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焦作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分析
焦作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党红英
本次试题我市采用许昌平顶山新乡三市的联考试卷,意在横向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备考实力。本次试题分析部分特别邀请修武一中高三语文组撰写,而作文的评分标准特别邀请焦作十一中的郭娟娟撰写;为此,感谢这些老师的辛勤付出!
试卷结构
整个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大题为论述文章阅读,以选择题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第二大题为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史记》,考查对文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对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古代诗歌阅读由诗歌鉴赏、名句默写两部分组成,考查的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
第三大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中国薛长登的小说《瓷瓶》,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为《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第五大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包括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句子的衔接、补写和对联。
第六大题是写作,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考试成绩统计
全市文科,试题难度系数0.62(客观题0.62,主观题0.62);平均93.36分(客观16.64分,主观76.72分);全市理科,试题难度系数0.65(客观题0.66,主观题0.65);平均97.26分(客观17.9分,主观79.36分)。
全市最高分132分(温县一中樊梦圆),其中文科最高分为131分(博爱一中李颖慧),理科最高分为132分(温县一中樊梦圆);全市130分以上3人,其中文科1人,理科2人;全市125分以上46人,其中文科15人,理科31人;全市120分以上303人,其中文科120人,理科183人;全市115分以上1169人,其中文科504人,理科665人;全市110分以上2960人,其中文科1213人,理科1747人;全市105分以上5797人,其中文科2315人,
理科3482人;全市100分以上9432人,其中文科3741人,理科5491人。
试题各题难度系数统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科
|
0.45
|
0.57
|
0.54
|
0.53
|
0.83
|
0.62
|
0.49
|
0.34
|
0.6
|
理科
|
0.51
|
0.62
|
0.57
|
0.61
|
0.83
|
0.69
|
0.53
|
0.36
|
0.62
|
题号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文科
|
0.68
|
0.61
|
0.59
|
0.72
|
0.67
|
0.62
|
0.57
|
0.31
|
0.72
|
理科
|
0.77
|
0.64
|
0.60
|
0.71
|
0.72
|
0.70
|
0.62
|
0.40
|
0.72
|
省级示范高中语文120分以上人数统计
单
位
|
焦作
一中
|
焦作
11中
|
修武
一中
|
博爱
一中
|
武陟
一中
|
沁阳
一中
|
沁阳
永威
|
温县
一中
|
孟州
一中
|
文科
|
16
|
8
|
6
|
14
|
14
|
42
|
1
|
10
|
1
|
理科
|
53
|
7
|
20
|
12
|
22
|
29
|
2
|
22
|
10
|
省级示范高中语文最高分统计
单
位
|
焦作
一中
|
焦作
11中
|
修武
一中
|
博爱
一中
|
武陟
一中
|
沁阳
一中
|
沁阳
永威
|
温县
一中
|
孟州
一中
|
文科
|
126
|
127
|
124
|
131
|
126
|
128
|
122
|
124
|
121
|
理科
|
127
|
127
|
129
|
128
|
128
|
129
|
120
|
132
|
125
|
省级示范高中语文平均分统计
单
位
|
焦作
一中
|
焦作
11中
|
修武
一中
|
博爱
一中
|
武陟
一中
|
沁阳
一中
|
沁阳
永威
|
温县
一中
|
孟州
一中
|
文科
|
107.5
|
96.08
|
99.6
|
95.43
|
101.93
|
103.19
|
106.16
|
99.93
|
97.85
|
理科
|
103.95
|
100.1
|
100.15
|
98.19
|
101.16
|
102.68
|
103.17
|
99.43
|
100.03
|
试题分析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第一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范艳军老师撰写)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四个选项对应的答题区间在一二段。C项对应文章第二段“这样的神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
题干中“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去掉了“大约”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化。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四个选项对应的答题区间分别在三、四、五、六段。D项对应原文的第六自然段“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
