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了西明寺,回到225省道,往西南方向杀奔武陟县。
武陟属于焦作。行至新乡、焦作两市交界的詹店拐向104省道时,那路很不像话,尤其是铁路桥洞子底下,泥汤儿又深又稠,等挂上一档闷着油门憋了过去之后,车就没法看了。
很不爽。好在镇上加油站里有自来水,加完油顺便洗了一下。但这实在耽误工夫,刷年票的当口,时间金贵呀。
将车洗净,心里舒服了些,向西一路疾行,10公里后抵达武陟县东南12公里的嘉应观。
嘉应观山门
嘉应观名头很大,就连它所在的乡镇,如今也是以观名命之,过去的那个“二铺营”,现在没人叫了。
嘉应观不在今年旅游年票免票之列,之所以跑了来,是想趁机顺路扫了它,那么以后这条线上就没什么可惦记的了。
不巧,听看车处的大叔讲,昨天也就是“十·一”国庆日,嘉应观举行大型祭祀祈福活动,香客游客一概免票。呵呵,俺没赶上点儿。
得!估摸着,本埠方圆周边该来的,昨天想必也都来罢了,今天直奔50元门票大彩的,八成都是我们这号的外来军团了。
遇上一对从四川一路骑车而来的老夫妻,很钦佩,帮其拍了两张合影照,然后一块凑到售票处窗口。
老夫妻有本本,顺利拿到优惠票。俺没本本,但跟售票处美女磨叽了几句,也顺利拿到优惠票,一张30,俩人60,总共省了40。
雍正御笔
山门石雕盲窗
嘉应观俗称黄河龙王庙,又名庙宫,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一组严格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建造的清代官式建筑群。
嘉应观建筑规模宏大,坐北向南,沿中轴线依次坐落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恭仪亭、禹王阁。中轴线两侧则对称布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厅、龙王殿、风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嘉应观还有南院,建有戏楼、牌坊等,现未开放。
御碑亭
据《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赦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
康熙末年,黄河四次在武陟境内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亲临河防搬石。口堵坝成时,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雍正皇帝特下诏赦建嘉应观,并命河臣齐苏勒派御匠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五省民工,大兴土木,历时四载,蔚成大观。
雍正御笔亲书铜碑记载了这一史实。


御碑
严殿
中大殿

中大殿正中供奉着武陟堵口首功大臣、嘉应观首任主持、雍正皇叔牛纽,两侧供奉四位治河功臣,分别是南宋的谢绪、明朝的黄守才、清朝的朱之锡和栗毓美。

皇叔牛纽,武陟堵口首功大臣、嘉应观首任主持
雍正御笔
中大殿天花彩绘龙凤图65幅,保存完好,堪称一绝。




除中大殿外,东西两配殿也供奉有10位历朝治河功臣,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训和白英。其中贾让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实践治河三策,黄河800年没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兵部尚书刘天和,清朝三位治河总督齐苏勒、稽曾筠和林则徐。
东西两配殿正值维修期,未能参观。
恭仪亭
通往禹王阁掖门处竖有一通“水清碑”,记载了雍正元年筑坝堵决、造庙封神后,黄河水清数十里、持续二十多天的水文奇观。其时,雍正皇帝为庆贺这一祥瑞景象,诏准全国官员加升一级,特立此碑为志。
“水清碑”

禹王阁




道台衙署

建国初期时任水利部长傅作义办公室


一组琉璃鸱吻

凤在上的鸱吻,鲜见
转了一圈,觉得堪称嘉应观镇观之宝的,还是那座雍正御书铜碑。


碑座上的独角兽,其侧有小孔,下有水道直通黄河,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及时了解黄河水位,掌握水情。

关于这座“铜包铁”御碑铸造的说法有二,一说是体现了铸造工匠的高超技艺;一说是操办者克扣银两,逼得工匠只好以铁充数。
孰真孰假,说不清楚。
(12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