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应观民间故事选》御碑亭的传说

 黄河文化研究院 2016-05-14


 
 


从嘉峪关的正门进去,走十几米远就是闻名天下的震观之宝-------御碑亭。此亭是应清·雍正皇帝之命兴建的。造型为重檐:上檐为圆形,象一柄伞下,下檐呈六角形。因此,这个建筑又名六角亭。

 

                                                          亭盖(一)
      
修造这亭子的工程师也是皇家工匠中的第一流名师。可在建造这个亭盖时,他为了难。如何来建造呢?这可是皇家的象征啊。这个工匠夜思梦想,突然他梦见了雍正皇上亲临嘉应观,皇冠之下是满脸的威严 。于是,他从梦中惊醒。
    
醒来后,他把这个故事告诉一起施工的工匠们。有个嘴快的老工匠说:这可能是皇上给你托梦,让你建造成普天下最最威严的皇家御亭啊!
    
于是,他把这御碑亭的亭盖造成了一个皇冠形状,处处显露了皇家的尊严。
                                                        
亭盖椽(二)
      
亭盖的形状总算是确定了下来,可是工匠们又犯起了愁来。亭盖好盖,可是将来还要维修啊!把它建造的太结实吧,不容易维修。勉强的凑合吧,这可是皇家的东西,偷工减料是要杀头的。
      
老工匠端着个饭碗坐在路边的工棚下发呆。天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地下起了下雨,突然间,一个更年老的工匠撑着个木柄伞进了工棚。他喝了碗水,就转身出去了,却把那把木柄伞留在了公棚里。负责建造御碑亭的那个老工匠要出去时,也发现了这把木柄伞,他觉得这伞的建造十分奇怪。撑开来是伞可以遮风挡雨庇荫,合起来携带十分的方便,再看看柄前端的竹篾肋骨,他突然明白了,这是鲁班老祖仙灵啊!于是,他把91跟圆椽的一端用大锛都砍成了鸭嘴型,凑在一起正好拼成一个伞式的亭盖。亭盖上再盖着金黄色琉璃瓦。真乃是绝妙的配合!
                                                       
亭柱子(三)
          
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又诞生了新的问题。上檐筹划好了,那么下檐该如何来建造呢?原来的设计就是一个露天的碑啊。也没有一个设计的图纸。于是,工匠们在吃完饭时,就着如何建造下檐展开了一场讨论。有的主张盖成四边形,因为这是四个方向都可以开门,天圆地方之意;有的主张盖成八边形 ,他们说这是取材于八方诸侯前来觐见。更何况也不可能每个方向都开一个隔扇门呢?
        
最后 ,他们仍旧让那位最年老的工匠来裁夺。老工匠说:我看还是盖成六边形,且只南北通向开门。其他人都看着这个老工匠,不知谁还问了一声:为个啥?
        
老工匠咳嗽了一声说:开南门,出北门。每一个朝拜的都是从南门近来,而皇上可以高坐大殿等候着,这叫做面南背北呀!建造成六边形,取材于六六大顺之意,更何况两侧也可以站着御林军前来护卫,用固定的隔扇隔开,谁也看不见里面的人啊!
      
大家都点头说是。于是,这座御碑亭的下层就有六根圆木柱来支撑着了。
                                                       
木屑成龙(四)
     
雍正皇帝视察黄河修防工程的时间愈来愈近了,因此皇帝行宫(嘉应观)的兴建也愈来愈紧迫。此时,那座巧夺天工的六角亭已经竣工,单等皇帝驾到亲自写碑文再立御碑了。
       “
亭下要树御碑亭,亭柱子光秃秃什么也没有,要是在柱子上再雕刻上几条活龙,不是更适宜的事吗?一位青年工匠向工总建议说。
        
