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信文物—西北村战国墓

 天涯逸客 2016-05-14
 西北村战国墓
     1988年10月,山东省阳信县城关镇(现信城街道)西北村出土一批重要文物。这批出土文物是由该村村民马瑞华等四人在村西洼地取土时发现的,他们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地区文物普查队和县文化馆随后派人前往现场进行抢救清理工作。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这批文物出土地点位于西北村西约300米处,低于四周约1.5米的一片洼地中,面积约有12万平方米。据当地村民反映,洼地成因为附近村民多年挖土所致。在洼地中部略偏东原有一高约十余米的土台子,俗称“杨家台子”,现已不复存在。遗物出自原土台子东约20米处的一土坑内,土坑平面为2×2米的圆角方形,坑壁垂直,底平,壁及底的土质较为坚硬,为原生地层。土坑残深0.9米。青铜容器放置于坑内西侧,陶器大都放置于东侧,坑的东南角为车马器,礼乐器放置在坑的中部。其详细次序因群众发现后有所扰动,故无法详察。


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石器三大类,下面分别叙述:

一、陶器:14件,器类有鼎、豆、盖豆、壶、盆等。


鼎:3件,均为泥质陶,应为明器。分二式:
Ⅰ式:1件(YCM:01)。斧形鼎,敛口短领,无耳,扁圆腹,圜底,三兽蹄足,一足略残。素面灰陶。口径13.4、腹最大径19.3、通高17.8厘米。
Ⅱ式:2件,一件残损严重,均为盖鼎。子母口,无耳,腹略鼓,深腹,圜底近平,三兽蹄足较矮小。标本YCM:02,缺盖,素面灰陶。口径:13.5、腹径16.4、残高12厘米。
高柄豆:4件,形制相同。尖唇,浅盘平底,柄细高,喇叭形圈足。素面灰陶。标本YCM:06,盘径19.5、足径16、通高30.2厘米。
彩绘盖豆:2件,形制一致,均缺盖。子母口,深盘圜底,柄较高,上端略粗,喇叭形圈足。盘外表及柄饰赭、白两色网状几何纹图案,剥饰严重。标本YCM:08,盘径16.5、足径15、通高22厘米。
陶壶,3件,一件残,分二式:
Ⅰ式:2件。口微侈,高领,圆肩鼓腹,贯底圈足,肩部相对有两圆穿孔,腹最大径略偏下。盖微隆,上有三个等距圆穿孔。素面灰陶。标本YCM:10,口径13.6、腹最大径21.2、通高34.7厘米。
Ⅱ式:1件(YCM:11)。口微侈,短领,圆肩扁圆腹,圈足。素面灰陶。口径13.5、腹最大径23.4、通高21.6厘米。
陶盆:2件,形制相同。斜折沿,侈口,壁斜直,折腹,圜底近平。折腹,圜底近平。折腹处以下饰方格拍印纹。标本YCM:13,口径33.5、通高9厘米。

二、铜器:有鼎、豆、壶、敦、提梁壶、罍、漏铲、小铲、盘、匜、车马器、钟、镈等。

鼎,2件,均是盖鼎,分二式:

Ⅰ式:子母口微敛,附耳残断,腹略鼓,圜底,三兽蹄足均残断,腹饰一周凸铉纹。盖残缺严重。标本YCM:15,口径22、腹最大径25、残高18.8厘米。


Ⅱ式:子母口微敛,附耳,一耳残,圆鼓腹,圜底,三兽蹄足均残断。盖隆起,中间有三组夔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图案外缘等距饰四只卧虎钮,造型精巧。标本YCM:16,口径15.5、腹最大径18.5、残高21.5厘米。

豆:2件。豆盘残蚀严重,豆柄上粗下细,喇叭圈足。标本YCM:18,足径为13.8、残高23厘米。

壶:2件,形制相同。口微侈,颈高,圆肩鼓腹,圈足,肩部两侧各有一铺手衔环。盖微隆,上饰三翘首环钮。标本YCM:20,口径9.5、腹最大径24.3、通高40.5厘米。


敦:4件,形制一致,两件残破严重。子母口,圆球腹,器盖各有三个竖环钮,器近口处两侧各有一竖环钮。素面。标本YCM:24,腹径16、通高17.5厘米。


提梁壶:1件,腹部残,提梁断裂。小口微侈,细颈,弧腹,圈足。腹中部饰一周凸弦纹,腹一侧饰一竖环钮。盖微隆,边缘相对各有一套环钮。提梁为扁条带状呈“S”形,横梁为圆条状。标本YCM:22,口径6.3、腹最大径16、底径9.4、通高35.5厘米。


罍:1件。直口短领,圆肩鼓腹,底呈三角形,腹上部近肩处两侧相对各饰一铺首衔环。盖隆起,上饰等距三竖环钮。素面。标本YCM:27,口径14.2、腹最大径21.3、通高27.5厘米。