题干中“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去掉了“见到的”,改变了文章本意,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四个选项对应的答题区间在六、七、八段。A项对应原文的第六自然段“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眼神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题干中分析得到的“自7000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良渚文化,神面刻画简化成一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忽视了原文中的一部分信息,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侯荣秀老师、张莹老师和曹小云老师撰写)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要注意句中的关联词“而”“是以”对断句的作用;更要注意几组对称句式的结构特征,如“不可……而可……”“论至德者……成大事者……”“苟可以强国……苟可以利民……”等。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庶孽,指庶子。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称。庶,与“孽”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
6.【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B项“在公数座劝说下离开魏国”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为“卒不去。”
7.【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我当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因而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可以赶紧逃离,(否则)将被擒拿。(关键词“先后”“疾去”“见禽”各1分,句意2分)
(2)(5分)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关键词“非”“循”“多”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文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翻译,字字落实。评分标准对关键词和大意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
(1)中“先后”为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疾去”意为“赶紧离开”;“见禽”的“禽”通“擒”,意为“捉拿、擒拿”;(2)中“非”为动词“责怪、非难”;“循”意为“依照、沿袭”;“多”为动词“赞许、推崇”。要多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又劝我杀了公孙鞅,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3分);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2分,若答其他,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侧面描写、拟人等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答题时先答出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别分析其表达作用和效果。
9.【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3分)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3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古诗比较鉴赏的能力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答题时要注意诗歌题目,并联系课内诗句对比分析。
(三)名句默写(6分)
10.【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三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空1分,该空有错别字、添字漏字现象,则该空为0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第(1)题出自《庄子·逍遥游》,第(2)题出自苏轼《赤壁赋》,第(3)题出自陆游《游山西村》。本题所选为64篇名篇背诵中的内容。本次考试侧重补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就较传统的补出上下句的默写要求提高了,要求考生根据语境进行补写,意在强调考生要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文学习素养,注重积累感悟。默写中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作家和作品要对应,不出常识性错误。本次试题中要注意“抟”“重”等字的书写,同时要理解语境选对该填写的句子,整体上说这三句中的难字不多,可是不易选对相应的句子。
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郑战军和杜菊霞老师撰写)
本题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有删改。
11.(1)【参考答案】A项3分,C项2分,E项1分。B、D项不给分。三项或三项以上则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与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是考查标题线索的作用,正确。小说以《瓷瓶》为标题,有以下几个作用:(1)连接线索。“瓷瓶”连接了顾、王两家的感人故事—顾林父亲的英勇救人,王家父子的知恩图报、诚信重义。(2)概括情节。小说围绕“瓷瓶”展开情节:卖瓶—买瓶—瓶的来历—送瓶。(3)设置悬念。瓷瓶的真假一直牵动着读者的心,推动者故事情节的发展。(4)揭示主题。顾林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救人,王家父子的知恩图报、诚信重义,突出了两家人的正面形象,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深化了作品的主旨。B项,不符合原文表述。小说在写到瓷瓶的来历时,顾林回忆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并未指出“他并不是施恩图报的人……”。C项,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母亲两次打电话的作用,正确。只是顾林在未接到母亲电话之前就已经打算卖掉瓷瓶,并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的两次电话。D项,不符合原文表述。小说写到王教授“一看到这个瓷瓶”“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所以才会以30万元顺利成交。E项,救人的情节确实有这两个作用,但应该主要是为了补充交代瓷瓶的来历。
