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长江第一桥,你并不知道的一些故事

 文俊他爸 2016-05-15

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数不清多少次看过武汉长江大桥,但每次都被无比壮观的大桥、大江所震撼,同时,对大桥的建设者由衷地产生了敬佩之情。随着观看次数的积累,对大桥各方面的了解越来越多,带着越来越浓的兴趣开始收集和查阅大桥的相关资料。我在想:武汉长江大桥作为著名工程景点,对于教育人、启迪人的思想和智慧,特别是对于教育、启迪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开始尝试,编写了如下的基础性内容:

一、基本情况

武汉长江大桥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连通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国著名旅游景点,武汉市标志性建筑,苏联援华工程。

1957年10月,中国邮政发行了两种纪念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邮票。一种是8分面值,图案内容为大桥侧景。一种是20分面值,图案内容为大桥鸟瞰。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将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正面图案,印在了贰角的人民币上。

万里长江第一桥,你并不知道的一些故事

二、大桥60年

武汉长江大桥自建成以来,历经了60年的风雨沧桑。每天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已增加到148对,296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的荷载早已大大超过了建成之初。在交通量逐年增长、负荷已趋饱和的状况下,武汉长江大桥只要养护得好、管理得当,可再使用60年,仍能保证火车和汽车的正常通行。

60年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76次大小撞击,但并没有伤筋动骨。经多次检测表明:正桥的稳定性仍然良好。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

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为以后长江各处修建大桥积累了成功经验,培养造就了大批建桥人才。60年来,武汉市在长江大桥上下游分别修建了: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二七长江大桥等,更好地把武汉三镇连为一体。

三、前四次规划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关注。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

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在规划武昌火车站时预留了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万里长江第一桥,你并不知道的一些故事

第一次规划: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并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将建桥意向代陈于交通部。这是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当时提出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江面最狭隘处作为大桥桥址,并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此次规划虽然未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

第二次规划: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论述到关于武汉修建长江大桥或隧道的选址问题。

1923年,由辛亥革命时的参谋长孙武组织,依据孙中山的规划思想,编制了《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明确提出,“以汉阳之大别山麓(龟山),武昌之黄鹄山麓(蛇山)为基,架设武汉大铁桥,可收平汉、粤汉、川汉三大铁路,连贯一气之完美”。

1927年1月,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4月合并武汉三镇,设武汉市。1929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武汉特别市政府。同年刘文岛任武汉特别市市长后,邀请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来华,研商并设计了建桥方案。由于耗资巨大和内部军事派系斗争,无暇顾及大桥建设。

第三次规划:1935年,鉴于粤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两路有必要在武汉连通。由茅以升担任处长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又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定又一建桥计划,全部工程需要花费国币1060万元。为了募集资金,还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由于集资困难,结果不了了之。

第四次规划:抗日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再度重提。湖北省政府于1946年8月25日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粤汉区、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及中国桥梁公司共同组织成立武汉大桥筹建委员会,省政府主席万耀煌为主任委员,茅以升为总工程师。当时提出的建桥意见是:铁路和公路合并可降低造价,位置仍以龟山、蛇山之间为宜。考虑到铁路干线运输日益繁忙,可适当提高载重等级。后因国共内战、经济困难,建桥的计划再次搁置。

万里长江第一桥,你并不知道的一些故事

四、第五次规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时年63岁、自1913年起多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并详述前四次规划经过和受挫的原因,论述当时中国能建成大桥的可能性与具体工程内容、经费预算等。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

1950年1月,铁道部成立铁道桥梁委员会,3月成立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和设计组,由茅以升任专家组组长,开始勘探调查。专家组先后共了8个桥址线方案,并逐一进行了缜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长江两岸的山丘以缩短引桥和路堤的长度。

1950年9月至1953年3月,三次召开武汉长江大桥会议,就有关桥梁规模、桥式、材质、施工方法等进行讨论。大桥选址方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初步设计。1953年3月完成初步设计。

1953年4月1日,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同年7月至9月,铁道部派出代表团携带武汉长江大桥全部设计图纸资料赴苏联首都莫斯科,请求苏方协助进行技术鉴定,苏方为此派出由25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研究。

1954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

1954年,国务院批准了铁道部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的请求,苏联政府派遣了以著名桥梁专家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西林来到中国后,认为长江大桥不宜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建议用管柱钻孔法,但这种方法当时是一种新技术,苏联也尚未实践过。大桥建设部门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年的试验,证明可行,经请示铁道部长滕代远、总理周恩来后,国务院于1955年上半年批准对新方案“继续进行试验,并将新旧方案进行比较,也是落实党中央提倡的‘依靠群众,一切通过试验’的方法”。

