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生读书会丨岳美中谈常用中药

 新浪跃春江 2016-05-16


生生读书会的书友们大家好,小生这厢有礼了,今天咱们继续读——《岳美中医话》之谈人参、大黄、芒硝和芍药。小生和您一起品好书~大家一定要坚持哦~


谈人参

 

从用药历史来看,最早是用党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是用党参,党参是桔梗科植物,与五加科植物的人参不同。人参的真正应用,应当是在唐太宗入“高丽国”之后,已距后汉约三、四百年。


党参主治“心下痞硬、支结”,《药征》一书已作了概括。《本经》谓其可“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风,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所谓“补五藏”,为五脏之阴,当然也有阳,是相对的,盖阴主里,这是可以理解的。所谓“安精神,定魂魄”,是着眼在“虚”字上。“止惊悸”,“明目”,“除邪气”,也都是虚象,并非实证。


金元以后,用参很广泛,标准不严。余遵仲景,针对“心下痞硬,支满”而用。可从小柴胡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人参白虎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花代赭石汤中,悟出应用道理。仲景之书,出条文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理,后学应当注意体会。


人参、党参为何可治“心下痞硬”?可想见的是由于气虚所致的病状。用人参是有标准的,不应像一般医生所谓“是虚都补”、“不虚也补”、“不开人参是不把病人当回事”的那样去用,这种风气不对。


我以为用人参的标准有三条:

 1.心下痞硬,

2.亡血家(虚),

3.补虚(阴虚为主,血虚也可属阴)。

炙甘草汤用人参,是发汗后,心动悸,脉结代,亡血之故。《名医别录》称人参“通血脉,利血气”,很有道理。炙甘草汤中血药很多,人参熬出来很粘,补气少,补血为多。炙甘草汤的人参算阴药,阴多阳少。

余曾治二例重症尿毒症患者,“肾病及胃”,以移山参一两切,炖液服,不吐,“有胃气则生”。后以四逆汤和六君子汤收功。病人原来脉息都不清楚,还是收到了良效。补虚力量,老山参胜移山参,更胜别直参及党参。太子参一般处方可用,但力小。对于脱证,人参则非一两(30克)不可,缓期也不行。

 

 

谈大黄、芒硝

 

大黄和芒硝,均属降下药,但有区别。前者为植物性药,对胃肠蠕动力稍大,尤其是北大黄为甚,四川和陕西大黄则柔和一些。河北的大黄横劲大,用后腹痛。使用大黄是为了通下,因此,最好有顺劲,才能达到目的。川大黄为锦纹大黄,号称“将军”,有“冲墙倒壁”之喻,故称“川军”。熟军柔和些,入血分力量大。大黄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及胃出血,有清热消炎之力,可谓从根本上治。


我以前治上消化道出血,参考《衷中参西录》,进方用大黄、生赭石、上肉桂,压成药面,服之有效。大黄在《伤寒论》承气汤中后下,可达到泻下作用,至多用12~15克。肠胃坚实者可能不泻,但也有的用6克泻的不得了。此药和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商陆、芫花、大戟、甘遂不同,后几味药刺激性较强。


朴硝杂质多,经细制加工而得芒硝。另有玄明粉,也是朴硝之类。冰硼散中有玄明粉,可消炎,治口疮有效,也用于“结膜炎”。硝石亦称火硝,与朴硝同类。制火药用它,“发性”大,《金匮要略》取之与矾石同用,曰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即黑疸)。此药性寒微苦,酸苦涌泄为阴,用量一般9~15克为宜。


硝黄配伍,成为一对,相互促进,在《伤寒论》大承气汤中作主药使用。大黄,《本草经》谓其可“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五藏积聚,留癖”,能蠕动肠胃,合芒硝软坚散结,对存有“宿食”、“燥屎”者有效。但临床上有时光降燥屎不行,还应加行气药枳实、厚朴,则力量更大。我认为无邪热者不用大黄,无坚积者不用芒硝。若属虚证,两者都宜慎用或不用,免生“虚虚”之弊。

 

 

谈芍药

 

芍药是常用中药之一,苦、酸、微寒,入肝脾经,临床应用范围甚广。《神农本草经》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过多年临床体会,归纳其功用主要有四点:养肝补血、敛肝止血、治痢、止痛。