小罐:1件(YCM:29)。直口短领,有肩,折腹缓收,平底。肩部两侧相对各饰一扁条桥形钮。口径6、腹最大径10.2、底径6、通高8.1厘米。
舟:1件(YCM:28)。近圆角方形,深腹略鼓,平底,腹两长边各有一竖环钮。长边16、短边14.7、通高9.8厘米。
盘:1件。残损严重,仅存口沿残片,为宽折沿。
匜:1件。仅存流及尾部残片。流呈半圆筒状,尾饰一竖环钮。

漏铲:1件(YCM:30)。空心圆柱形柄,柄上有一方孔。铲呈箕形,上面布满菱形镂孔。刃宽17.7、铲长19.5、通长27厘米。


铲:1件(YCM:31)、圆肩,双面刃微弧,梯形长柄,方形銎。刃宽7.6、铲长7.2、通长13.6厘米。
軎:4套8件,分二式:
Ⅰ式:4件。圆柱状,里端较外端略粗,外端平顶。长方形辖孔,辖孔两端各有一周凸稜。标本YCM:34,外端径4.2、里端径4.5、辖孔1.2×1.8、通长10.8厘米。与此式軎相配的辖为扁长条形,一端为斜平面,一端为燕尾状,并于两侧各有一方形凹坑,通长10.4厘米。
Ⅱ式:4件,锈蚀残损较甚。器身呈十棱柱状,里外两端贯通,里端为宽折沿,辖孔为方形。标本YCM:37,外端径4.3厘米,里端径6.4厘米,通长约7厘米。与此式軎相配之辖为方柱体,一端呈斜面形,一端呈钩状,两端之两侧各有一长方形小凹坑,通长6.6厘米。
衔一付,通长20.6厘米。

游环、节约、插管铜饰件等58件。


编钟:为钮钟,一套9枚,单钮,大小有序,钟体内存泥胎内范。1、3、6、7、8号较为完整,余者有不同程度残蚀。9枚编钟造型一致,鼓部为素面,钮部饰头尾相缠交的蛇形纹。编钟尺寸按照钟的大小依次是:1号,铣距16、纽高5、通高28厘米;2号,纽高4、通高28厘米;3号,铣距14、纽高4、通高24.5厘米;4号,纽高3.7、通高21厘米;5号,纽高4、通高17.5厘米;6号,铣距12、纽高3.5、通高19厘米;7号,铣距11.2、纽高3.5、通高18.3厘米;8号,铣距8.5、纽高3、通高15.3厘米;9号残蚀严重,尺寸不详。


镈:5枚。单钮,平口,体内存泥胎内范。除3号外,余者较完整。五枚镈造型相同,风格统一,鼓部亦为素面,钲部纹饰同于编钟,其尺寸是:1号,铣距20.2、纽高5.5、通高32.5厘米;2号,铣距17.6、纽高4.5、通高29.2厘米;3号,铣距17.5、通高23.2厘米;4号,铣距14.2、纽高4.2、通高25.1厘米;5号,铣距14、纽高4.2、通高24厘米。


三、石器,有石磬一套,共13面。此外还有滑石管饰和磬形片饰。

石磬:出土时表面附有朱红色颜料。大小有序,敲之音纯正。


滑石管饰:多呈稜柱状,两端有小穿孔,长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共收集850节。

磬形片饰:滑石质,色黑。完整者少。一端有尖,中间有细小穿孔一。共收集228片。
四、骨、蚌器:有小骨节环、穿孔蚌。骨节环直径约在1厘米许,环中有细小穿孔一,收集717个,穿孔蚌饰有74个,为淡水蚌类。
五、小结
     阳信县城关镇西北村出土的上述遗物,器类之丰富,个别器物造型之精巧,在黄河入海口处的鲁北地带目前尚属少见。据当地群众反映在原土台子范围内,曾发现铜鼎等物,可惜散失。我们在此次抢救清理工作中,在坑内没有发现人或动物的骨架,所有器物均有规则地堆放在一定的地方,加之土坑范围仅有近4平方米,初步认定为此坑当属墓葬的器物陪葬坑,而原来的土台子应是主墓室的封土堆(后经钻探证明,原土台子下确有墓葬,尚未发掘)。

     从其出土的遗物看,基本是依鼎、豆、壶、敦为其器物组合,不见有簋。关于其年代,据所出器物与已见报道的同类器对照,铜器中的Ⅱ式鼎与鲁国故城甲组墓Ⅱ式鼎相近,仅盖上有别;铜壶与洛阳中州路战国早期所出Ⅰ式铜壶类同;提梁壶与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所出同类器接近,但提梁不同;铜舟与鲁国故城甲组墓式舟相近;仿铜陶礼器中的Ⅱ式鼎与洛阳东周墓葬中的同类器相近;盖豆则与鲁国故城甲组墓Ⅲ式盖豆相近。综上,我们初步认为阳信县城关镇西北村发现的墓葬器物陪葬坑的年代,定为战国早期较宜。


(材料提供:《阳信文物通览》编纂委员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