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巡回画派

 waszcds 2016-05-14

====================

从作品穿越回那个年代,

品读艺术发展史,

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

18世纪中叶开始,俄国的美术创作掌控在圣彼得堡的帝国美术学院。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下的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艺术家中对艺术学院向来保守的态度越来越不满。

写实主义在俄国也有独特的发展。在民主主义思潮中,一些艺术家不再只以追随意大利和法国的学院派艺术为满足,而是有意识地追求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绘画面貌。1863年,14个从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因为拒绝以学院规定的命题——“沃丁进入瓦尔哈拉殿堂”——参加金质大奖的选拔而脱离了学校。他们认为,这一来自神话幻想的命题过于远离了俄国的现实生活,而艺术家应当关注这样的生活。1870年,13位艺术家组成“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克拉姆斯柯依成了这一艺术协会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他们以一种接近平民的写实手法进行创作,坚信艺术有可能成为社会改革和民族意识的发展的工具。他们信奉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坚持“美即生活”的思想,试图全景式地记录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内在的诸种冲突。他们对西方古典的美术传统有相当的了解,同时也以激进的方式冲击学院派的窠臼,追求戏剧性的场景,贴近平民生活,从而吸引大众,鲜明地展示生活的本来面貌。他们最为重要的主题是俄国的农民、风景和圣职者。不过,巡回画派不仅在主题上显现出进步的色彩,而且在作品的展示方式上作出了突破。以往,盛大的美术展览往往限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如今艺术家们结伴旅行将画展推向大城市以外的大众。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在俄国各地共举行了近五十次的画展。在这里,莫斯科富商和艺术收藏家特列恰柯夫起了重要的作用。1892年,他将收藏的巡回画派的最重头的一些作品捐给了莫斯科,为巡回画派的留存作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主要介绍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列维坦的若干作品。

克拉姆斯柯依


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的贫寒家庭。曾经当过一个圣像画家的侍童而对绘画萌发了兴趣。后来又从事过照相。1857年,他来到圣彼得堡,很快就进人了帝国美术学院。1863年,作为叛逆者脱离了学院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家。



1872年,他完成了《荒野中的基督》,此画在巡回画派的第二次展出中获得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确实,这一幅画实现画家的一种创作追求。克拉姆斯柯依向来认定,一幅肖像画应该通过对人物的道德信念的揭示来完成某种性格的刻画。因而,肖像画不仅仅是描绘人物的外貌,而且还要渲染人物内心在面临善与恶的冲突时的斗争。不少研究者认为,克拉姆斯柯依与其说是在描绘作为上帝之子的基督,还不如说是塑造了一个紧张而又疲惫不堪的普通人,仿佛在经历一种迷茫而又痛苦的思索。这已经不是在阐释特定的宗教的含义,而是在象征一种时代的心灵特征。基督的形象已俨然是当时俄国民族知识分子思想者的代表。因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和渴望思想启蒙的觉悟。


克拉姆斯柯依创作了大量精彩的肖像画。他不但有过人的捕捉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而且也善于营造极为抒情的氛围。画于1880年的《月夜》取材于果戈理的小说《五月之夜》,描绘了一个在湖边坐着的少女形象。整个画面洋溢着优美、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情调。画家不愧为色彩的诗人。


克拉姆斯柯依晚期的肖像画代表作无疑是《无名女郎》。画家在描摹出人物的美丽的容貌之外,似乎深入到了她的内心深处。她平静的表情下可能就是一个孤傲的灵魂。雾气弥漫的背景、黑色的服饰更加衬托出女性人物的娇美和矜持。也许,她不过是画家在街头邂逅的形象,但是善于利用记忆完成传神肖像的克拉姆斯柯依却力图要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精神的某种深度,从而使形象更具耐人寻味的魅力。


 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是 “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

    1837年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该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岁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给一个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时,倒在画前,离开了人世。