工总从什宫殿庙宇建筑大半辈子,雕刻与绘画的龙不知道有多少条、多少样,但要刻上几条活龙,却实在为难。工总想:群众中可能有技艺超过咱们这伙人的啊。于是,他就当众宣布:谁要能在亭柱上刻上六条活龙,一方面本工程处要给予重赏,另一方面还要上书皇帝,再给予更大的赏赐。
        
结果,那么多的工匠在场,可就是大半天无人敢答应。突然一位年近五十岁的道士站了出来,自报奋勇地说:来,让我试试看!如若完不成任务自愿受任何惩罚。
       
夜里,道士将工匠们劈下的碎木屑收拾到一起,然后用唾沫粘接起来,只一会儿的功夫,六条大龙做成了。条条活眉欢眼,摇头摆尾,真与活龙一般。
      
天不亮,老道点上蜡烛,将六条龙分别用铁钉钉到六角亭的柱子上,钉好后,六条龙在柱子上上下活动,摇头摆尾,甚是撒欢。道士见自己做的龙果真活了,喜出望外,忙跪下叩起头来。
       
第二天,天大亮了,金灿灿的阳光沐浴着精巧的六角亭,许多人们都来围观活龙。六条龙姿势和情态各不相同,神姿迥异,惊呆了工总也乐坏了广大群众,人们狂呼起来:庙宫有活龙了,庙宫有活龙了!
       
自从那以后,前来观看庙宫活龙的群众也摩肩接踵,而这柱子上的六条龙也似乎浸拿了山水灵气,它们在柱子上蹿上蹿下,摇头摆尾,不料有一天,一个胆小的观众竟然被吓死了。所以工匠只好将龙活活钉死在上面了。
                              
独角兽獬豸(xiè zhì)(五)

       御碑下面是一个驼碑的怪兽,这个怪兽的名字叫独角兽,也有的人把它叫做九龙太子或獬豸。这尊怪兽与全国各地的龙类怪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怪兽都是头部有两只兽角,而这尊怪兽只有一个独角。
      
独角兽也叫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第一个看到独角兽并且记录下来的人是中国皇帝伏曦,他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他的出名是由于他发明了多种乐器,一夫三妻制以及三个字符所代表显示未来的铭文。

       一天,当伏曦在沉思人生命的有限与对社会的永久贡献时,他看到一头奇怪的怪鹿,这头怪鹿站在黄河边。这个生物和幼小的牛犊一样大小,但银色的角从它的额头正中伸出,它的皮毛五颜六色。当它站在河里,浑浊的河水就变得清澈。当它离开的时候,伏曦看到它的背上和身体两侧有奇怪的花纹。当它消失在远方的时候,伏曦沿着它行走留下的痕迹追踪而去,突然意识到这些痕迹能被用来描述思想和语言。独角兽随着伏曦的死亡而消失,直到黄帝的出现。黄帝发明了房屋并缔造了最初的城市。当他老年的时候,他在自己的庭院中看到独角兽。这个动物对他鸣叫,使他极度惊异。他死后,人们相信,他的灵魂骑在麒麟的背上而得到永生。从那以后,中国的传说中鲜有独角兽的出现。而独角兽的出现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前面说是吉祥的象征,同样的,独角兽的出现有时也象征着法规的公正,或者坏事的预兆,或者伟人的死亡。

水眼(六)

         在庙宫御碑亭御碑下压着一头独角怪兽,碑座为独角兽,它的兽身子下面是一口螺旋式水井,其井口在御碑的一侧。独角兽左眼有一空洞,与兽神下的水井相连。游人将铜钱从独角兽左眼丢入井口,钱便沿着井壁盘旋而下,发出叮铃铃的响声,最后扑冬一声再掉入井底的水中。相传,这口井的水与黄河相同,黄河水上涨,井水也上涨。黄河水回落,这井水也回落。人们而根据兽眼里掉入铜钱发出声响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和报告黄河河水涨落的情况,此乃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处奇巧。几百年来,这个亭子就成了整个嘉应观的奇景,游人每每来到这里无不久久驻足围观、赏识、品评,看看其外形,念念雍正亲撰的碑文,投一枚铜币,感受一下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和杰出水利工程师的自豪。

亭椽(七)

      一天,一个细心的游者数了数椽数,惊问庙宫里的老道:人们不是说亭盖是91根椽吗?为什么多了三根呢?

