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上海方言的神韵

 大闲人 2016-05-14

“扎劲”及其他

——漫谈上海方言的神韵


    赵长天

文汇报2015-02-11第11版

    

简介

    赵长天,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47年,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

    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伽蓝梦》、《天命》,中篇小说《外延形象》,短篇小说《苍穹下》等。曾获上海市首届文学作品奖、第二届《小说界》中篇小说奖、1992年-1993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等。

    作为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要创办人,赵长天也被称为“新概念教父”。新概念作文大赛由《萌芽》杂志社于1998年启动,力求突破学校作文教育的模式,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抒发情感。许多如今活跃在文坛的“80后”作家,都出自新概念作文大赛。

    2013年3月31日,赵长天病逝于上海。

    

    对于一个写小说的人,语言实在太重要了。由于上海方言有许多与通用的书面用语不能一一对应,所以就很难大量运用上海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作为以语言为表现手段的艺术样式来说,不能用方言写作,损失实在太大了。就好像一个舞蹈演员只会跳一些大路的舞蹈动作,而高难度的、个性化的动作都不会跳,虽然他可能节奏感很好、情绪很饱满、感情很投入……终究很难成为一个最优秀的舞蹈家。

    因为最生动的语言,存在于方言中,上海话同样。

    比如上海话“扎劲”,就是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给力”的意思,但其实比“给力”更有表现力。“劲”是比“力”更有力的力量,而“扎”,是扎根大地的“扎”,是树根深深进入泥土。“给”是拿给你,“扎”则是五个手指或脚趾紧紧地、深深地抓紧的意思,到了进入内部的程度。“扎劲”是不是比“给力”更“扎劲”呢?

    再比如“挺分”,是出钱的意思。“分”是钱的最小单位,用“分”来取代钱,是上海特有的用词习惯(当然,这好像是近二三十年兴起的习惯),比如“一张分”指100元。这有点“掼派头”的“腔调”。好像是藐视钱的劲头。“挺”当然也比“出”有气派。所以“挺分”在表达出钱意思的同时,就还有一点得意骄傲的气派在里面。

    还有“结棍”,厉害的意思。力量凝结成一根棍子,够厉害吧!还有“兆番”,很多的意思。“人兆兆番番”就是人很多很多。有些人把这个词写成“造反”,意思就“浑身不搭界”了。“兆”是百万,百万够多了吧?不,还不够,还要翻番,“兆兆番番”,“结棍”吧!

    仔细想想,上海方言真的很有意思。现在有些人仅仅根据读音来套书面语,我是不赞成的。我们要想出和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组成合适的、贴切的词,来表达出上海话的神韵。这样,上海的方言,就有可能部分地被其他地区的人所接受,从而更加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当然,作家在这方面,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

    2011.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