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生读书会丨05.15共读:《岳美中医话》之谈学习本草学及药物的相须、相使和相畏

 为什么73 2016-05-15


生生读书会的书友们大家好,小生这厢有礼了,今天咱们继续读——《岳美中医话》之谈学习本草学及药物的相须、相使和相畏。小生和您一起品好书~大家一定要坚持哦~


谈学习本草学

 

学习和研究中药本草学没有基本功不行,只知道银花、连翘抗菌,绝非中医体系。要有基本功,才能看懂一张处方,或组织一张方子,只从单味药理解,是很不够的。不但要知道石膏、知母、黄芩、栀子等的退热、清热效用,还要明白其配伍规律。


学会认识、组织和使用方子,一定要按中医理论去掌握。现在大家都知道大青叶、板蓝根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不少医生不管什么情況,只要发热就用它,这就不对。见热退热则常遏邪于内,犹如见汗止汗、见血止血和见咳止咳一样,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五味子、麦冬、杏仁、元参可止咳清热,但若用得不好,则可能有咳減而痰吐不出之虞。五味子在应用时为什么常伍以细辛、干姜或半夏,这里有一个开合配伍的经验,是很值得考究的。


学习和运用方药,所谓选药制方,首先要识病辨证。也就是说要从辨证论治范畴来对待。例如痰证,有燥痰、湿痰、寒痰、胶痰、风痰等等之不同,认识以后,才会分而治之。湿痰用半夏,若用之于燥痰则可能添病。热痰可用竹茹、牛黄,若用干姜、细辛则不行。又如头痛,中医分不少证型,如偏、正、后脑、脑顶、太阳(多见)头痛,以及寒、热、风、瘀等,想用一、二种药概括治疗不了。风热头痛常要用表散药,寒则应温之,有时吴茱萸汤很灵验。伤寒主用温散法,这更是人们所共知的,用凉散法则会遏邪于内。这方面例子太多了,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比如吃饭,粘米、粘饭易解饿,但也易存食,痰湿体多吃则不行,粘滑之性会粘邪。


中药都是从活生生的人体上体验出来的药性,非常合乎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况,所以数千年传而不衰,不是隔着人体的经验,是科学的。


学本草也要注意各药的宜忌。什么证该用什么药,不是随便瞎配的,加减药物也有一套学问,要从基本上学。辛温解表的麻黄汤加上银花、连翘就有点不伦不类,如同“布衣上朝”、“冠带游山”,自然很不合拍。


学本草不可忽视性味。五性,寒热温凉平,是与四季相应的,当然也会有常有变,冬虫夏草就属于変的一类。东青子(女贞子),冬季收,属寒,补肾。葱,春天长得快,得春升纯阳之气,所以通阳有一定功效。麻黄生长之处,即使冬天下雪时,其周围雪也易融化,温散的药性可能也由此悟出。夏枯草是夏季收成的,故清肝火效果较好。五味子,具苦、辛、酸、咸、甘味,入心、肺、肝、脾、肾,属阳,主涩精气、补五脏。这些关于中药性、味的经验,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五气和升降浮沉也很有规律性。气浓属阳主升,味厚属阴主降。中医识药用要药离不开这些理论。气厚入脑,所以中医治脑常用荆芥、防风、白芷、细辛、藁本。味厚入肝肾,所以治下常用生地、元参、山药。


学本草更要注意药物的阴阳属性。一部《内经》谈了许多阴阳,一部《易经》也说阴阳。天地万物不统乎阴,便通乎阳。小的如草木鸟兽也是如此,知道药物阴阳属性,辨证论治可以更合理。


川芎活血,属动药,煎取时气辛而不是味辛。当归则味厚、气厚,熬出来发粘,兼属阴阳。生熟地属阴药,味厚质重。方剂组成也常注意阴阳动静特点,如四物汤因有川芎而不滞腻。《伤寒论》辛温发表药麻黄和桂枝都是动药,二者相须,可以发汗。甘草属甘平药,不阴不阳,保持中气,维持正气,所以张仲景在许多方中都用它。


学本草方书,对古人记载要很好研究,不要轻易放过。各药各方各有特点,如我素常喜欢用当归芍药散治痛经,开汤药效果就不好,一女病人嫌汤药煎煮麻烦要求改给散药,发现功效很快。五苓散也是汤药不如散药,张仲景用五苓散以“米饮送下”是针对“水入则吐”而设,故很合理。读书要过细。


药物归经,也是学本草时需留意的。经脉不等脏腑。临床辨证,要善于用医生自己的五官去体察证候,结合经脉走行和病人感受,体验药物的功用。

 

 

谈药物的相须、相使和相畏

 

药物相须,乃指同类而不相逆之功效。如人参、黄芪与甘草,俱为甘温药,按东垣理论,相须为用,可退大热,为甘温除热之圣药。东垣的这一思路,是从仲景《金匮要略》中悟出。仲景《伤寒论》113方和397法中,未用黄芪。《金匮要略》23篇中却有未用白通之例,反而有17个方剂用黄芪。是不是仲景不懂黄芪?不是。这里有很深的道理。黄芪为温补药,功效慢些,无撞墙倒壁之功和起死回生之力,不同于附子辛温剧毒,起效快,这是芪附的不同。


仲景用黄芪的方法见于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中。日人吉益东洞《药征》、周岩《本草思辨录》对此颇有研究。黄芪主治皮肤之水,旁治更多。防己黄芪汤治皮水,恶风汗出,有时可退尿蛋白。


相须为用是指两药不可相离,如黄柏知母相须,治下焦有热,尿黄,肾虚有火,可以滋阴降火。泽泻茯苓去上焦水,治欲饮而渴(下焦无热)。故知柏地黄汤去肾火,茯苓泽泻汤治上焦渴而欲饮者(不思饮用知柏)。至于五苓散,则治水入而吐。李东垣从精神上继承张仲景,用甘温除热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及清暑益气汤等,即是很好的例子。


相须为用的例子尚很多,如破故纸与胡桃,二者合用力大,青娥丸是一证明。干姜、附子合用,其功效也大。


药物的相使,是为之所使之意。相恶者,则为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而相反者,乃两不可合也。仲景于此,有特殊经验。如甘遂半夏汤,甘草反甘遂而并用,附子粳米汤、小青龙加附子,附子攻半夏而同方。是值得吾人深究的。


本草学中尚有单行药者,或称单味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历史性。如独参汤作用明确,加别的药作用可能变小。气阴两虚临终者,以6、9、15至30克煎取浓服,可能有起死回生之妙。椿根白皮治肠风下血,也是单味为好。番泻叶在复方中效果不好,为经验方也。


余深信古人药物配伍的经验。如人参、甘草均为甘平药,一般起协同作用。黄芪配党参甘温除热,甘草加入,效果益著,此为东垣独到之处。作为补中益气汤,参草芪就不可去。继承很重要,有现成梯子不上,又何苦去爬墙?


药物有正作用,有反作用。用药时当知诛伐无过,否则伤气、伤血、伤阴、伤阳。所以要讲究药物的相须、相使和相畏等问題。


生生读书会丨05.14共读:《岳美中医话》之效方拾零


今日共读目标你完成了吗?鼓励大家多做些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把笔记和心得多多分享到咱们生生读书会的群里哦,今晚8点咱们一起来深入讨论讨论今天的共读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