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学家:中医药有理由为诺奖狂欢吗?

 牤牛河畔生 2015-10-09

近日中国科学界的最大新闻,莫过于屠呦呦问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第一人。

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屠呦呦所发现的青蒿素,是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获得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尽管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强调,本届诺奖并不是颁给传统医学,而是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到举国上下的兴奋之情,甚至称之为“中医药的胜利”。

对此,《赛先生》专访了两位持有不同看法的药学家。





吴松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开发研究室主任


首先,屠教授获奖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祝贺的事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也是中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

但是,我们必须警惕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现在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解读这件事情,认为这是中医得到承认的一个体现。而客观来说,将此次获奖简单归结为中医药的成果是非常片面的。一方面,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确实借鉴了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它并不是直接运用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准确来说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传统医学研究成功的一个例子。之前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民间验方,但效果并不好,像传统的水煮,有效成分都被破坏了。事实上,青蒿素在药典中也是被归类为化学药。

中医药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中固然有很多精华需要继承,但是更需要提高,因为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医药体系了。如果还是墨守成规,简单将祖宗几百年前的东西拿来使用,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中医药的发展如果脱离现代科学,只讲自己的特殊性,像有些人说中医不需要循证医学,不需要现代的统计学,安慰剂对照研究等,这样是没有未来的,只有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挖掘、提高传统医学的精华,摒弃糟粕,才能真正发扬光大。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只有拿在同样的标准下,才能看出优劣。中药中一些过大的复方,我认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比如几十种药混在一起。2015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得主、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张亭栋,他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将民间验方中无效和毒副作用的成分剔除,这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出路所在。

其实,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可能新的取代了旧的,或者在旧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然而,屠呦呦、张亭栋,之前在国内长期没有得到重要的认可。虽然荣誉本身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但让踏踏实实做研究、有实际成就的科学家得到相应的承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也是对年轻人的激励。

而眼下国内科学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从科学的角度,而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虽然现在中国的科研投入经费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我们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多少,这其中有着巨大的资源浪费。

不过,屠呦呦教授此次获奖,我认为至少有两点正面作用:一,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得到国际上的重要认可;二,对中国的科研文化必然形成冲击——为什么在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在国内没有得到认可。至少人们要思考这个问题,比如中国的科研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等。

我们研究药物的根本目的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屠呦呦为此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这远远超过了发表多少篇SCI文章的价值,所以此事对我们的评价体系、科学文化肯定会产生影响。但可以预料的是,这种改变将是一个复杂又艰难的过程。




关世侠 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剂教研室 教授

10月5日17:30一过,看到屠呦呦教授获奖的消息,当时怕是恶作剧,又在其它网上进行了确认。第一感觉就是“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诺贝尔奖项之于中国一直是“想说爱你口难开”!对诺贝尔我们一直有阴谋论、素质论……,内心却真的渴望,今天她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带来的不止是欣喜,对中医药的认识、对科研体制的思考、甚至于制度的优劣的论战都会随之而来。

中医中药的问题由来很久,就这一件事情来说,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毕竟青蒿素的发现是40年前的事情了,医药界的人都有基本的概念,并不能说因为一次奖励就导致对其重新的认识。一个青蒿素获诺贝尔奖,不至于就能让中医药名正言顺了,或者说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了现代科学的手段,从此以后中医药就走向没落了。

事实上,至少90%以上的国人,对什么是传统医药,什么是中医药,什么是现代医学,是没有准确概念的。传统医学尤其草药的使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其历史远远超过中医药,准确来说应该是有了中医理论才有中医药。

中国人在接受外来事物的时候有个问题,就是很难接受外来语言,外来事物通常一定要找出一个中国语言对应,现代医学进入到中国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就导致现代医学和中医传统医学搅在一起,对于没有受过相应专业训练或者没有深入思考过的人来说,可能根本就分不清。

中医理念与现代医学的概念完全是两码事。中医认为,离开了阴阳平衡,离开了君臣佐使就构不成药,核心不是治病是治人,这才是中医药的根本,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的药才叫中药。葛洪的是民间验方,从其对青蒿的描述来看,不一定有中医药理论在其中。而且,《肘后备急方》里记载的东西非常多,可能真正让后人获益的就是一个青蒿素,不能说将其它的验方都拿来用,毕竟科学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的、经验的积累从客观来看,偏差还是很大的,如果一味将它们都当作宝贝,显然是不科学的。

一直以来大家都承认的一点是,中医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我们应该将中医里科学的东西分离出来,文化的东西则回到原本的位置上去。比如中医的阴阳平衡、五行学说,按任何现代对科学的定义,很难将其称之为科学了,但是中医在历史中将草药的使用完全揉进中医体系里,这一部分还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为屠呦呦欢呼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在发现青蒿素后面的40年里,成千上万和屠呦呦做同样工作的人,几乎都是一无建树,除了获得一点SCI文章,没有再获得其它真正令全世界认可的药物,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从中医药的史库中去发掘东西,效率是比较低的。

如果借这个机会,仅仅是去宣传“中医药带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之类的观点,那么这个诺贝尔奖带给我们的可能不是好处:大家对科学的认识、逻辑的理解会变得更模糊。

中国人值得为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高兴,但这件事情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否因此带给我们最需要的科学精神。假如诺贝尔奖给国人带来的不是对探索、求真精神的尊敬,认真、客观的去理解、思考,而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各自的利益去解读并借机扩大自己的利益,让中国人变得更故步自封,这将是更大伤害。

诺贝尔奖对青蒿素的评价,是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来证明其价值,如果中国人认可这一点,那么也应该让中医中药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循证医学的平台是开放的,从来也没有将标准固定,如果中医中药能拿出一个科学、符合逻辑的标准,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一方面,屠呦呦的获奖说明只要是对人类的发展作出大的贡献,就会被世界认可,同时也证明了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科学研究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但是我们也不能被兴奋冲晕了头脑。从70年代至今世界上新发现并上市的药物过千,每一个新药后面都伴随着许多故事,而获诺贝尔奖的却是其中非常少数,与青蒿素相比,大多不是因为创新性不足,而是社会效益不够显著。青蒿素是上千个新药中的一员。只能说明在抗击威胁人类的疾病战斗中,世界都在参与着,中国也有相应的贡献。与世界上先进的国家相比,无论从技术、理念、体制上都有待改进。

当今的中国,更需要的是科学的启蒙、逻辑思维的形成、基本道德的建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