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职者如何对新东家做背景调查(企业文化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王伟f35cek9vz4 2016-05-14

主页君说:

本周本来应该是约稿,所以主页君并没有把原创爬格子的情绪酝酿的很充分……

然而,两位约稿作者都忙翻了天,而且均表示为了对公众号高质量的用户群体以示尊重,要花时间好好整理下思路。

鉴于主页君已经任性的养成了开N个坑就不一次填完非要慢慢洒土的奇怪风格,本周不打算正襟危坐的进行《什么样的财务人士简历受欢迎》第二篇Q&A,而是打算先好好填实前一个“背景调查”系列的大坑。

对了,这次周末中午就写完推送了。

是不是很有效率,厚脸皮求表扬!


正文部分:


非常喜欢《红楼梦》里这句话,特别对于三十而立之后的成年人而言(是的,真不想承认这一点呐),随着年龄的增加,软性技能的重要性愈发显现。毕竟,咱们比起朝气蓬勃的祖国小太阳而言,能增强点自信的只有所谓“阅历”了。

 

回到本文主题,通过《求职者如何对新东家做背景调查》的《企业概况篇》和《岗位细节篇》,应该说对于眼前正在进行沟通的各路机会有了较细致的了解。那么,还有一个决定你是否能在深思熟虑之后签下offer的关键因素,就是新东家的企业文化与人际关系了。

 

实际上,对于很多浸淫金融圈已久的人士而言,企业文化可能并不是最后决定是否践行那一刻才会纳入决策标准,而是在听到这个机会的第一秒,甚至还先于具体职位之前就已经有了判断。从事金融猎头多年,其实我从来不惧怕电话打过去,对方简明扼要的“不看他家机会”,反而会极具好奇心的想要追问为什么如此肯定,多半都能带出很有趣有料的八卦素材来。相反,对于电话里号称“什么都能做”和“什么机构的机会都可以看”的,倒是要多几分戒心——这种要不就是初入行,确实看着哪儿都比自己家新鲜;要不就是迫不得已,必须在1个月内找到下家了。

 

举例而言,同样是商业银行,同样做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导向会带来不一样的企业文化,进而吸引不一样的人群。别看都是客户经理,别看都是大型银行,如果你看过不下几十份各家员工简历,就会观察到细微的差别。

有的机构讲究出身,喜欢自己校招的管理培训生一路扶摇直上,尤其喜欢海外米国留学背景;

有的机构是资本主义大锅饭,平台优秀但是薪资怎么都是中位数往下走那么一点点,于是成为圈子里知名的黄埔军校,为各大兄弟企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有的机构骨子里都透着那股“我就是不服”的劲儿,就跟苏运莹歌里头唱的似的”怎么大风越野,我心越荡“,所以经常能看到它家有其他路线莫名其妙就华丽转型的……

其中的微妙之处,字面上不好言说。总之见人多了,你会在心里下一个预判:怎么这么像某家的风格……之后看看简历,啊,果不其然。

 

风格本是个中性词,不能褒贬臧否。事实上,大部分机构都有业绩卓越为人称道的拳头产品,也有勉强做做见好就收赔钱就撤的边缘业务。让各位注意企业文化及风格,首先是尽量远离泡沫满天飞,安全性和口碑存疑的公司;再然后就是考虑到“做份工,开心唔开心吼重要“啦。

 

那么,怎样通过对面试过程的判断,远离要打上问号的公司呢?

这点对于能查到资产规模和业务排名的银行/券商/信托等都好说,毕竟他们都在监管部门眼皮子底下。虽然说上了排名也有发生大案要案被端个底儿掉的,但概率委实不高。尤其要警惕的估计就是各类冠着私募等名头的投资机构了。鱼龙混杂,不得不防啊。

除了本系列前两篇所述的通过各种网络和社交圈里各种和机构内外打过交道的人多做了解,对于你和企业面试的整个流程中,还是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点:

 

1.   招聘流程的规范性:


规范不一定代表着就是六七八九轮,或者一定需要笔试环节。事实上,除了投行,很多本身挺一般的公司,也喜欢把面试整个较为唬人,从心理上给你一种压制感。

但规范一定代表着要有流程。


比如,除非你完全是相当牛掰的关系户,绝大多数正规企业的正规面试,还是要经过HR一轮,哪怕对方的HR面试只是电话,哪怕只是问问重复了一百遍的问题,但是这个流程必须存在。


比如,你可能觉得对于你的背景薪酬什么都100%无条件相信的公司,“用户体验”很不错,简单嘛!但事实往往是,向你要求各类证明,愿意花时间给你做背景调查,甚至是请第三方来给求职者做背景调查的公司,大概率都不会太水,同事背景也都更靠谱一些。


比如,企业方强调:“等到我们发给您正式的书面offer再辞职”,而不是面试你的业务部门大哥一句话:“回去赶紧递辞职信,尽快过来干活儿吧。”——可能会有人说,都工作这么多年了,这道理我还不懂吗?

