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长三角城市“海绵城市总体目标”的思考

 Mee_box 2016-05-13

海绵城市总体目标应围绕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利用高效等四个方面来制定,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加以落实。

1.水安全目标---排水防涝能力

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现象多发,极端气候的挑战加剧。长三角城市群密集,大都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城市,圩区多、局部地势低洼、水系连通性差,现有排水设施负担重、内涝风险高,全面提升排水防涝能力是城市水安全的首要任务。

排水防涝能力是指城市不发生内涝所对应的最大暴雨重现期和城市河网的排涝标准。

该指标为约束性指标。

2.水环境质量目标--河湖水质达标率

长三角城市工业基础好但结构不尽合理,人口密度大、服务业较发达、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过度集中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污染物总量大幅度增加,即便是采用控源截污、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也难以消除黑臭水体、实现功能区水质达标。因此,海绵城市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实现河湖水质达标。

河湖水质达标率是指中心城区内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的年均值达标数占断面总数的比例按下式计算:


式中:P河湖水质达标率,%

  N—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的年均值达标数(水质标准依据环保部门颁布的功能区水质目标),个;

       河湖水系监测断面总数,个。

该指标为约束性指标。

3.水生态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城市发展的本质是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性质,地表被路面、建筑物等不透水的人工构筑物覆盖,地下水补充量大幅度减少,蒸发、蒸腾量也随之减少,而雨水排水系统以迅速将雨水送走为唯一目的,水的循环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城市的生活和生产对上游淡水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水生态系统陷入了亚健康状态乃至病入膏肓,控制径流排放总量、恢复水的自然循环,成为修复水生态系统的当务之急,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直接衡量这一措施的有效性。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该指标为约束性指标。

4.水资源目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

长三角城市虽然都不是缺水型城市,但水质型缺水矛盾突出,对过境水资源的利用量大,杂用水使用高品质淡水资源的比例仍很大。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城市作为集水区的理念,排水系统不再以把雨水与污水尽快送走为目的,合理控制过境淡水资源的消费,拓展雨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渠道,提高非常规水资源使用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这是城市水健康循环的重要保障。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是指雨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的使用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下式计算:


式中:R——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

     V ——雨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年使用量m3

——年总用水量m3

该指标为鼓励性指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