    克拉姆斯柯依的肖像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革,正如评论家所言:“可以构成一个展示十月革命前夕从事民主进步事业的杰出艺术家和卓越的活动家的画廊,这不仅仅是克拉姆斯柯依的光荣,也是肖像画的光荣”。











列宾


列宾1844年8月4日出生于乌克兰的楚古耶夫镇。由于家道中落,他在孩提时代就感受了贫穷的煎熬。从年轻时起,他就靠替人画肖像和圣像赚钱。由于画技出众,连当地的教堂也对他的作品另眼相看。20岁时,他想进入圣彼得堡的美术学院。1864年,他如愿以偿。列宾是克拉姆斯柯依最得意的弟子。但是,因为手头拮据,列宾不得不去做各种各样的杂活。1873年,美术学院支付了他去巴黎访问的经费。但是,印象派的光与影并没有使列宾有任何的追随。他决心画出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作品。


列宾所描绘的普通人的生活往往包含了对沙皇统治的控诉,而且后来成了20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一个样板。不过,他早期的一些重要作品大多和学院的规范相一致,基本上是经典的主题。他在肖像绘画上体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才华。二十五岁那年,他成为闻名的肖像画家。他笔下的三百多个俄罗斯重要人物不仅形似,而且透现出深刻而又细腻的心理内涵。他最伟大的油画作品可能就是《查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为了完成此画,画家潜心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多次到乌克兰和查波罗什地区实地寻访。画家和历史学家朋友一起工作,收集素材,同时对画中可能出现的武器、服装、乐器、生活用具、装饰品甚至哥萨克式的秃头等都一一作了考订。画家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幅描绘大约二百年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的作品。

众所周知,哥萨克在俄国是有象征意义的,就如牛仔之于北美一样。他们的祖先往往就是自由的代名词。他们的所作所为及其传说铸就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与周边的民族不一样,哥萨克人的首领不是王子、国王或苏丹,他们不是世袭获得的当权者,而往往是“选举”出来的。他们的重大决定诉诸投票。他们不愿意成为任何人的附庸。

有人形容过,哥萨克的灵魂就像是无边无际的天空。他们渴望永不结束的欢宴和节日。1676年,他们英勇地打败了土耳其苏丹王,然而后者却要求哥萨克人降服。于是,无所畏惧的哥萨克人以百般的嘲讽回复苏丹王。

列宾借助此画表现某种爱国主义的情怀。当有人误认为他是哥萨克人的后裔时,他深感荣幸。他甚至让自己四岁的儿子的留成哥萨克人的发式?%8然出现在家人面前的情景。画家让戏剧性定格在人物间的一刹那的无言凝视之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流露出和归来者的特殊关系,准确而又不重复。有意思的是,画中的人物参照的全足画家自己的家人,而且背景也是画家自己的居所。起居室墙上的画像显然就是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的肖像。画家之所以将一个流放过的诗人置于画面中,不外乎是让观众领悟艺术家本人对革命者的同情和支持。


《伊凡·雷帝杀子》更是一幅才气横溢的历史题材的绘画。画家丝毫没有学院派的那种歌颂帝王的意味,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强烈的冲突中加以表现,凸现其内心深处的波澜。画中的伊凡·雷帝在杀子之后,呈现出极度恐怖和悲哀的情感。一方面他承受着父亲杀死儿子的痛苦煎熬,另一方面他又为失去了王位的继承者而难过。王子的英俊、平静衬托出父王的丑陋和疯狂。据说,此画第一次展出时就在彼得堡引起了轰动,人人都赞叹画家的高超画技。后来,参观的人实在太多,不得不派宪兵来维持展览现场的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列宾所画的乌克兰题材的作品与俄罗斯题材的作品之间有一种对比。前者更为积极和欢快,而后者更多令人愤慨的现实。《查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与《伏尔加河的纤夫》或《伊凡·雷帝杀子》的异同就是鲜明的例子。

列宾晚年居住在芬兰,依然不断画画,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珍宝。

列维坦


在巡回画派中的画家中将风景画推向一种极致状态的是享有“风景画之王”的列维坦(1860—1900)。他的作品堪称俄罗斯文化中的菁华,其意义可以与契诃夫、柴可夫斯基和斯特拉汶斯基等人的创作相提并论。

