会了也不告诉人家,也不给一个好方法!还叫我自己去处理。 凭着不服输的心理,没想到一踩进家庭治疗这个领域,就再也没机会回头。我开始学习所有所有萨提亚的课程,然后开始觉得不够,还学习了结构、叙事、精分、完形,也去参加过系统排列。我一年的时间大约有超过半年在学习,因为我发现家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我想从那个困境牢笼里面跳出来。 从19岁,我是一个家里9个孩子里的老幺,要承担家庭的所有责任。到40岁逃离开(其实没有,逃不掉的),进入社会去做一个社会运动,为少数的弱势族群争取平等。后来也累了,以为学了心理学,懂了一些家庭治疗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帮助其他人。没有想到却掉进了人的大漩涡里头,已不再有回头的机会。 3,一次体验和感悟 我想起第一次参加海文的工作坊,其中有个环节,那些外教们让所有参与的学员做了几个游戏:所有人都扮狗,一起玩!当时有很多的大学教授、精神科医生、还有些心理专业人员,都玩得不亦乐乎。我心里却非常地痛恨,没有办法融入。心想花这么多钱,却来这边让你们戏弄!接着他又让我们大家扮鸡。我更是气愤!当扮猴子的环节时,一个女外教,甚至拿了一根香蕉,在我面前晃动。我心想,你要不是个女的,我一拳就过去了! 在环节的最后让大家扮演鹤。这种优雅的鸟类,让我稍稍愿意跟他们一起游戏。没有想到在过程里头,我却从群体的圈子里飞到外围,离开大家。当分成中组分享的时候,大家都在谈他们的觉察、体验、学习,我却发现胸口一阵一阵的波荡。止不住的泪水像溃堤的洪水,心底浮现的第一个声音是:天呢!我不曾有过童年。 在那么贫穷的家庭里头,睡在父母的旁边,从6、7岁开始听到的都是无尽的缺钱……生活上的困难……男人的面子、不敢去借钱、叹息……父亲在我14岁的时候中风过世,不知不觉中,在很多很多年以后,我才了解自己早已踏进了那个角色,承担起了整个家庭。从小半工半读,除了要养活自己,缴交自己的学费,还得按月拿钱回家。到我34岁时母亲过世,以为责任已了,却没想到,那已经停不下来的习惯,变成了“被需要”的需要。继续帮助兄弟姊妹,以及他们的孩子。一面无止尽地付出,一面埋怨别人的不理解不感恩。 之后第二道声音上来: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父亲,我自己,也从来不容许我自己的女儿有过她真实的童年……这不是我的错,因为我其实也不懂。我只是被社会残酷的巨轮无情地往前推进,完全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压抑它、逃避它,甚至否认它的存在,只知道一味地工作、一再地付出。不自觉地想从别人的身上求得认同,来证明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4,第一度出生:精卵结合的霎那 从此后,我才慢慢理解到萨提亚女士说的“人的三度出生”。 当我们受孕的那一刹那,生命已经开始,所以老一辈人计算年龄是有他的智慧的。怀胎280天,也差不多是一年了,可是在母亲肚子里的这280天里头,随时借由母亲情感的波动,已经开始跟外界交流。同时,也开始发展出自我价值的认同。一个开开心心的母亲,欢迎肚里的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快乐地接纳新生命的到来。孩子是藉由母亲的心情来体验跟外界的交流,如果一个悲伤、哀戚、不自信的母亲,肚子里的孩子随时都在接受这样的波澜。他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感受到社会的不安全。我们希望儿女成龙成凤,在肚子里就已经给他各种不同的教育,这是萨提亚女士说的第一度出生。 5,第二度出生:在家庭系统中求生存 紧接着离开母体,来到了这个世界,开始学习人际互动。当一个小孩子来到世界,饿的时候哭,会得到吃的;脏的时候叫,会得到清洁整理;病的时候闹,会得到关心,会去看医生。在我们知性发展之前,先是我们的右脑能够体会、能够感觉。当我们需要这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细胞会有很清楚的记忆。渐渐到我们脑筋——也就是左脑——开始发展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需要,它包含着:理解、接纳、肯定、尊重、自由……所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存在。可是每个人都又有不同的做法,来表明他是如何去理解、怎样是接纳,何为肯定、自由、尊重等。所以需要是人类共有的,但是却被透过不同的做法来呈现它。当我们没有办法获得满足的时候,我们把这样一份期待带到了学校,想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离开了学校,进入了职场,也把这些习性不自觉地带给你的同事、领导。紧接着,在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也希望对方来满足我们未曾被满足的期待。进入家庭,重新复制,成为我们所谓的“遗传”。常常会听到人家说,你看我儿子最像他爹了,那种脾气我先生他们兄弟也都是这样!我的公公也这样,那就是他们家的遗传! 简单地说,常常我们心里想的,心里的感受,想要的东西,我们想冒的险,都因在父母亲以他们认为最好的善意、以及他们所会的、所担心的要求底下,而忽略了自己。于是生命缺乏了说的自由,听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做的自由,还有冒险的自由。人生的路途都被父母亲规划得好好的。有些时候,我们也就像个工具,在完成父母亲未完成的梦而已。但是也因为我们叛逆争吵,才能够逃离开别人的掌控跟要求,幸运地活成今天的我们。 有时也会莫名地有些生理的症状产生。那是因为,过去小时候需要别人帮助,而运用的不一致的应对姿态。今天已成为我们身体的负担。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度出生。
萨提亚女士过世前没有完成的这本书《第三度诞生》,她所想阐释的意义是:对于过去有用而当今不再适合、造成我们身体症状的这些应对姿态,身体正用它的智慧一再地提醒我们。很多心因性的疾病,在医生那里常常检查不出来。俗话说,心病需要心药医。 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能够知己,首先当然是要有觉察,可是往往当我们有觉察的时候,我们却不愿承认它的存在。从觉察到承认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一段时间。 承认之后又怎样呢?我承认了,能接受它,才会去想:如果这是个事实,这不是我要的现状,那我可以做些什么让它不同? 承认到接受更是艰难,有些时候事实的接纳,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痛苦,甚至于是非常困难。当这种状态发生的时候,至少我们要很诚实地接受我们的“不能接受”。在这个过程里头,很符合佛家的正道,我们不逃避、不躲闪,愿意去正视事情的存在,愿意去面对。看看为我所要去到的将来能做些什么。这就是萨提亚女士的第三度诞生。 7,一致性就是为自己负责任 当我愿意回归内在,检视自己,了解过去的所有种种如何促成了今天的我,如果我想要有一个不一样的明天,我可以为我自己做些什么?我身上所发现的事情我愿意自己承担,为自己创造未来,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身体永远是一个很好的能量储藏场,也是我们智慧的导师,倾听内在的声音,真实面对(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萨提亚女士留给我们最深的智慧与财富。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