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造中国版硅谷

 yanyahoo 2016-05-16
国持续投入数十亿美元志在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创新大国,每年有数万名大学毕业生获得工程学位和博士学位。打造中国版“硅谷”是中国攀登创新阶梯过程中的愿景与关键支柱。然而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中国离这一目标还很遥远。要了解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硅谷的成功要素。

  硅谷人懂技术,也甘冒风险,愿意从失败中学习。硅谷一再颠覆传统业务模式,许多行业全面转型,又催生出新的产业。硅谷还吸引了成百上千亿美元的投资。

  中国的几大科技创新中心能否达到这些标准?让我们依次考察:

  首先来看北京。中关村长期以来扮演着中国“科技园”的角色。联想等老牌企业和成千上万家创业公司都驻扎于此。附近多所高等院校——尤其是声名远扬的清华大学——每年可输送几千名博士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以中关村并不缺少懂技术的人才。投资的渠道也十分畅通,资本供应未出现短缺。

  但是这里有没有敢于冒险的文化呢?很难证明有。能够改变现有行业、创造新型产业的颠覆性业务模式呢?至少我并没有见到。

  其次是深圳。深圳有技术有资金,但缺少愿意承受风险、有决心有能力颠覆传统业务模式的人才队伍。从大型高科技企业离职的大批青年才俊汇聚此地形成全新的创业者圈子?我觉得这在短期内还很难形成。

  最后说说上海。那么上海——中国未来的金融中心应该具备成为中国创新中心的各项要素吧?资本供应充足。但技术方面却乏善可陈。宽容失败的文化呢?我在这里住了六七年,还没见到这样的氛围。颠覆性的业务模式?这里也没有。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或许还无法看到中国版“硅谷”崛起。至少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很难看到。而且我们几乎能肯定,在创新中心崛起之前,重大失败在所难免。股市动荡就是一个例子,此类事件或许能冲击现有体系,产生创新所需的变化。

  尽管如此,中国依然能够打造自主创新的来源。虽然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会出现依托某一地区的创新中心,但大量证据表明,中国将会出现一种形态全然不同的“硅谷”,如由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企业生态系统驱动的创新中心。

  原因何在?这些企业运营的平台、打造的网络可以催生出硅谷那样的快速试验和学习活动。内部人员组建团队,彼此展开竞争。此外,业务基于能够开展快速变革与学习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在庞大的客户群体中进行检验。腾讯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谓最为强大,在世界各地共投资200多个项目,微信、微信银行等创新业务与日俱增。

  中国的国有企业又如何呢?大部分国企还不具备催生真正创新所需的研发和技术能力、风险文化和颠覆性业务模式。


***

  所以,虽然中国很难出现硅谷那样的地区性创新生态体系,但或许能形成依托于企业的创新中心,正如我们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所见到的。

  这一点值得关注。


Erik Roth(罗瑞麟)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常驻上海分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