      老道士回答说:这里面还有一端小故事哩!传说亭子竣工时,建筑师在伞顶圆心木上留款云:若日后重修,胜我者去椽三根,不胜我者添椽三根。你现在查多的三根椽是后来重修是添上去的。
     
这位游客兴奋地翘起拇指道:真是巧夺天工啊!
 

僻水剑(八)

       相传在庙宫独角兽身下的水井井壁上悬挂着一口僻水剑。它的主要作用是庇护着这一方的百姓,不再受洪水的影响。因为有了这僻水剑,黄河就乖乖的向东流淌了。

       那一年,淮河流域发大水灾。家住淮安西门外的一个武林侠士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嘉应观庙宫有这样一个圣物,可以使其躲避水害。于是,他就悄悄地不远千里,潜入了庙宫。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静悄悄的把僻水剑偷走了。为此,淮河在那一年没有任何水灾发生,但这可害苦了黄河流域的老百姓,这一年,黄河先发了桃花汛,又来了夏汛,不久又发了秋水汛,到了冬季,还发了一次冬凌汛,黄河流域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第二年的春天,这位侠士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情,她对侠士说:孩子啊,我也知道你的心事好的,你是个挺孝道的儿子,可咱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丝利益,而让中原的百姓深受其害啊!这位侠士也是一位大孝子,他听从了自己母亲的话,含着眼泪,背负这口剑回来了,又悄悄地挂在了原来的位置。从那以后,黄河在此地再也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水灾。

                                                          

水井(九)

       相传,在很早以前,水井这个地方非常缺水。一天,有一个老道路过此地,向一户姓张的人家讨要碗水喝。主人家说:老人家,你要吃肉我可以给你,但我们这里水很金贵,不便给你。老道仍坚持要碗水喝,主人很不情愿地将水缸底下最后一点浑浊的水,舀了一碗递给老道。说道:实在对不起,我家只有这样一点水了。老道说:没关系,多谢了。然后接过水喝了一半,将剩下的半碗水倒在不远处,并对主人说:我走了以后你们就在这里挖井,定能挖出水来。老道走后,主人将信将疑,第二天请来两个帮工,在老道倒半碗水处挖掘,掀开一块大石板,一股硕大的龙泉喷出,将挖井的两个人都冲倒了。出水了!小刘庄张家侧边出大水了!乡亲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从此,这里不再缺水。老道就是龙王菩萨下凡。饮水不忘龙王菩萨,于是乡亲们自愿集资在出水口旁修建了龙王庙,塑了龙王菩萨,常年祭拜。后来,这个地方被清王朝政府看中了,他们就推倒原来的建筑,在这个地方兴修了庙宫,也建造了御碑亭。

 

井水通黄河(十)

       传说几百年前,那个时候,这个地方还没有庙宫。这个地方是一个四通八达南来北往的官道。在官道的东侧有一家张姓的茶棚,夫妻二人经营着自己的生意。路行歇脚的客人都会在这个地方休息,由于他们的服务和为人特别的好,人们广为的传送着他们的品格。
       