(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2)他对瓷瓶的真假和价值心存疑虑,不知道该卖多少钱。(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大致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的变化。(2)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小说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3)要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首先,顾林说“不一定”的具体情境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一大笔钱,而且母亲又打电话来说医院催着交钱,他不得不卖;其次,根据上下文,他对瓷瓶的真假并不知道,人家一问还觉得“心虚”,从这点看,他肯定不知道该卖多少钱。既怕要少了,又怕要多了没人买。这从后文的“3—30万”可以推测出来。再根据上下文:前面写到瓷瓶是“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后文又补叙了顾林父亲救人的情节,交代了瓷瓶的来历,诠释了“骄傲”一词,这是父亲的骄傲,是父亲的荣誉,他又不愿意卖。最后,从“不一定”这个词可以看出顾林还没有做出
决定,心里还在犹豫不定。
(3)【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知恩。在家人被救后,尽管自己家里的日子不好过,王家还是把瓷瓶送给了救命恩人。(2)图报。后来王家认为送给救命恩人的瓷瓶是“赝品”而一直愧疚,为寻找恩人,王家到江北开设分店;多年后,王教授又用30万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3)重义。当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王教授又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2分,共六分;如果答成知恩图报、诚信重义两点也可以,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形象特征有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之分。解答本题要从情节、描写、环境、作者的倾向等方面入手;要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要立足原文,不无中生有;要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本题考查王教授的思想性格属于内在特征,可以从他询问顾林的话语、沉思片刻之后马上就答应的情节、从补叙瓷瓶来历的情节、从王教授到江北开分店的情节以及结尾的几段感叹思考,不难答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诚信重义的人。
(4)【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从情节结构看,照应前文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耐人寻味。(2)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从内容主旨上看,凸显了被救者的感人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4)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并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段落情节的作用是常考题。所考的段落或情节不外乎开头、中间、结尾。本次考的是结尾情节的作用。小说的结尾往往有回扣标题、照应开头、诠释悬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主题或含蓄蕴藉、引人深思的作用。一般说来,根据情节的发展,小说的结尾可以分为四类: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戛然而止的结尾。不同类型的结尾往往在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区别。本次考试的小说结尾应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和戛然而止的结尾。这个结尾和莫泊桑的名篇《项链》极为相似。这两种类型的结尾各有不同的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尾:(1)从结构上看,它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本题来说,读到最后,谁不为王教授的知恩图报、诚信重义而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这种报恩。重义又岂是400万能买到的?(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最少400万”不仅解答了读者的悬念,而且结合王教授有意去江北开分店寻恩人报恩的心理,那么归还这价值不菲的瓷瓶也就合情合理了。(3)从人物形象上看,这样的结尾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王教授那重义轻财的形象就会赫然立在广大读者面前。(4)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尾能更好的突出或者深化主题。这样的结尾从思想层面、道德层面告诉世人:人要知恩图报,人要诚信重义。不能为了钱而不顾礼义廉耻,不能让英雄寒心。小说在彰显王家父子的感人情怀之时,正是为了弘扬社会正能量,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戛然而止的结尾:这样的结尾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你可以想象顾林听到之后的表情变化、你可以想象顾林父母听到真相之后的心情、你可以想象这“瓷瓶”的去向……你完全可以接着再写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
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刘秋玲老师撰写)
