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绿”字炼字佳话其实是无稽之谈

 风过竹笑 2016-05-16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绿”字的炼字佳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诗话真实与否,也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它出自洪迈的《容斋续笔》,材料的来源据说是“吴中士人家藏其草”。且不说古代诗人写诗时特意把草稿留传下来,并传之于他人的事例实属罕有,单就其草稿的内容来看,也有多处令人不解的地方。

草稿上这样写: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王安石好改字确是事实,但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这个”绿”字,要作如此改法,却又有些令人难以置信。首先,“绿”字形容词作动词用,这种词类活用的炼字之法,在古典诗词中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并不少见。如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的“主人山门绿”等等,作为对古典诗歌有很深造诣的大诗人王安石来说,不应不知道这些常识,而且他自己还写过“除却春风沙际绿”的诗句。“绿”字的选用,原本不应当是多么玄妙的事情,甚至也不应该有什么特别惊人之处,因而用了十数字才选定这个“绿”字,从情理上说似乎有些不大可能。再者,在诗稿上圈去字时,竟然还注上“不好”两个字,似乎更是不可能有的事。既然已经圈去了,又何必特意多此一举地注上“不好”二字,好像故意要让外人知道他的思考过程似的。还有,被圈去的十多个词,都是常用的动词,类似的可列出几十甚至几百个,这样漫无目的的并不太复杂的选择,有什么必要一一都罗列在纸上呢?如此做作,倒实在有些像玩文字游戏了。臧克家说得好,这些字其实都各有千秋,像诗话说的那样,选来选去的,只能说明诗人的笨拙罢了。但一般人谈到这个诗话,往往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从那么多的字里选择到这样一个字,实属罕见,显示了极强的非凡的炼字的功力。其实,像王安石那样的大诗人,怎么可能这么拙笨,为了一个并不稀罕的字,而罗列出那么多的平庸之字?细加推敲,可以看出这则诗话人为编造的痕迹,它极可能是说诗之人,为了显示诗眼的重要,而有意罗列出那么多的常见词来加以比较,以此来突出“绿”的诗眼的魅力。久而久之,弄假成真,一段令后人着迷的炼字故事便应运而生了。

正因为这个炼字的典故是缺少史实根据的,所以后人在讲述这个炼字故事时,就有了许多种版本,有的写成诗人在船头上作这首诗,有的写成在岸上作这首诗,有的写成是行路中写,至于作诗的过程,更是五花八门,任意虚构。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则诗话本身有着非常美妙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已经成了不可抹煞的独立的文学存在,而且它对于古典诗歌的普及,对于提高人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对于人们理解诗歌创作的三昧, 也都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但分清其真伪,对于文学的科学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作者:徐景洲,笔名大洲,著有《读破金瓶梅》《无稽的诗话》《小城旧事》等书

微信号:xjz1956

QQ:2175339

新浪微博:@徐景洲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ndazhou

电子信箱:cndazhou@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