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施昕更于1936年首次在浙江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古代遗存,最初被认为是龙山文化的一支,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其特征逐渐被认识,1959年夏鼐先生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良渚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遗址的发现达数百处,经过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墓地也超过五十余处,其中自上世纪80年代起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昆山赵陵山等遗存的发现,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分布、年代、文化内涵和社会形态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使良渚文化在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相应,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也是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常客,自1990年至今有4项“十大”都与良渚文化有关。在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即将揭晓之际,纸上考古为大家对这4项考古发现作以简单回顾。 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的发现,是继反山、瑶山后,在良渚文化遗址群范围内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良渚文化祭坛及其与显贵者墓地间关系的认识,对于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规格、形态、聚落布局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 1991年10月至12月,由南京博物院组织,同苏州博物馆共同组成的“赵陵山考古队”以赵陵山土台中部偏西南为主要发掘区域,发现并发掘了人工土台自上而下分布的良渚到崧泽时期的墓葬区,同时发现与墓葬关系特殊的土台、大型红烧土面等重要遗迹现象;根据墓葬大小和随葬品的多寡,可以看出在不少墓葬间等级差别显著。 赵陵山1990-1995山体主发掘区总平面图局部 赵陵山M33局部 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莫角山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夯土、柱坑、灰坑、积石坑、沟埂等多个遗存,得到了以下认识:莫角山是已知规模最大的一处良渚文化遗址,并且由良渚先民人工营建而成;莫角山遗址长方形、正方向的形态相当规整,巨大的台基上又有大致成“品”字形分布的三座土台,规模之庞大、气势之恢弘令人惊叹;莫角山遗址在与周边密集而重要的遗址的关系上,更能突现它的中心地位;莫角山遗址从设计、营建、组织指挥、劳动力投入、种种礼仪活动等诸多方面所显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之一。
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城内已知有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高约10米的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还有反山贵族墓地等重要遗址;城外有瑶山、汇观山祭坛和贵族墓地等。良渚古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了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区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为我们重新认识良渚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及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参考资料: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7期。 南京博物院编著:《赵陵山 1990-1995年度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莫角山遗址1992-1993年的发掘》,《文物》2001年12期。 国家文物局主编:《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8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良渚博物院、杭州市余杭博物馆编著:《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文物出版社,2015年。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