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所谓“控销”:是生产企业为了提升销售业绩,在渠道分销及终端动销的过程中,对价格和货物流向实行严格控制,也就是控制渠道、控制价格、控制终端。这就是现在最流行的普药管控营销模式。
这里所说的控销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普药(OTC品种、非处方药)
一、药品营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渠道为王
90年代末及00年代初(2005年前),大多数药企的营销模式是最传统的一级经销、二级分销的模式。这种模式在那个时候是可以的。几乎所有的厂家都有自己的OTC队伍,而且做得风生水起。有空中的广告轰炸,有地面的OTC队伍跟进,一个品种经过一年左右的运作,基本就做起来了。如仁和妇炎洁洗液
(二)终端致胜
由于市场的逐利性,随着生产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同样规格含量的阿莫西林胶囊,有的生产企业卖25元/盒,有的生产企业只卖2元/盒。为了更好地提升销售业绩,各个生产企业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终端工作,包括终端硬包装(店面陈列、店面广告)和软包装(包括促销员、导购员、理货员、营业员、专家、零售店的领导等的客情关系)以达到“终端拦截”,终端致胜的目的。
(三)控销风暴
一个品种做起来的同时,也意味着它开始走下坡路了。走下坡路最主要的原因,是渠道和终端把这些知名品牌的品种当成了价格战的工具。商人不太注重你的品种是否是名牌,他最看重的是做你的品种能否赚到钱?各省经销商之间相互杀价,各省区之间相互指责,公司一再呼吁维护价格,但收效不大,以至于经销商开始转向代理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
所以,生产企业的OTC队伍的主要任务开始转向了维护渠道和终端价格方面。但市场的价格竞争不是你可以维护得了的,渠道和终端数量如此之多,价格战此起彼伏,令生产企业疲于奔命,在处理窜货、控制价格体系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还不够理想。
而且,“价格体系是生产企业的生命线”,一旦价格体系崩溃,渠道和终端都
没有钱可赚,谁都不愿意经销你的品种,那么销售业绩必定会下滑甚至萎缩。
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了医药营销的另外一种模式:管控营销模式。也就是“控销”。
二、控销“怎么控”?
1、控制渠道和终端数量
管控营销并不是控制自己赚钱的欲望。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工业来说,首先是控制渠道数量:由于目前渠道和终端都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对于大普药和大品牌的产品来说,不控制你的渠道商业数量,谁都在经销你的品种,谁都不用心、谁都想拿你的产品作为吸客品种、搭货品种和价格战品种,谁都无心把你的品种做大;同时,由于经销你产品的商业公司多了,区域和价格管理也就难了,因此,控销的第一要义是控制渠道商业公司的数量。一般来讲:全国一级商不要超过100家,二级商不要超过1000家。(中国医药企业协会副会长牛正乾先生2005就提出:全国按照30个省市自治区计算,每个省的一级商应为3家左右,最好不要超过4家,那么:30省X3家/省=90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平均有地区级城市10个,每个地区级城市的二级商数量最好不要超过3家,那么:30省X10地区/省X3家/地区=900家),按照现在新版GSP的要求,减少流通环节,那么,一级商与二级商的数量还要进一步减少。)
2、控制发货区域与有货终端数量
实施街区铺货,一镇一店、一街一店、一县一店、一公里范围内只布点一个终端等终端控销模式。这与控制渠道数量一样,是为了规避恶性竞争。
3、控制产品的价格体系,保证利润空间
价格体系,是工业企业产品的生命线,一旦各级商业与终端没有利润可言,谁都不愿意去经销你的产品。
像修正药业、葵花药业、仁和药业等很多知名药企都以这种模式操作很多年了,效果还不错!