1954年2月,由地质部、水利部、铁道部联合组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地质勘探队,开始进行武汉长江河槽及两岸的地质评估。

1955年1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桥址选线技术会议在汉口召开,正式决定选择龟山、蛇山一线。

1955年2月,铁道部成立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茅以升任主任委员,其他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1955年5月下旬至6月初,按管柱钻孔法编制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方案,铁道部集中全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和桥梁建筑工程师,举行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审查会议,对大桥的技术设计、施工进度和总预算进行了周密的审查。7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些报告。

万里长江第一桥,你并不知道的一些故事

六、施工建设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正式开工。

1956年,江心各桥墩全面施工。山海关桥梁厂及沈阳桥梁厂开始制造大桥钢梁。分别在汉阳及武昌岸开始了钢梁架设。两岸联络线及各街道跨线桥也先后完成。

1957年3月,江心桥墩工程全部完成。5月,钢梁架设在6号墩处合拢。正桥钢梁由平弦菱形连续梁组成,钢梁设计三联,每联三孔。钢梁制作精确,由两岸平衡悬臂向江心拼接合拢。两岸引桥亦先后完成。为协助清理场地,驻武汉部队及湖北省各级干部组织了5万人的义务劳动。

1957年9月,大桥工程全部竣工。10月,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验收,交付使用。

大桥在技术设计中,经过苏联专家的倡议,中苏技术人员的共同研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尚无先例的、新的基础结构和新的施工方法——大型管柱基础、管柱钻孔法。这个新的结构代替了气压沉箱基础,解决了气压沉箱所不能解决的深水施工的困难,不仅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而且能够全部在水面上施工,改善了劳动条件,解决了工人在气压沉箱中工作的危险和病害,为今后深水基础工程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大桥工程进行中,中央各部、全国各地厂矿均积极支援。全国人民、武汉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驻武汉部队,均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国内科学技术专家贡献了许多的宝贵意见。

七、毛泽东三次视察

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在武汉听取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并登上武昌黄鹤楼视察了大桥桥址。

1956年6月,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毛泽东即兴写下著名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其中广为传诵的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宏伟气势和重要作用。

1957年9月6日,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工地视察,并从汉阳桥头步行到武昌桥头。

八、安全设计

武汉长江大桥在设计中以极端环境为标准,假设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还是这个时间,长江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武汉长江大桥仍需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建设单位与专家名单

总设计师:茅以升

设计单位:铁道部勘测设计院

建设单位:武汉大桥工程局

施工单位: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武汉市建设局、郑州铁路局、武汉长江大桥桥工处。

技术指导: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等28名专家。

参建单位: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广州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全部钢梁均由山海关、沈阳桥梁厂制造,钢材由鞍山钢铁提供。

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万里长江第一桥,你并不知道的一些故事

九、基本数据

武汉长江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在最高洪水位时,桥下净高18米,一般情况下可满足万吨巨轮的通航要求。

汉阳岸引桥长303米,有17孔。武昌岸引桥长211米,有12孔。每孔跨度不超过17.2米,均为钢筋混凝土门式拱桥。连接正桥与两岸引桥的桥台为8层楼式桥头堡。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从底层坐电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望大江东去,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尽收眼底。

十、重要事件

2011年6月6日凌晨,武汉港区受大雨影响突遇浓雾,江面能见度低。“长江62036”船队进入大桥水域时,能见度急剧下降。因该船队队形较大,在桥区水域内掉头、抛锚,有较大风险和困难,“长江62036”采取相关安全措施后继续下行。船队通过长江大桥7号桥孔时,因操作不当,撞上了7号桥墩。所幸的是,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原油泄漏。大桥7号桥墩的西侧有明显的白色、黑色擦痕。

2015年9月17日,一艘起重船在通过大桥时突然失控发生偏转,与大桥5号桥墩发生擦撞,桥墩上被撞出一道明显的痕迹,船体侧面也出现了一道2米左右的凹痕。所幸的是,大桥安全未受影响。

作者简介:

裴连学,男,副教授,中国教师俱乐部“濮阳教师俱乐微信群”成员,擅长数学物理教育,爱好旅游和摄影。本文由作者收集整理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