本位选自《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大学四年,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2.(1)【答案与评分标准】B项3分,C项2分,D项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D项,“描写细腻”有误。 A项说“完全丧失了已有的‘抗疟’效果”,于文无据。E项强加因果。
(2)【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①题目语意双关,既指朴实无华的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暗示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4分)②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2分)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及作用,能力层级为D。解答“含义”这道题时,一定要明确“一株小草”指的是朴实无华的青蒿;“改变世界”指的是“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指“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解答“作用”这道题时,要明确题目具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作用。
(3)【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煮沸和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回答此题时,注意筛选文中第五段的有关句子。
(4)【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努力和研究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刻苦攻关、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③不畏风险、甘于牺牲的风险精神:纵然因科研而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改初衷。④不居功自傲:获奖后,她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成绩和荣誉。(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能力层级为F。回答本题时,要抓住屠呦呦的具体行为和思想态度。比如,从小立志治病救人,表明她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面对多重困难,坚持研究,说明她刻苦攻关、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改初衷,说明她不畏风险、甘于牺牲的风险精神;获奖后,她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成绩和荣誉,说明她不居功自傲。这都是屠呦呦自身的特点,都属于题干中所说的原因。考生按此思路分析概括即可。
第五大题,表达题(20分)
(董平老师和何青春老师撰写)
13.【答案与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使用恰当的一项。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与句(1)中德国提出计划,中国提出规划,目的都一样的语境吻合。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一般做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动作、想法一致。与句(2)横线处的的成分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一般做状语,指行动相同,符合句(3)语境。
14.【答案与解析】A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催生了....出现”中,“生”就是“出现”的意思,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国家”一词提到“不再是”之前。当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的时候,这个主语应该放在第一个分句的前面。D项,搭配不当,“加大...规范和管理”不搭配。
15.【答案与解析】C
本题考查考生衔接连贯的能力。 第一步先确定本段文字的中心话题,选出(2)句放在开头,排除(A)(B)选项,(6)句的“尤其”二字呼应的是第(4)句。或者(5)句中的“非人工描绘”是和(3)中的“自然形成”相比较,一步即可选出答案。
16.【答案与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补写恰当句子的能力。(1)自动驾驶汽车可行。根据“由此”二字可知,(1)句应该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回答的应该是前面的句子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判断出该句的内容。(2)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率。该句可由前面的“百分之九十八的交通事故率”得出。(3)多数人不能接受(或:需要考虑人们的接受能力)这句由调查显示的内容推出。
17.【答案与解析】万壑有声含晚籁(上联) 数峰无语立斜阳(下联)。若有其他组合方式,符合要求即可给分。该题在做的时候,首先明确句式整齐,各为七字,内容还得合理,对偶。除了题干要求之外,还考查学生基本的平仄知识,先挑选出对应的词语,结合内容,进行组合,最后根据每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上下联即可。
第六大题,作文(60分)
(焦作十一中郭娟娟老师撰写)
【材料分析】材料围绕“家训”来谈,字数不多,但意思清楚。材料中既肯定“家训是优秀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尤其是某些家训中延续的“优秀文化基因”及内涵;但同时因家训产生的一些历史和时代的原因,某些家训也不可否认地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优秀基因”和“历史局限”就会引发考生的思考,引导考生写作时要分析家训的意义及其内涵,并能辩证地认识家训;对于有一定局限性的家训,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在重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传承的今天,材料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有家才有国,家训家风正,国风才正,国家才会昌盛繁荣。
