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营改增”试点已于本月1日起全面推开。很多建筑企业虽然参加了“营改增”的相关培训,学习了增值税的会计核算与纳税流程,对政策也进行了充分的解读,但对“营改增”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看清“营改增”的全貌,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制定出的应对措施也多流于碎片化的、表象化。本文试从管理、变革和系统等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建筑业“营改增”这一问题,希望能为解决建筑企业解决困惑、顺利过渡带来帮助。 “营改增”管理视角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降低“营改增”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提升增值税管理的效率问题。 “营改增”会给企业带来两个方面的风险:
增值税管理的效率问题讨论的是怎样才能减少处理增值税工作等的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与增值税相关的工作涉及到公司经营、合同、采购、财务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又有很多人在完成着同样的工作,因此,需要提高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上述风险与效率问题如何管理?最好的方式还是用制度、流程、表单、手册来管理。将应对风险最有效的措施融入到制度、流程、表单、手册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而且大大减少了风险管理的成本;将最佳的操作实践融入到制度、流程、表单、手册中,每个人都采取相同方式作业,可大大减少管理的复杂性,提高工作效率。 “营改增”变革视角阐述的是建筑企业如何领导“营改增”这一变化。在建筑业下行情况下,客户需求日新月异,资质、行业监管等政策的调整变化多端,适应变化、领导变化将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营改增”仅仅是建筑业变化的一场“毛毛雨”,更大的暴风雨还在后头。因此,建筑企业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调整心态、感受变化、适应变化、锻炼队伍,并摸索出一套应对变化的策略、方法和程序来。 那么应对“营改增”的关键是什么呢? 第一,理念先行。理念先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说明“营改增”势在必行;二是要统一“营改增”的应对策略和方向。 说明“营改增”势在必行是为了让各级员工意识到“营改增”只能前行,没有退路,因此各级员工需要团结一致,出谋划策。 统一“营改增”的应对策略和方向,就是要使大家达成一致的应对理念。达到理念一致最重要的就是要员工认知基础一致。因此各级员工需要学习“营改增”的政策,特别是《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 第二,建立变革核心团队。变革管理中有一个2∶6∶2 法则。意思是说对任何变革来说都有大约20 %的人支持,20 %的人反对,剩下60 %的人观望。变革的关键是要使支持变革的20 %的力量强大,以这20 %的强大力量去影响和争取60 %的中间派,如果中高层领导都在这20 %的支持变革的人群里,那么变革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面对“营改增”,建筑企业需要成立一支坚决拥护变化的核心团队,并让这些核心团队成为20%支持变革的中坚力量。通过强化这20%的支持力量,去影响和争取60 %的中间派,动摇20%的反对派,从而达到顺利推行“营改增”的目的。 第三,识别变革风险,预先制定防范措施。“营改增”来势汹汹,建筑企业应对准备的时间并不多,意外情况极有可能发生。因此,建筑企业需做好应对意外情况的应急与防范措施。例如,针对供应商开具的采购发票内容与合同内容不一致、发票认证逾期等问题制定应急措施。 第四,整体策划、稳健实施。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需要冷静沉着,将“营改增”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从全局的高度系统策划、精心组织。并认真分析运行效果、持续改进。 “营改增”系统视角,是指应从全局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应对“营改增”。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涉税风险上、税负增加上。涉税风险、税负增加只是“营改增”影响的表象特征,好似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受到“营改增”影响的还有水下庞大的冰山主体。影响涉税风险、税负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意识因素(没有意识到“营改增”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态度因素(普通员工认为“营改增”是财务的事情、领导的事情,与已无关)、能力因素(缺乏应对“营改增”变化的能力)、经营模式因素(如联营模式的运作方式可能与增值税管理运作原理不相符)、职责因素(职责不清)、管理因素(管理不规范,管理程序、管理表单缺失)、落地因素(缺乏支持此次变革落地的信息化工具)等。以上这些因素彼此联系、彼此交叉、彼此影响。因此,企业很难用单一的措施来应对“营改增”带来的变革,应从全局出发,系统地思考“营改增”问题,以保障企业顺利完成此次变革。 从企业运营管理角度出发,并结合影响“营改增”顺利推进的各种因素,建议建筑业企业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运营层面和信息化层面构建系统的应对模型,如图所示。 应对营改增的系统模型 战略层面,也是应对“营改增”的顶层设计。其主要考虑企业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上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营改增”。这一层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模式,还会影响到企业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手册以及企业的信息化构架和运作。 组织层面,是应对“营改增”的关键环节。其主要考虑公司在管控、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责分工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营改增”。这一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公司责权利的重新划分,涉及面广,可能会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 运营层面,是应对“营改增”的主体。其主要考虑在公司运作体系、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实施细则的设计方面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营改增”。这一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流程再造、简化和规范管理、降低差错率、提升运作效率。 信息化层面,是应对“营改增”的重要工具。其主要考虑在信息化设计上如何保障战略层面的应对措施、组织层面的应对措施、运营层面的应对措施落地。这一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如何更简单地管理好“营改增”的关键信息。 总之,上述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因此,建议各企业从战略层面入手,层层分析,系统地制定应对“营改增”的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