一日,一个游方的老道经过这个地方,他也听说了这件事,他也要来讨碗茶水喝。老道喝完茶水之后,也为茶水的爽口和清香所折服。他便向这夫妻二人祈了个福祉,说:你们家的后代肯定会出现大官的,至少是一个诸侯摸样的人物。夫妻二人听了笑道:我们那里来这个福分啊,我们都结婚多年了,还没有一个半儿半女,何来后代之说,你可不要笑话我们了。老道一本正经地说:我走后五年内你们必定将添一子,次子归为龙胄。不过,就是你这位丈夫也将早殇,他死后就要悄悄埋在茶棚的后面,就是不要穿戴任何的服装和鞋袜,这可是天机啊!一旦泄露出去。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五年后,这个妇人身怀六甲,不料她的丈夫突然夜里死亡, 这妇人悄悄地挖了坑,把自己的丈夫埋葬了。可是不久,一位清朝的大国师来到了这个地方,因为他们在北京就算到了这个地方将要出生一个小诸侯摸样的人物,他们便前来破坏。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命令士兵掘地三丈,边翻土地。终于,他们发现了这个墓坑。他们在挖开了之后发现,井壁上有一个大洞,向西南方向延伸而去。他们便尾随着潜挖。等到他们快要挖到黄河边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怪物:这家伙龙头龙神龙尾,头部已经深入了黄河,而龙尾被卡住了。原来,那位妇人担忧自己的丈夫赤身裸体的被埋葬太难看,她便给系上了几圈麻绳。这样,她的男人也就变不成龙了。
     
后来,清政府就在这儿地方建造了庙宫和御碑亭,水井,而这水井的水就与黄河连通了。

 

御碑

      御碑亭为嘉应观的镇观之宝,可就是这座御制铜碑,也居然被偷工减料,本是全铜御碑却被做成铜面铁胎,其造假技术之高,令后人望尘莫及。据说嘉应观落成后,雍正皇帝祭河神时察看铜碑,忽然晴天霹雳,完好的铜碑竟裂开一个口子,露出里面的铁胎,雍正龙颜大怒,立即追查此事、重惩贪官。可就是这座铁胎铜面的御碑也并不那么简单,据今天的冶金专家研究鉴定,鉄和铜的熔点不同、凝固点也不同,以现代的冶金技术都无法做到铁胎铜面合为一体,而在工业不发达的清朝,却居然将其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清朝铸造技术之精湛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这里面也有一个哀婉的故事啊!
   
相传,建造者御碑的监工也是一个贪婪的官员,他四处挥霍着铸碑的银两。可就苦坏了下面的工匠。眼看着工期要到了,这碑还是铸造不出来。制成一个全铜碑吧,买铜的银子已经不够了。建造一个全铁的碑吧,有担心受到皇帝的惩罚,那可是要灭九族的啊。最后,主管建造御碑的工匠决定铸造一个铁钛铜面的御碑。从外面也看不出来什么。
他们就这样开始铸造了,可无论如何也把铜和铁铸造不到合在一起。明天就要交工了,可是还不行。碰巧的是,这位工匠的老婆带领着自己的一队双胞胎子女前来探望工匠。夜里,工匠把自己的烦恼给她老婆说了,他还权说老婆和子女赶快逃走。这工匠的老婆说:纵然是我们一家人都逃走了,那么还有和你一起铸造铜碑的几十名工匠的身家性命哩。更何况那贪污银子的监工也查不出来呀工匠听了,觉得老婆说的也对,可他就是没有办法。他老婆看了看工匠,说:为了救大家的性命,我有个办法,看你舍得不舍得?工匠吃惊的看着自己的老婆。
      
第二天,他们重新支好了大炉子,把铁胎和铜块都运来了,就差把它们合在一起了。 炉子冒出了青烟,工匠让自己的老婆帮忙鼓着风箱,眼看着铜块融化了,就是把铁钛包不住。突然间,人们看见工匠的老婆怀抱着自已的一双儿女从工棚里走了出来,向大家做了一个万福礼,一抬胳膊就把还在襁褓中的两个孩子投进了炉子里。人们亲眼看到,就在这一瞬间,铜面包住了铁钛,可人们的眼泪都留了下来。
     