【立意分析】
一类立意
1.能辩证的分析家训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内涵、智慧)和局限性。
2.单方面分析家训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家训对人的影响与作用。
3.围绕家训谈如何传承与发展,例如: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传承与发展等,但是必须是在对家训进行分析之后,再谈对家训的传承与发展。
二类立意
由家训引申到优秀传统文化,但之后就撇开家训,只谈优秀文化的优与劣,或者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上一、二类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
通篇没有说到家训(包括明引或暗引),只谈创新与发展,或写规则、规矩、法规的重要性,或写多种角度看问题、事物的两面性,或写优秀书籍的重要性,或撇开家训谈家庭教育的方法以及重要性,等等,不能进入二类卷。
【评分标准】
一类卷(48分以上):符合一类、二类题意。或结构精巧,或文采斐然,或论证严谨,或思想深刻,按54分向上赋分;若某个方面稍有瑕疵,则在48-54分。
二类卷(42-47分):符合一类、二类题意。语言通顺,内容较为充实,结构完整,卷面特别工整。
三类卷(36-41分):基本符合题意。语言、内容、结构有明显缺陷。
四类卷(35分以下):偏离题意。卷面脏乱,语言不通,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三者居其一者。
其他扣分原则: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赋分下降一个档次;文面不洁,字迹潦草者,赋分不超过36分;文体不明的,赋分不超过35;明显未完篇的文章,不超过35分;脱离材料,另起炉灶的,不超过30分;全文未提及材料(包括明引和暗引),赋分最高不超过42分。
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及备考建议
第7题((由质评组长、武陟一中苗德朝老师提供)
第7小题考查《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两个句子,其中难点较多,学生答题情况相对较差。这反映了高三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同时也为下阶段复习水平指明了方向。
【存在问题】第(1)题,“先后”的翻译不准确,“先后”两个字是形容词,后面加上名词时,一般要活用做动词,经常是意动用法。比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等,这里很多学生翻译时只是将其看成一般的时间词。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见禽“翻译正确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见到禽兽“,”看见禽“等翻译层出不穷,而忽略了”见“表示被动的常见用法,而”禽“作为”擒“的同音通假字也被考生忽略,《张衡传》中”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就是这种用法。这里不仅反应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薄弱,而且表现了学生翻译文言的做题习惯不好,写完句子之后没有检查的重要步骤。
第(2)题,翻译错误最多的字是“多”,与前面句子中的“非”相照应,很显然这两个字意思是相反的,”非“是非议,那么”多“就是赞同、赞扬、表扬、称赞等意思,这种对应结构的句子翻译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情况,若果出现问题,就表现出考生翻译技巧的缺失。
【温馨提示】最后阶段的文言翻译复习,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意做题习惯的养成;第三,还要翻译技巧的训练。
第8-9题((由质评组长、温县一中李保旺老师提供)
第8题,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答题思路一般是仔细品读诗句,初步判断,然后印证,最后确认。要求学生比较全面,比较熟练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的有关概念、呈现特征、效果、寄寓的感情等。此题得分比较低,高分较少。
答题的步骤:点明表现技巧有哪些;分别紧扣表现技巧,结合诗句、意象描述诗句内容;分析表现技巧的效果;揭示诗句中寓含的情感。
答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达技巧判断不准,戓判断不岀来。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判断出侧面烘托,其次是对偶,其次是拟人。不少学生判断为虚写戓衬托、正侧结合等。判断不全面。有一部分学生只判断出了拟人这一技巧,对偶、侧面烘托没看出来。有些学生答题不规范,答题要点不全。如表现效果有不少学生没有回答。
应对策略建议:加强诗歌表现手法在诗句中呈现特征的认识记忆分辨;进一步强调和训练规范答题。
第9题,此题考查诗歌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采用对比阅读的考察方式,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难度不高。得分高于前题。从答题情况看比较规范,比较准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本诗尾联表达的感情把握稍有不确切。
第10题((由质评组长、焦作十二中乔秋老师提供)
本次考试中的名篇名句默写还是考查学生64篇的理解背诵的掌握情况,高中部分4分,初中部分2分。本次考试中,学生本题的平均分约4.3分。第一小题考查《庄子·逍遥游》一文的理解背诵,除句子没有写对外,本题学生将“抟”字写错的较多,其次
“摇”字有些学生会写成“遥”。第二小题考查《赤壁赋》一文的理解记忆,出错的大都是因为写错了句子。最后一题是陆游的《游山西村》,因为考查较为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答对相应的句子,易错字集中在“重”“柳”“暗”。“重”学生会误写作“穷”,“柳”字少写一撇,“暗”写作“岸”。本次题虽然较为简单,依然反映出在复习中,一部分学生只记读音,理解不够的问题,建议在以后的复习中继续强调对文意的理解。
第11题((由质评组长、焦作一中董玉保老师提供)
