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他如果多活几年或许就没有宋朝了

 铁捻山 2016-05-16

  他如果多活几年或许就没有宋朝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柴荣是位志在四方、有能力收拾旧河山的军事家,更是目光远大、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他希望能做三十年皇帝:“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以美好的愿望、务实的态度、宏大的魄力,革故鼎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时期,政治黑暗,官吏贪暴。柴荣大力整顿吏治,破格任用贤才,改革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病,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朝廷重用。他力肃贪污之风,严厉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就连亲生父亲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他严格考核官吏,有几个官员借奉命出使之机游山玩水,也被他贬了官,这在中国古代代官吏考核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史例。

柴荣奉行人道,注重法治,废除了随意处死条款和凌迟之类的酷刑。他以多种人道措施对待犯人,打扫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允许探视有病的犯人,无主的病人由官府负责治疗;致使犯人无故死亡,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要被斩首。他还命人彻底修改法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大周刑统》。《大周刑统》对北宋的《大宋刑统》有着直接的影响。

柴荣关心民间疾苦,下令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税收,禁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他鼓励开荒,将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颁发均田图均定赋税,就连历代享受优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

当时佛教广为流行,许多人为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柴荣采取抑制佛教、打击寺院经济的措施,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毁寺庙数千所,勒令僧人还俗数十万人,毁铜佛像以铸钱,促进了商业发展。有人认为他这样做不近人情,他却笑着说:“平定乱世乃千秋的功业。佛家曾谓: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

许多人都知道“跑马圈城”的故事。故事讲到柴荣命大将赵匡胤骑马飞奔,直到马力倾尽,跑出五十里。于是,柴荣下令以马跑的范围扩建城池,修建了气势宏伟的东京外城。

在开封城市建设史上,柴荣是个重要人物。唐朝后期,宣武军节度使李勉将衙署迁到开封,大规模扩建城池,奠定现今开封城基础。时过一百七十多年之后,柴荣把汴州城拓展了一倍多,分外城、内城和皇城,城墙高大敦厚,建筑规整有序,为无险可守的开封城筑起了层层军事防线。

由于经济复苏,商业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内房屋过于密集,民宅侵入官道,致使车马无法通行。柴荣着眼于帝王之都的长远发展,下令将城内违章建筑全部拆毁,将城内的坟墓全部迁往城外重新安葬。这种让“死人给活人腾地方”的做法虽然高瞻远瞩,却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也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和唾骂。柴荣明知会遭来怨言,却依然故我,丝毫没有退缩。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这样的事情总得有人来做,这样做的好处你们会在几十年以后看到。”

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但在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战火连绵,流经开封的大运河已不能通航,黄河水患不断。柴荣命人治理运河、黄河和汴河,堵塞黄河决口,修固黄河河堤,还在汴河口立斗门控制黄河水势,确保京城的安全。为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柴荣命人兴修水利,疏通漕运,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使山东和江南各地的粮食、货物都可由水道直达京城。

水路交通枢纽地位的恢复,使开封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从而决定了北宋定都于此,对于后来赵匡胤的统一战争意义重大。

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从未因言论而杀一人。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二十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这种命题向众多朝臣征求治国之策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而且,他也绝不是哗众取宠,只是作秀。在认真审读后,他欣然采纳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付诸实践的统一大计。

柴荣凡事率先垂范,事必躬亲。他先后五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有一次,柴荣率军打算从水路进攻南唐,但有段河道无法疏通,将领禀告说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无法安全施工。柴荣亲便自前去察看,几天后传下手谕,竟然有详细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军得以出征。

柴荣死时年仅三十九岁,有人说他的早逝是因为做过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惩罚而折了寿,譬如迁坟。其实,事必躬亲的作风才是他耗尽心力的致命杀手。

在位短短的五年半时间里,他清吏治,选人才,均定田赋,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还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等等,做出了许许多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人无论精力多么旺盛,毕竟还是肉体凡胎,经受不起年复一年的日夜操劳。终于在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二十九日,这个残阳如血的日落时分,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的柴荣,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

柴荣早逝是中国历史的一大不幸。在当时中原如此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北宋仅用了二十年便完成统一。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柴荣不仅有可能更早地实现国家统一,而且极有可能不会象北宋那样丧失北方版图。

以兵变方式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只不过延续了柴荣的统一进程,延续了后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均与这位商人出身、勤勉务实的君主有着直接关系。柴荣处理宗教问题的策略、发展商业和城市等方面的做为,不仅深深影响了有宋一代,而且开启了中国走向商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声。

柴荣虽然未能实现为君三十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五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了他必将成为结束中唐以来二百多年割据动荡的决定性人物。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偏偏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因此,赵匡胤的事迹广为人知,柴荣这个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却往往被疏忽和冷落。但他却是《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最后的主角,依然会永远光照华夏大地。尽管常识告诉人们,历史无法假设,但人们仍愿意相信,如果柴荣晚死几年,也许真没宋朝什么事了。(本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龙凤呈祥喜洋洋              (家庭亲情        共八篇)

二. 一代绝色歌妓难逃红颜祸水的命运(随感杂谈一  共一百一十篇)

三. 《资治通鉴》最后的主角究竟是谁(随感杂谈二  共一百十八篇)

四. 奴性是在满清的文字狱中炼出来的(随感杂谈三  共一百十八篇)

五. 史上唯一要对自己进行纸葬的皇帝(随感杂谈四  共一百零九篇)

六. 广西漫游记                 (旅行图文       共十六篇)

七. 京冀津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八.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九.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十.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一.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二.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三.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四.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五.豫陕晋京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六.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二篇)

十七.影像深圳                  (图说深圳     共二十九篇)

十八.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