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呈素姿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找准训练点 松山湖实验小学 语言训练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关于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和陶冶情操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训练点是师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即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和富有表现力的言语。教学中,抓准了语言的训练点,教师的指导将变得切实而有效,学生的学才有凭借。 我们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精品文章,这些文章都堪称经典。仔细研读每一篇文章,找准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教语文,仔仔细细品经典,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洗去华丽的包装,揭开朦胧的面纱,从而把课堂当成孩子习得母语,学会说话,学会写作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品词析句,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教学目标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地。教师要确立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就必须经过仔细地研读文本,深究文本的内涵,更要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 崔峦老师说过:“语文课堂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深挖人文内涵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的锁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来品词析句,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教师有抓手,学生有凭借,这样的语言训练会使课堂变得简单、有效。 教师备课时,要努力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首先,教师多次与文本对话后,进行语言训练的点就自然浮现出来,这些点便是我们进行语言训练的“抓手”。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和语段。有些文章在用词方面生动准确,有些文章文句特别有表现力,有些文章的修辞运用的出神入化,有些文章句式结构整齐、蕴含深刻,有些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或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论述……从这些“抓手”切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因为有了语言训练为依托,人文感悟也就“随风潜入”,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此外,课后思考与练习也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一个重要凭借。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排比、比喻、拟人、对比等句子的特点堪称典范,《草原》一文中的修辞方法也运用的出神入化,这一类的经典文章都可以抓住修辞方法来进行语言训练;有些文章要关注作者写作的顺序,如《凡卡》一文中插叙的写法,《颐和园》一文中的游览顺序,《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时间顺序等等;有的课文运用“反衬”的写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经典名著;有些文章要抓住行文结构特点,如《桂林山水》总分总的结构;而像《白杨》、《桃花心木》这一类文章则是要抓住“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来训练;再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写法;还有的文章是要抓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训练,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等经典名著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总之,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法可以拿来作为语言训练点,只要抓准训练点,关注言语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学生就能从这些经典文章中吸收更多的营养,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二、咬文嚼字,关注文字本身的情感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传达着丰富的情感。我们试着想一想,“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觉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而“幽深”两字一出现,你便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高度关注文字本身的情感,引领学生体会汉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学会恰当的运用汉字来表情达意。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让我们认识了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异国他乡的十几年中,季先生异常思念自己的两个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在这篇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浓浓的思念之情,用作者的话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岁”。课堂上当同学们读到这句话时,我就问:“弃养”是什么意思?答案很多,“母亲放弃养他了”,“去世了”等等。总之,这个词的意思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对于一个人的去世,在汉语中有很多种说法,如:过世,逝世,辞世,谢世,仙逝,牺牲,圆寂,驾崩,罹难,夭折,驾鹤西去,香消玉殒,英年早逝,撒手人寰,见马克思等等。这些说法虽然都是一个意思,但却表达了不同人的死和对死者不同的情感。从这些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传情达意的丰富多彩,可以说世界上没有第二种语言可与之媲美。季先生在这里选择“弃养”一词,充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流露出对母亲去世的无限哀思与悲伤,同时也表达了对母爱的崇敬与赞美。试想哪一位母亲会放弃养育自己的孩子?只有在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才不得不“弃养”。 我让同学们在文中仔细品读,找出自己认为作者用的精妙的词语,同学们又找出了“终天之恨”、“思潮腾涌”等词语来品味和讨论,进一步理解了季老用词的准确、贴切。“终天之恨”让人体会到作者那种永久的悔恨和无法弥补的哀痛。“思潮腾涌”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如万马奔腾,如海潮奔涌,这种思念是扑面而来的,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语文课上,咬文嚼字、品词品句,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充分体会到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情有意”的,只有运用好汉字,才能更好的表情达意。 通过品味“弃养”一词,我们还感受到季先生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能在众多的可用词语中选用这个词,细细品来,觉得真是没有别的词更能表达如此深切的思念和丰富的内涵。