呵呵,笔者在这个行当不到十年,看到过被同学坑被朋友坑被前领导前同事坑的都不在话下。其实说“坑”可能主观了一点,但是候选人欣欣然辞了职,最后对面老熟人支支吾吾:“那个,我们没编制了,可能得缓缓……”,这种场景实在是火都没处发。

如果招聘流程规范,就意味着正式的录用邀约是有书面资料或者电邮为证,如果offer取消,随时可以去劳动仲裁申请赔偿的,正规企业可不想信口开河惹这种事儿。当然,不管是不是靠谱机构,你也不要以对方人员的口头承诺作为辞职的前提,一切白纸黑字见真章,这是基本原则

 

2.   面试沟通中的交流风格:


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其实还是挺有道理的。

从经验来看,打了鸡血一般亢奋,全员喜欢凌晨在朋友圈晒加班图,动辄就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多少亿目标不在话下的调调,总是让人心生疑窦(好吧,我就是这么阴暗……)。

大多数机构里,清醒的面试官(不论是用人部门还是HR),其实都应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优势和劣势有了一定认识,毕竟招聘不应该是骗人进来干活,让求职者本身对企业现状的希望和挑战之处,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是最妥当的。所以,请多多留心面试官对于你自己的求职动机,探寻的是否深入


举例而言,如果为某企业招聘战略发展部的投资岗位,面试官可能想要发问:

a.   为什么会对我们的行业感兴趣?之前的经历中接触过类似行业吗?对这个行业有什么心得?

b.   为什么不去投递一些pe/vc之类的私募机构,对于企业内部从事投资和在私募机构从事投资怎么看?

c.   你现在最想迅速提升的是哪块技能或经验?

d.   你预计未来从事这个岗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自己有想过怎么面对吗?之前的经历里有没有类似的体验?

以上问题如果细聊,其实可以看出,面试官的逻辑集中于:我们能提供的经验值,你是否需要?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你有否想到并且能坦然面对去克服?

一定程度上,这是给你双向选择的机会来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而非只将花团锦绣的一面展现给你,其他问题等你上了班再说。

我认为这算是对于双方比较负责任的态度吧。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发展的机会,也有伴随而来的风险,重点是,你得知道风险在哪里。有了这个前提,干得好就继续稳扎稳打,实在不合适了,大家至少好聚好散嘛。


而如果面试时,每一轮的面试官都在喋喋不休的反复使用下列词语达五次以上,我觉得是有必要谨慎三思的:

警戒词语及短语列表(欢迎读者留言扩充):

金融圈款:“背景很深,你懂的……“,”不方便说,总之很厉害“(以上短语大概率会标配一个讳莫如深的笑容),“某某板那都是我们的天下”,“投的项目到现在还没有走眼过”(真是武汉话所谓“信了你的邪”)……

互联网款:“理想”,“情怀”,“风投”,“独角兽”,“中国的下一个Apple/Uber/Airbnb(或其他美国爆款公司)”,”年轻有为90后美女/帅哥CEO“(此处并非对90后不敬)……

 

3.   面试流程的微小细节:

当年打算转行猎头时,一气儿面试了不少家猎头公司。最后拿到几家offer,薪资和其他条件都差不太多。最后的选择其实还是取决于各家面试过程中感受到的一些微小细节带来的个人偏好喜恶。

有一家一直很热情,但当时面试的会议室里,我控制不住的总想把目光聚焦在那个“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落满灰的电话上。不禁思量,回头约候选人来交流,对方看到这个电话会作何感想?

还有一家,办公室和环境都相当高大上,面试也是中文英文轮番上阵的车轮战。面试顾问的提问方式很有意思,主要以“否定式”为主——“你这样打cold call不对“,”这样不会有候选人搭理你“。但之后若提问应该怎样改进,对方却语焉不详:”我不能说,你自己摸索。“我个人的判断:这是一家不错的公司,但领导的带队风格可能不是我所偏好的,比较适合”弹簧型选手“(说我不行我偏要做做看),而我还是希望领导能给出更明确的指示和方向。

所以最后虽然也接到另两家的offer,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面试环节比较顺畅,待遇中等的公司,重点是适合自己的个性。多年之后回首,应该说第一直觉还是较为准确的。

这个例子未必有普适性,主要是抛砖引玉,请大家多关注细微之处。


再举一些例子大家一起讨论下:

a.某家的销售岗位面试,部门总每次都要同时带上团队成员一起“多对一“面试你一个人,说明了什么?

b.从初面到终面好几轮,中间聊了很多,但就是你的个人薪酬情况,从来没有面试官发问想要了解,说明了什么?

c.按理说面试官一轮轮的层级是应该从低到高,但初面就是公司一把手,之后才是部门总,顺序倒过来,说明了什么?

 

相信当你把该系列的一至三(见公众号菜单”原创阅读“-《背景调查看什么》系列)通读下来,并运用到找寻新机会的过程中,就仿佛是把很多之前被忽略的细枝末节串成一条线,对企业及岗位的来龙去脉,有了新一层的理解。

不能说你对新东家的“背景调查“做完,这个机会就高枕无忧了。不过”凡事预则立“,未来出现悔恨交加的概率会相对小些。

毕竟,钱可以再赚,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我们的职业生涯阶段性的”托付“给某家企业,就相当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满仓买入了某只股票,未来是小有收成还是赚的盆满钵满,抑或亏损趋势严重急需割肉走人,至少部分取决于之前的缜密判断啊。


这个系列暂时告一段落,不敢说传授了什么秘而不宣的神技,结尾共勉下——

冷静客观,兼听则明;做有心人,落棋无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