养肝补血:芍药单用即可以养肝柔肝,因其酸故能入肝,因其苦故能泻肝之热。《药品正义》说“暂用之生肝”,确具只眼。芍药配当归则可和肝补血,因肝藏血,二药合用则养肝以补血,与黄芪、当归同用之直接补血有别。芍药、当归、柴胡三药合用则养肝疏肝,养肝之体而助肝之用。临床上若欲以补血为主,可用芍药、当归配伍地黄,阴津充而血易旺。


敛肝止血:芍药味酸,能敛能泄,成无己谓“可成阴气而敛邪气”。肝藏血,酸而敛之收之则可止血,临床上凡吐血、便血皆可用之。《止园医话》曾载芍药用于止血,用量一般应在一两以上。回忆解放前在家乡滦县曾治一崔姓农民,男,40岁,呕吐鲜血,每吐,量极大,动辄以“升斗”计,断为胃出血,投以旋复花代赭石汤加芍药一两半,肉桂三分,甫一剂,血即渐止。此重用芍药敛肝以止血之故,稍佐肉桂,取桂能枯肝,使肝生发之力减弱,肝血自不妄行。妇女血崩辨证属于脾不统血者,可在归脾汤中加用芍药一、二两,往往可以收到止血效果。


治痢:芍药味酸而苦,性寒,又善泻肝胆之热,因而常用以治痢,单用即有效果。洁古芍药汤用为主药。一般经验,白痢用白芍,赤痢用赤芍,用量五钱左右。《伤寒论》黄芩汤治痢用芍药也是这个道理。张璐谓:“芍药能于土中泻木,为血痢必用之药,然须兼桂用之,方得敛中寓散之意。建中汤妙用人所不知,盖泄痢皆太阴之病,建中专主太阴腹痛也。”


但是应分清病的寒热虚实。泄泻之腹痛多由太阴之虚寒,芍药虽能补益太阴,而酸寒之性与脾寒不宜,是以小建中汤专治中虚腹泻,重用芍药而以桂枝温养,目的在建立中州元气,且能散泻阴寒。如果是痢疾腹痛,则多湿热积滞,虽然也属于太阴失职,乏健运之力,而证是实热,宜清宜通,且宜破滞导浊以治。故不宜加桂,张寿颐谓“血痢腹痛,里急后重,欲下不下,更是一团火,深入血分,蕴结于大肠回转之间,非苦寒急下,荡涤邪秽不可,仅用芍药犹虞不及,枳朴硝黄、芩连槟柏皆所宜选……岂有大实大热之病,而可杂以桂者,是误以建中治虚寒之例治湿热矣。”最是精当,可补张璐之不足。


痢疾后遗症颇为难治,期久,肠道受损,大便总有隐血。曾治一小孩患此,予赤芍四钱配以炒黄连四分,服后很快得以痊愈。根据芍药有治痢之功用,自创一方名清热止血汤,用以治疗慢性痢疾尚有效果,药用芍药五钱、银花一两、黄连二钱、生地四钱,四味炒炭,既可止血又可解毒,且无滋腻留邪之弊。


止痛:张元素谓“芍药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品药也”。此以芍药是治腹痛主药。邹澍谓“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技加芍药汤主之。同一满也,而芍药有去取之殊,何哉?芍药之用,在痛不在满,亦以满为阳,痛为阴耳”。此以芍药为治痛要药。二者虽已道出芍药主治,但言之不详。其实芍药止痛治疼,以痉挛拘急疼痛为主,所以芍药甘草汤用芍药主治痉挛拘急疼痛诸证;柴胡疏肝饮用芍药可治胸胁疼痛诸证;《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芍药量最重,可用治妇女痛经等。大凡拘急痉挛之痛,芍药皆能治之,又不限于腹痛证。


生生读书会丨05.15共读:《岳美中医话》之谈学习本草学及药物的相须、相使和相畏


今日共读目标你完成了吗?鼓励大家多做些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把笔记和心得多多分享到咱们生生读书会的群里哦,今晚8点咱们一起来深入讨论讨论今天的共读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