第(1)题:答题情况良好。部分学生选择E项,反映出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分析能力较弱。
第(2)题:答题情况良好。学生大都能理解作者通过动作细节反映人物心理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因此大都能分析出造成顾林说“不一定卖”的矛盾心理的原因。丢分原因主要在答案语言的表述上:没有观点,条理不清晰。
第(3)题:答题情况较好。学生答题思路基本明确,但分析概括能力较弱,导致对人物性格定性有一定偏差,比如和多学生概括为“善良”“诚信”“不吝啬”。
第(4)题:大体情况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思路清晰,能从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条理清晰,个别学生有遗漏要点的情况;而另一部分学生思路不清,反复纠缠于结构、人物或主题分析。另外,学生鉴赏术语不清楚,出现一些非常规表述,如“升华了人物形象”“丰富了结构/情节”
提示:(2)(3)(4)题均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分条陈述。
第12题(由质评组长、沁阳一中朱艳玲老师提供)
本题文本材料主要描写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的事迹及高尚品格,因为有关她的文章比较多,因此在阅读方面难度不大,而从答题情况看:
第(1)题,60%左右的学生都能认真阅读文本,做出恰当的判断。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A、E项理解不清楚,以至于错选。
第(2)题,大多数学生能够分条做答。答案中表述的三个方面“①题目语意双关,既指朴实无华的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暗示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4分)②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2分)”,其中题目语意双关,大部分学生能表述出他有两层含义,但很少有人说出这个专业术语的。还有一少部分只从内容上分析而忽略了他的结构作用,致使答案不完整。
第(3)题,是本次答题分差大的一题。题干问的是“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的关键环节是什么”,题干中的关键词是:获得突破的关键环节。而有一大部分学生因审题不准确答成了她获得突破具备的品质,以至于得分不高,2分、3分情况较多。
第(4)题,本题属于探究题,难度不大,只要能抓住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分析即可。答案中分点较多,而且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的品格的事例较多,学生能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因此能够得到6分及以上的学生较多。
【整体情况】学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答题习惯,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在做题时能够更多地关注文本,以文为纲,从中找到了答题的思路。学生的审题意识明显提升,能够区分试题中的不同问题的细微差别,根据其不同,从不同角度来概括分析,形成恰当的答案。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少学生能够从作品中传主的人物事迹中分类整理,提炼概括,分类合理。学生的答题规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大多数同学都能分条作答,用序号来规范自己的答案,条理清晰。
【不足之处】一些学生的书写依然潦草马虎,卷面模糊不清,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得分,因此,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不潦草马虎,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第二,一些学生不分条,严重影响得分。
第16-17题((由质评组长、孟州一中范国伟老师提供)
第16题,阅卷时基本上以参考答案为标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答对三处给5分。第一空“自动驾驶汽车可行”是关键信息点(其实这一空与文段第一句呼应),第二空“交通事故”是关键词(和文段第三句中分号前相呼应),第三空“人们的接受能力”是关键词(是对文段第五句的总结)。学生能答出关键词,并且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即可得分。表达不太准确的酌情扣分;如出现病句,则该句不得分。
【发现问题】部分学生仍不清楚该如何解答此题,不是用“语文思维”答题,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在答题。本题需要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是与文段内容的推导、呼应所必须的。换句话说,答案的基本要点都在文段当中,只需要学生发现并准确的表达出来即可。可依然有部分学生不会划分文段层次,理清前后关系,只管看着一句就想象作答,结果是天马行空,乱写一气。如第二空答成“机器人开车不会出现酒驾”等等。学生答题不严谨,不规范。写成病句者有之:“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交通事故的次数”;表述不严谨者有之:“自动驾驶汽车就能避免交通事故”;写错别字者有之:“架驶”“另人担忧”等等。未看清题干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结果超出了字数要求,人数虽不多,但也有。
第17题,阅卷老师普遍认为此题命制得很好。一是“语言表达”小考点多,新课标卷本题2012年之前考仿句,2013年之后考图文转换,2016年很容易再变换考点;二是“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考查此考点符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三是“必修一”教材“梳理探究”部分就有“奇妙的对联”一章;四是本题采用挑选词语组成对联的形式极好。
本题的最佳答案就是“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阅卷标准如下:三个对应的词语“万壑”对“数峰”,“有声”对“无语”,“含晚籁”对“立斜阳”,答对一组给1分,答对两组给4分,全答对给6分。前两组上下联写反也可适当得分,第三组上下联写反不给分(对联传统上要求“仄起平收”)。答其它词语不给分(因为严格讲都对不上)。