三、控销企业的操作方式
这里所说的操作方式,主要是指挂靠商业公司的过票方式
1、三级挂靠,逐级过票
即省总→地总→县总,各自在当地找一家商业公司挂靠过票。如:省总挂靠一家省级商业,以商业的名义给厂家打款10万元(一般厂家给省总会有授信,通常是1:2.5左右,即打款10万,发货25万元),厂家将阿莫西林胶囊以2元/盒的出厂价发货给省级商业(省总),省总在2元/盒价格基础上,顺加10个点,即以2.20元/盒的价格发给地总(地总挂靠的当地商业),地总再顺加10个点,即以2.64元/盒的价格发给县总(县总挂靠的商业),最后县总再顺加50个点,以3.96元/盒的价格发货给终端客户,如省总规定终端最低零售价格为8元/盒,县总必须维护终端零售价格不得低于8元。(倒退计算,终端零售客户的毛利率(8-3.96)÷8=50.5%。(省总只能把货发给地总或地总指定的商业;地总只能把货发给县总或县总指定的商业,其他终端客户要货均不能发,以控制价格体系的稳定。这是修正最初的控销方式)
2、两级挂靠,两级控销
由于第一种方式战线拉得太长,管理成本和难度太大,后来又发展成为两级控销,即去掉了中间的地总这个环节。
3、一级挂靠,全省配送
厂家直接把货发给省总(省总指定的商业,一般为1-3家),这种商业公司在该省有相当强的配送能力和终端客户网络,可以把货一步到位配送到终端客户。省总召集人马在全省的终端进行“拉单”,根据订单,省级商业以3.96元的价格,将阿莫西林胶囊配送到终端,然后业务员以促销活动来拉动销量增长。
四、现在遇到的瓶颈
1、国家税控系统升级。
控销方式是基于老版GSP期间,国家对倒卖承兑汇票、倒卖税票监管不严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是以上的哪种方式,以前都没有做到货票同行;现在随着国家的监管力度加大,挂靠商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国家即将推行的两票制。
所谓两票制,即厂家开票给商业,商业再开票给终端,去掉了中间环节。如果两票制严格执行,那么控销模式就只有第三种方式“一级挂靠”可以施行了;
3、国家施行的“电子监管码”系统
CFDA规定,从2016年1月1日起,所有的药品进出库都必须扫码。目前,电子监管码平台建设交给“阿里健康”在打造,已经成型并开始实施。
以后,药品的小包装、中包装、大包装都必须有电子监管码。厂家药品出库到商业要扫码,商业入库要扫码,出库也要扫码,终端入库、出库都必须扫码,每一盒药流向了哪里,CFDA监管平台上看得一清二楚;
4、CFDA的飞行检查(飞检)
陕西飞检,收回8家企业GSP证书,包括普天医药、集琦康尔等;新疆2次飞检,127家药企GSP证书被收回或撤销等等;飞检已经波及全国,防不胜防。
5、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
随着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稳步推进,控销模式所依赖的第三终端市场容量极度萎缩;
6、蓝海市场变成了“红海市场”
随着修正、葵花、仁和的控销模式的成功,各个厂家蜂拥而至,鱼目混珠,盲目跟风。很多企业碰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
7、借船出海,队伍涣散
很多蜂拥而至的厂家,不能承受自建控销队伍建设的管理成本和庞大开支,都想借助修正、葵花、仁和、通化药业等的队伍进行控销,利益的诱惑,让这支队伍无所适从,不知道以哪个厂家的品种为主了。
8、品牌透支严重
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众所周知,却要与品牌厂家的产品在价格上一争高下,消费者把非品牌厂家的药品买回去,却没有什么效果,由此及彼,蝴蝶效应,也会推想所有厂家的产品都没有什么效果;再加上非品牌企业的产品底价更低,兼职控销队伍的收益、店员的收益相应也会更高,当然会极力去推销非品牌厂家的产品,所以严重透支了品牌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9、客户萎缩
新版GSP执行以来,很多单体药店出现了GSP认证困难,执业药师难找,医保刷卡难以办理等,导致营业额下滑。所以,单体药店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苦苦支撑,等着死掉;要么背靠大树,加盟大型零售连锁药店。
而单体药店是“控销”的主战场,失去了单体药店,控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控销要变革:既要控制渠道和终端数量,又要寻求与零售连锁药店合作的双赢模式。
综上所述,顺势而为才是王道。借助国家“互联网 ”的东风,吹响医药电商的号角,打造一流的电商平台,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献上我们“仁和集团叮当医药电子商务”的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