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屠呦呦诺贝尔奖致辞的几点思考

 369蓝田书院 2016-05-13
纪录·故事·发现



2015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填补了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空白,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骄傲。我们感动是因为其中传递的意义远不止奖项本身,此不仅宣告中医药抗疟的临床疗效为世界所承认,在世界传染病治疗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中国五千年的医药文化在世界科学舞台的首次亮相,充分印证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深入研究屠呦呦教授在诺奖上的致辞,感慨万千。


漫中医路,经典须锤炼



中医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经历了世事变迁,静静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作为中华文化的先行者,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形成,纵观历代中医经典之作,皆需经历漫漫长路的积淀,千锤百炼方可凤凰涅槃。此次屠老以一位85岁老人的身份登上诺奖舞台,人们看到老人风光的背后,却是日以继夜的辛苦,我们不禁感慨,数十载如一日的艰难探索,一次次的临床试验,永不放弃的坚强意志,深入探析中医药这门古老学术的内涵,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及对祖国医药何等的情怀,此相对于当下某些浮夸的科研态度,是否值得我们去深思。


黄传薪火,跬步汇千里



屠老在诺奖致辞时不止一次表达,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给全世界的礼物,与其说老人家把自己的成功寄情于中华传统医药,倒不如说是其对中医药长期被世界主流医学压抑之后的一次爆发。屠老以其自身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作为切入点,坦言受晋代中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启发,为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获得良效,后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双氢青蒿素,使其抗疟作用更为提高,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此成果是对上千年中医药文化的一次验证,更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飞跃,我们不得不承认,若没有我们古代中医先师的反复临床试验,人类的此次飞跃又需等待多久。



林求悟者,尚以谦为径



中医药的传承需要智者,正如晋代杨泉所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答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自古中医药研究深入者,大凡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屠呦呦亦是如此,然却不仅如此,谦虚谨慎为其多年治学态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永不满足的科学态度成就其今天丰硕的成果,即便在知道自己获得诺奖后,依然真诚谦让,淡泊名利,尤其对功劳究竟属谁尚有争议的得奖人,更是开怀大度,此需要何等的胸襟。


思得广益,共筑中医梦



中医药自古皆非凭借一人之力即可登顶高堂,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然亦自言其书乃集大成之作而已,正如在《伤寒论》序言中亦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仔细研读屠老每次发言,似乎都会提到青蒿素的发现是整个中医团队的成绩,而非其个人,此有其谦卑之辞,然亦为真实之意,青蒿素的发现确为广大中医药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诸多无名英雄皆参与此项研究,并做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此次诺奖为广大中医研究团队协作的金石之作。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世界医学历伴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籍,随着一道道难关的攻破,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个全新的医学课题,中医药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屠老在此次诺奖致辞的最后提出了青蒿素耐药的一个新命题,呼吁世界医学界的同道一起进行深入研究,抛砖引玉,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结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相信随着中医药逐渐踏入世界医学的最高殿堂,人类医学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纪录中医
纪录 · 故事 · 发现
微信号:jilu-zhongy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