【发现问题】平时重视程度不够,训练不到位,得0分的大有人在。相当部分学生根本就忘了对联的要求,乱答一气。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没注意“上下联各为七字”的要求。(凡不符合此要求的都判为0分。)不清楚对联“仄起平收”的要求,上下联写反。(这一点在阅卷时要扣掉2分。)答题不认真,照抄词语也能把字写错。出错率较高的是“无语”写成“无声”和“万壑”的“壑”字(右上部的“又”写成“攴”)。
第18题((由质评组长、修武一中范艳军老师和博爱一中孙卫平老师、
焦作十一中郭娟娟老师提供)
范艳军老师认为:
本次考试作文的主要问题有:立意方面,部分学生出现偏差。材料围绕“家训”来谈,字数不多,但意思清楚。材料中既肯定“家训是优秀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也不否认某些家训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优秀基因”和“历史局限”会引发考生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多数学生是单方面分析家训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及家训对人的好的影响与作用。个别学生能辩证的分析家训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局限性。也有学生围绕家训谈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这些都是切合题意的。但是也有部分考生通篇没有说到家训,只谈创新,大谈取舍,或写规则的重要性,或写多种角度看问题、事物的两面性,或写读书的重要性,或撇开家训谈家庭教育的方法以及重要性,更有甚者离题万里,谈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等。这些审题立意的偏差造成学生作文失分严重。
拟题能力有待提高。本次作文中仍然存在大量过于简单、含义模糊的标题,如“家训”“舍得”“规则”“传承”“一株老槐”“老吴”等等。认真指导学生拟出一个像样的切合材料的标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于结构和论证:分论点并列式结构运用很普遍,但是分论点不是出自对观点多层次、多角度的阐述,而是为了凑分论点而写分论点,分论点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论证时论据缺乏,文章内容不丰富。
卷面书写较差。主要表现为字体潦草,不分段落,字数不够等。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找不到论据的情况下,大段摘抄试卷上小说内容或实用类文本屠呦呦里的文字作为论据材料,失分严重,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温馨提示】建议老师们严格要求学生,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长期坚持,努力改进学生的卷面。重视基本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得当,语言流畅;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
附:优秀标题(或形象生动、或简洁明了、或有文采):《以古昔之训明志,以今朝之理立身》《小家训成就大人生》《遵家训 守慧心》《卷卷家训语 眷眷爱之情》《采撷家训之花蕾》《家训为根 德慧相长》《心有敬畏 行有所止》《小家训 大文化》《扬一家之光 传智慧之训》《优秀家训 灼灼其华》
孙卫平老师认为:
审题立意方面:本次考试的作文材料比较容易理解,审题难度不大,尤其是最后一句,基本上已经指明了写作方向,即辩证的看待家训。虽然审题难度不算很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由家训入题之后,直接抛开家训去谈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如“一分为二看问题”,“硬币之论”等。甚至有同学在看到材料中颜氏家训》中提及的“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之后,就直接从“学好一技之长”切入并展开议论,与家训没有任何联系,还有学生从《颜氏家训》中提及的“常保数百卷书”,“技之易学而无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入手,大谈读书的好处。还有的同学把家训理解为规则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
论据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贴切的引用论据,如岳飞的家训,傅雷家书等。但仍有很多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只是空话套话,甚至有学生直接抄录前面的“商鞅”,“屠呦呦”甚至小说里的例子。
字体卷面:本次考试卷面整体较好,仍有很多涂抹的现象,甚至标题一涂再涂,表明学生还是急于下笔,而不慎重思考。标点符号用错的和写错别字的大有人在,甚至一些好的作文,仍有大片涂抹,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还有的直接看不清楚,或者非常小。这些可以避免的问题,在最后的阶段要更加注意。
总之,本次考试整体难度不大,但仍暴露出许多问题,在以后的练习中,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作文训练,针对不同问题,从各方面入手,让学生的作文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郭娟娟老师认为:
本次考试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跑题的学生相对较少,凡是能够围绕家训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均是符合题意的作文,但是在阅卷过程中仍有学生分数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材料分析不够透彻,知识简单点“家训”有局限性,不能具体分析,就直接延伸到其它观点上,比如“传承与创新”等话题上,与材料联系不够紧密,有脱离材料作文的嫌疑。
完全脱离材料作文,通篇没有因材料中的家训,偏题跑题。
选取文中的只言片语作文,比如看到《颜氏家训》写“书籍的作用”,看到“要有一技之长”谈“技能的作用”等。
卷面脏、乱、差,书写混乱。
建议:审题是关键,提升学生审题能力;另外学生作文的思想性,也是后期写作的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考场优秀作文已上传至QQ群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