嘉应观落成后,雍正皇帝祭河神时察看这铜碑,忽然晴天霹雳,完好的铜碑竟裂开一个口子,露出里面的铁胎,雍正龙颜大怒,立即追查此事、重惩贪官。

 

楹联

        雍正四年(公元1727年),历时四载的嘉应观终于竣工了。雍正皇帝由治河总督牛钮等人护驾亲临武陟视察河道堤防和行宫,武陟县知县章曾印带领众衙役及乡绅到达迎拜,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雍正皇帝对御碑亭的建造赞不绝口,他左右审视着这个天下奇观。皇冠式的造型再配上着金黄色的琉璃瓦,更是威严和辉煌。可是,他总觉得还是有许多缺憾,深思良久,他觉得在御碑亭两侧的柱子上还缺少一副楹联。于是,他看了看面前的文武百官,说:各位爱卿,你们觉得这柱子上是不是缺少一副对联呢?下面的臣子谁敢说个不字呢?都是点头哈腰的符合着雍正皇帝,口中还得高喊着:皇上圣明,皇上英明!
     
这是,这位雍正皇帝也是饱读史书之人,他看了看说:那好吧,我出上联,此之谓河涨河落唯系皇冠顶戴,谁来给出下联呢?雍正皇帝这话一出口,谁还敢应对啊,着毕竟是皇上啊!这场面僵住了,谁也不敢吭声了。良久,从庙宫的厨房传来了一阵阵的刀剁菜的声响,显得格外的清晰。
     
一个护卫过去一看,原来是今天前来帮厨的老灶头的哪位哑巴女子,她正在拼命的用刀剁着萝卜。护卫一把就把她给逮到了皇上和百官的面前。雍正皇帝也十分的气恼,也觉得她十分可怜。他思考了片刻,无可奈何的说:“ 民间女子,你要是能对出我这对联的下联,就免你不死,而且还把你带到宫里,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啊!
      
你没有想想,这么一个哑巴女子,她能对出什么对联呢?更何况她还是一个不会看口说话的哑巴呢。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这位哑巴女子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一把东西,递到了雍正皇帝的面前。雍正一看,他傻眼了:几粒大米、几颗大清枣、几小片生姜和一小把小麦麸皮。雍正皇帝明白了,尽管说面前的这位民间女子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已经给出了楹联的下首,那就是民富民生关乎大清江山啊。

 

獬豸(xiè zhì)驮碑

       嘉应观里有个铁面铜胎的御制铜碑,而碑下更有特殊之东西。那么这御碑的趺坐是什么呢?乍一看像个大铜牛,老百姓俗称独角兽驮碑,其实不是,大家仔细看看就清楚了:龙头、牛背、龙爪、蛇尾。它的真名叫獬豸。
     
传说獬豸是龙的第九子,力大无穷,善于负重,喜欢扬名,常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以为这样人们便会知道他的威名。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让它推山挖河,它在大禹的指挥下,为治理洪水立了大功。大禹担心它老毛病重犯,便搬来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它的功劳,这正符合獬豸的心愿。但同时大禹命令獬豸驮着这巨大的石碑,使獬豸不能随便走。
     
庙宫建成后,考虑到御碑重量巨大,也就选择了獬豸来完成这样的任务了。

嘉应观的来历【民间】

在豫北黄河故道有一座赫赫有名的道观,被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教授称为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这个道观在清雍正年间盛极一时,雍正皇帝曾来此祭河治水,并亲手书碑,河南道台田文镜也曾留碑纪念。正是由于这座道观使一个平原小县在治黄的历史上备受尊崇。
      
传说,清康熙年间黄河连发大水,有记载的是12年连发13次大水,连康熙皇帝也惊呼: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特别是豫西北一带汪洋一片,民不聊生。

就在嘉应观的附近生活着一个相面的老人,年过古稀,精神矍铄,加之此人相面特准,京城达官贵人一度络绎不绝。但由于长期黄河肆虐,虽然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但家庭景况并不如意。

