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消灭的国宝——转心瓶

 dongchang 2016-05-15
转心瓶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心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王刚砸瓷展中,那件珐琅彩转心瓶,确实是被砸错了。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件转心瓶制作的繁复性,便可知道,仿制的难度。

  转心瓶要达到可转动,内胆外壳,一定要达到同心圆。而要达到这一点,唯有内外模具配套成型,而内胆上沿可以拉胚与内胆连接转动灵活后与外部分衔接,并要确保烧制不变形,于是要求模具胎泥极为细腻,唯有上乘膏泥方可,不然,由于模具成型器会因胎质不精细而变形并影响着色,达不到预期效果。



  其次,多次烘烧,因为既要釉水肥厚,还不能内外上下相连处烧结在一起,这是极难极难的。


  我们在最初雍正珐琅彩镂空转心瓶的内胆、外壳的连接处有垫烧木炭残留下的痕迹,说明要解决在烧制过程中内胆、外壳在全挂彩、挂釉的情况下不出现粘连,这是一种高超技艺。


  而也正是太难了,自雍正始到乾隆两朝后的确难再见到这种工艺的传承器。只是在民国年间可见到分离式的组合器。而很少见到类似被砸的这类珐琅彩器。由此可证,纵然今天要仿制一件这样的器物也是十分不易的,那么我们再从被砸器物的胎、釉、珐琅及立粉金的材料上说,胎是纯净的膏泥,非常细腻,而且玉结化程度很高,证明是经过良好发酵之胎泥。


  珐琅描金镂空转心瓶 景德镇 清乾隆约1744年

  而釉水肥厚,珐琅彩是上乘用料,非化工用料,我们说珐琅彩的配制十分复杂,是将宝石粉与铅粉、玻璃粉,三者等融合烧制成的这种料块,然后碾碎调和成材料,于是烧成后,珐琅彩会有丝裂,裂处下方用高倍放大镜可观到七彩宝石晶体之光,证明珐琅彩是真材实料,而被砸器物的珐琅彩不存争议,最后,器物所描之金可证为颗粒状立粉真金而不是铜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