画家出生于一个贫穷但有教养的犹太人家庭。从1873年到1883年,列维坦在莫斯科绘画和雕塑学校学习。1875年失去母亲,两年后又失去了父亲。顿时,他变得一贫如洗,只能寄人篱下,有时甚至在学校的教室里过夜。但是,他的学业出众,学校免去了他的学费。19岁那年,他就得到了大收藏家的青睐。1884年起,他参加了巡回画派的展览,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员。

对列维坦的创作个性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的是他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萨夫阿列克西·拉索夫(Alexey Sayrasov),后者是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最抒情的俄国风景画家,在年轻画家中享有威望和影响。列维坦本人之所以酷爱俄罗斯的迷人风景并且使之诗意绵绵也与他爱好诗歌与音乐有关。他一方面从学校的老师那儿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也十分心仪巴比松画派,尤其对柯罗的作品潜心进行钻研。但是,画家从来是个性十足的,并未消释在大师们的影响下。例如画于1879年的《秋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假如说画家早期的作品还主要是一种抒情的意味,那么他的成熟之作就平添一种哲理的成分,表达出画家对人与世界的反思。因而,他的作品深受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喜爱。在他的笔下,风景不再是外在的物境,而是意味深长的景致了。1897年,画家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可是他依然不懈地追赶创作的灵感。其晚期的作品炉火纯青.不仅手法丰富,而且在风格语言上也不乏创新。他在有机地融合了俄罗斯古典大师们的技巧、法国同行的崭新探索的同时,仍然坚持一种写实主义的路子,画下了不少令人称绝的风景画杰作。无论是晨曦、月夜还是沉睡之中的俄罗斯村庄,都极为迷人。晚年他任教于自己早年就读过的学校,参与了莫斯科文艺俱乐部的创立,并屡屡参加各种大型画展。他真正是一位在画面上获得了一种与自然相处和交谈的巨大幸福感的画家。


《符拉基米尔路》一画看起来是普普通通的风景画,但是由于画家着意选择了一条极为特殊的道路而被人赞誉为一幅具有社会历史性的风景画。据说,在这幅画展出时,不少看画的进步知识分子黯然落泪,这是因为符拉基米尔路是一条著名的具有悲剧色彩的道路,它通向沙皇流放犯人的西伯利亚——沙俄帝国的第一大“监狱”,一个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画中阴沉的天空、孤独的行人、破旧的十字架等都给人一种不祥的体验。不过,画家并没有将地平线的远方完全画成暗无天日的样子,相反,天空的蓝色和一块块浮动的云彩似乎孕育着变化和转机,无言地透露着一种希望的征兆。这种情形令人想起诗人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一诗中的句子:

灾难的忠实的姐妹——希望,

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

她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

大家期望的时辰不久将会像光一样来临。


《三月》描绘的春天的景象。冰雪刚刚开始有点融化,绿色的生命再一次萌发出新的希冀。站在房屋前的套车的马更是给人一种生机和力量。画面的一切均传达出画家对三月的迷恋和期许。


《湖》系画家所作的最后一幅风景画,据说是根据普希金的诗句“暴风雨过去的最后一片乌云”而画的。其中的色彩异常鲜亮,仿佛在述说画家对于生命的一种最高的理解。远处暖色调的教堂与村庄、蓝天上的白云、荡漾的水波和随风摇曳的芦苇等都给人一种祥和、亲切、慰藉和希望的联想。此画是未完成的作品。人们习惯将此画与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联系在一起。

列维坦去世时才四十岁。人们不会怀疑这位在油画布上咏唱俄罗斯大自然的诗人如果有更为长久的生命一定会留下数量更为可观的佳作。


列维坦去世时才四十岁。人们不会怀疑这位在油画布上咏唱俄罗斯大自然的诗人如果有更为长久的生命一定会留下数量更为可观的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