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话题,我们先从一则最新的牧师偷取教会十一奉献用作私人娱乐的新闻报道开始: 布朗是美国乔治亚洲一所教堂的牧师,日前已被解职,主要原因是他连续十年偷取教会成员给神供奉的十一奉献的资金,用作私人娱乐。 据安徽热线报道,布朗在教会利用职务之便,将教会成员奉献给神的款项转进自己的秘密账户,所盗取的资金高达25万美金。事发后,布朗不仅被教堂开除,还被乔州沙凡纳市一联邦地区法庭的大陪审团起诉犯下近百项罪名,包括85项“汇款诈欺”和12项“邮件欺诈”。一旦罪名成立,恐面临严重惩罚。 起诉书里显示,一些无法参加礼拜的教堂成员邮寄奉献金给布朗,而他收到钱后把资金转入个人秘密帐户中,教堂高级神职人员均不知道该帐户的存在。布朗从这个秘密帐户中取钱存入私人帐户,有时还使用该帐户的银行卡提款消费,并用它来购买“维多利亚的秘密”。 布朗原先还担任当地警局的宗教顾问,长达4年之久。该警局发言人米雪尔?盖文发布声明表示,该局领导得知他卷入窃盗案件后,马上解除了他在警局的职位。——(基督时报) 编者按: 这样的丑闻,相信我们看过的不少了,我们在传福音,有人却一直忙着给教会制造大丑闻,到底这种事情到底有完没完呢?为何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呢?我们到底能够承受多少这样才丑闻的打击呢?我可以毫不掩饰的说,我看到后真的很愤怒。我甚至能够感受到耶稣冲进圣殿掀翻桌子,赶出那些把圣殿当成贼窝的人当时的那种心情。 但我也想,假如我是牧师,我敢说自己绝不会走到这一步吗?或者如何避免让自己走到这一步呢?除了我们遵守神的诫命之外,我们是否也要让弟兄姊妹看到一个透明的,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呢?而不是每次奉献的时候都怀着一颗复杂而矛盾的心情来完成这一神圣的规定!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天主教才是这种腐败的高发区,但我几乎很少看到天主教在财务腐败上的新闻报道。在历史上著名的赎罪券事件之后,对天主教的声誉造成了空前的信任危机,但这也促成了天主教在对财务处理方面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这源于有一套严格完整的管理体制,其他任何宗教包括基督教在财务管理上可以说都比不过天主教的管理模式,目前我们没有一个统一高效完整的管理体系,各个教会都是按着自己的方式管理运作,管理形式也是千差万别。而天主教在全世界不管哪个教堂都是一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神职人员不会参与教堂奉献金钱的管理,而是有教会内的弟兄姊妹多人组成的一个财务管理小组,开设一个专用的账户,神职人员有监督执行的权利,但是没有私自花钱的权利,财务管理小组人员会每个月在教堂一个固定地方公布所有收入和开销,所以账目对大家来说非常清晰,信徒也非常清楚自己的钱花到了哪里。 而且在天主教不论哪个教堂你都不会听到要求信徒十一奉献,这是我非常吃惊的,在这样的制度下,天主教要想修一座教堂,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下面的实例可能让你觉得更加吃惊。2008年天主教深圳宝安耶稣君王教堂,在修建之初账户上只有100万资金,按照整个工程3000万的预算这点钱连打地基都不够,但整个工程历时2年多按时完工,可见期间信徒的奉献积极性有多高。这不是个案,2014年天主教深圳龙岗堂开建,目前也接近完工。但在同一个华南区域我们反观基督教的深圳南山堂,和基督教广州天河堂在整个修建过程中可以说募集资金弄到满城皆知,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修教堂的募集信息。整个工期因为资金原因停了又停,时间跨度达六,七年之久。 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简直没话说,是神给我们增加难度了吗?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距呢?我们不是常常笑话天主教腐败吗?这么腐败的体制下,又不要求信徒十一奉献,完全是自愿奉献,应该说没人会积极奉献,人家修个教堂一年多完工,我们把十一奉献当成律法周周讲,又认为自己无官僚阶层,高效运作,信徒数量又不比天主教少,为什么我们修个教堂数年间停工在那里修不起来呢?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据一份调查数据,在中国的所有宗教神职人员中,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收入是最低的,而且大部分还需要家人朋友的帮助和接济。好多人对于天主教的观念还停留在400年前宗教改革前。反观基督教由于宗派林立,管理方式不尽相同,很多弟兄姊妹因着这方面的疑虑和经常看到这样的丑闻,而离开了教会。今天我们每个基督徒都肩负着振兴教会的责任,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改革?也希望大家多多评论留言,给出您的思考和建议。 假如你是牧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