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戏武做:宋代官砚的把玩与收藏

 芝润斋 2016-05-16
[图]文戏武做:宋代官砚的把玩与收藏

宋代官砚

  宋代官砚的主流风格是“文风、幽风”,宋器在心,其给人的感受是娱(取悦)人、化(教化)人。

  赵宋政治集团在政治上奉行的“祖宗之法”,即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对于后妃、宗室、外戚、宦官的限制,对于士大夫的信用与宽舒,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人政治”局面。其文化风格成为了文人宣泄自己清风傲骨的符号,形成清逸谨严的内敛风尚。

  在这一政治和社会前提下,宋代文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和独立,他们的精神世界已不满足于依附或逃避了。因而北宋一代集中诞生了中国最为豪华的知识分子阵营。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下,北宋砚台打上了鲜明的文人烙印。文人的情结,内心是清幽与孤傲的。因此,他们的艺术审美取向,是毫不犹豫地走向冷峻与峭拔。

  统治者的情结历来都是与武力分不开的。文人以统治者的意气风发,在治理国家的舞文弄墨中,尽情抒发舞刀弄剑的豪情。因此,宋砚“文戏武做”,砚出剑锋。甚至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文人武相”依然。文人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是这种境况最好的注解。即便是尚未遭受战乱之苦的北宋大艺术家米芾,在其“文房专著”里也是“寒光闪闪”。米芾在《砚史》中讲:风字砚“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米老的《砚史》让人感受到宋代那些持砚的手,握着的是凛凛寒风的龙泉。

  宋砚整体时代风格是直线的突出和整体造型瘦挺的艺术感觉。这个时代精神缘起于上流社会的首倡,而不是民间的约定俗成。特别是受“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欧阳修与苏轼等文人士子提倡注重内心体验的“宁静致远”的艺术追求和道教清癯古怪的艺术思想影响,在上层统治者提倡简朴的社会背景下,砚形大都气韵冷隽,风骨峭拔。这个时期其他的艺术造型也都一反唐代的雍容肥硕,而变得苗条清瘦。比如瓷器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梅瓶,与唐代瓷罐的典型代表将军罐形成明显的艺术差别。

  宋代的砚式,见于本朝著录的有几十种,但其主流砚式仍是与唐箕形砚一脉相承的抄手砚。从唐代箕形砚的双足向宋代抄手砚的边墙足的过渡,与其说是使用上为了抄手的方便,不如说是审美取向上为了体现宋代文人气节高傲冷峻的需要。

  中国的文人精神、文人性格是定型和定格于北宋的,因此,以文人为主要受众的砚台,自然从北宋起一直把握着砚的主流发展脉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