季先生精通十二国语言,一生致力于语言学、文学的研究,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篇课文的语言平实之中见真情,这样的写作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写作的同时,更应该教孩子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感悟语言,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较多地重视教材的分析理解,自己说的多、引导的少,结果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较弱。在近几年中,我看了不少教学理论、案例,聆听了一些名家的观点,虽然各持一言,但在相互的比较中,还是不难发现:教学要注重应用,要在应用中促发展,要特别注重课堂的生成。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陪伴学生走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学生的智慧、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向着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迈进。 1.用情去感知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要求学生用真情去读,用情去感受神奇而美丽的山水,当学生的情融入山水之中,还可要求学生用真情写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美及向往,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还可引导学生仿写一篇《家乡风光》,也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去阅读,当读到小女孩悲惨死去的过程时若学生情到由衷,则会流下悲伤的眼泪。如王老师今天执教的《凡卡》一课,通过对课文的补白,让孩子们与凡卡同喜同悲,身同感受的体会到凡卡的悲惨生活。 2.用心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动,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就有一种人情美,渔夫一家有五口人,生活是靠渔夫一人打鱼维持生活,非常贫困和艰难。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发现邻居的寡妇死后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教师上课时就应该抓住这种人间最珍贵的人情美,来激起孩子们的心灵共鸣,让孩子们谈谈自己读到这里时的真实体验。通过他们自己的感悟和表达,真正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的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用心体验到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情感,这是比任何说教都深刻的体验。 3.用情去悟理 语文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文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我们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再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红军在长征途中吃草根、树皮的情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一尝草根、树皮的味道怎么样?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严寒的风雪中,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挨冻的滋味。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全是掌声和鲜花,同样会有荆棘丛生的曲折道路,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才能走出困境。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去下功夫,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让课堂上的感悟语言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四、以点带面,注重课堂训练的示范性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如何真正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样处理教材,该怎样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杂慢差费、高耗低效的问题,我们应该以“点面”策略来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期达到以点带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1、以“一本”带全面。 所谓“一本”,指一套语文课本,所谓“全面”,指语文教学的全方面。即以课本为切入点,带动语文的全面学习。 教师在吃透新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利用课本,并有目的地对课本进行大胆取舍、组装,让课文学习真正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以课本为一点,进行语言积累与应用,阅读鉴赏,写作等多方面的归类,再延伸、拓展到课外,形成以课内带课外,以“一本”带全面的教学模式。如果做到课内得方法,课外得营养,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语文教学变得丰满、厚重。 2、以一课带单元。 比如我们把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作为一个面,就可以选取其中某一篇课文作为一个点。教师在明确单元目标之后,围绕目标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一篇课文,指导学生精读,再选另外一篇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实现单元研读目标,获得方法,提升能力,再以此方法和能力去解读其他课文。因此,上好“一课”就等于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学生利用这些能力和方法完成整个单元课文的阅读,由此形成 我们的语文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能做到以一课带单元,会事半功倍。 3、以一点带全篇。 所谓的“以一点带全篇”就是抓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促成对全篇的把握。这里所说的“点”不仅是切入点,也是教学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突破,能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高效地完成整篇课文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就抓取了“美丽”一词这个“点”,透过文本分析,牵引出居里夫人的“容貌美、才智美、品德美”,她的这些美丽是可以跨越百年,跨越千年的美丽,是一种永恒的美丽。她的坚强、纯洁,刚正不阿,视名利如粪土,使她在人类科学史上更加熠熠生辉。接着又引出许多名人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和赞美,这样以点带面,形成知识链,学生就会学有所得,感受更深刻。最后我又让学生以“永恒的美丽”为题,来写一篇读后感。借此总结他们本课的收获,也借此来表达对居里夫人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以一点带全篇,让语文课堂主线分明,目标明确,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细节饱满的效果。 我们只有找准了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训练点,才能把课本中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作为范例,让学生从中习得语言,学得方法,并运用于生活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承载了很多任务,如工具性、人文性等等,都要在语文课堂上加以体现,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体现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让学生品词析句,感悟汉语的魅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洗尽铅华呈素姿,品读经典得精髓,方能彰显出语文教学的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