一天,其儿媳早上问安时说:爹,都说你相面准,你就不能给咱家看看,咱们不能一直这样穷下去呀。老先生一言不发,儿媳出门后,不停地长吁短叹。儿子听说后忙进去劝慰,老先生说:今年二月二晚上子时你来我屋,我有交代,看着老先生神秘的样子,儿子自然无话可说。
      
有了日子时间就过的飞快,转眼二月初二到了,一家人吃过晚饭,都没有休息,子时,儿子敲开了父亲的屋门。父亲看了他一眼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呀。一句话说得儿子颤颤惶惶,连忙跪下来磕头不止。父亲用一种可怜的眼光瞧瞧面前皮肤黝黑的孩子,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你起来吧,明天你招呼亲戚朋友为我发丧,三天后出殡,出殡时就你们夫妻两个用麻绳抬着我,到什么地方绳断就把我埋在那里,千万记住,儿子将信将疑。果然第二天,父亲就病逝在床上。儿子急忙遵照父亲的遗言,举办丧事,听说远近闻明的老先生病逝,七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看望,听到老先生的遗言,大家也莫名其妙,都说:既然老先生有话,还是照办吧。到了第三天晚上,夫妻两个收拾收拾,子时时分用麻绳抬着老先生就走,走到距离黄河100米左右的时候,绳子应声而断,夫妻俩很是惊奇,忙挖坑把老人埋下,磕了个头就走了。

第二天黎明,等村里人听说后再看时,那里已经一片汪洋。夫妻俩个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
      
时间一晃就快过年了,家里境况如前,只是妻子有了身孕。夫妻两个总是叹气,越穷越生,现在连唯一的生活来源也断了。这一年的春节,孩子降世了。出生时据说屋内紫光万道,家里所有的人都很惊奇,知道孩子肯定不一般,所以家里再穷,在孩子的抚育上也是操碎了心。孩子长的很快,又十分聪慧,三岁时就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上私塾,五岁时村里的先生已经难不住他,全村人决定筹钱让孩子到县城读最好私塾,求最好的先生培养他,他俨然成了村里的希望。
    
一转眼,孩子就15岁了,这几年夫妻两个吃透了苦,可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心里还是很宽慰。到了孩子行成人礼的时间,夫妻俩更是高兴的合不拢嘴。正好这年,皇帝特旨来这里寻访神童,虽然孩子万分地不愿意,但耐不住父母求富贵之心,没办法只好去。临出门时孩子说:爹、妈,这次我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你们两个一定不要生气,我死之后,不要给我穿任何衣服,随便找个地方把我埋掉,母亲连忙打孩子的嘴:你个乌鸦嘴,好好的事怎么这样说,又连忙烧香祷告,孩子还小菩萨宽恕。在母亲的祷告声中,孩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活了15年的小村。没过多长时间就传来凶信,孩子死了,死因不知。父母亲哭干了泪水,父亲一天天瘦下去,母亲一病在床再也没有起来。在村子里的操持下,孩子的丧事办的很简单,尽管父亲一再要求,村子里的人还是给孩子穿上一个红色的底裤,毕竟是大孩子了,没个遮掩,谁看了都不好。
      
就在孩子死的那天,嘉应观就开始动工了,起先只是有个围墙,大家都不知在里面干什么,后来知道在打井,还听说打井时发现了一条小白龙,身上套着一条红色的底裤,底裤已经被蓑草缠得死死的,挣脱不掉。据说当晚就送往北京了。后来,雍正皇帝特旨,在井上盖了一个厅,厅内是其亲书的御碑,厅的顶盖是按照他的皇冠盖的,很有特色。
      
民间传说,钦天监发现紫薇星黯淡,帝星现形,要出新皇帝。皇帝以国家选材的形式,残酷地处死了所有的神童。
      
但孩子死了,一家的希望落空了,唯有这个建筑保留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