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历同样的故事,为何过着不同的人生

 汉青的马甲 2016-05-16




如果人生的这一切都是梦幻,那会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们会怎么做?

对于儿时经历的巨大创伤,我们是否需要再走过一遍那样的过程,才能够彻底的被疗愈?


我非常喜欢《心理游戏》这部电影的精彩,和许多的转折。同时,它也回答了上述的一些问题。


有的时候,想要疗愈童年的创伤,最好的方法真的是去把那个时候的痛苦、惊恐、悲伤、羞愧等巨大的负向能量带出来,让现在已经有能力的我们再重新去经历、面对一次,然后彻底的从它的魔咒中解放出来。


近来,关于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的话题屡见不鲜,仿佛人们遭遇的大半困境都是父母的错,从深层性格,到外显成就;从普通社交,到亲密爱情,父母带来的影响就像是一道永远压在你命运里的封印,逃不脱,忘不掉,你的整个人生的任何一部分都渗透着父母的控制力。多么不幸。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把遇到的困难统统推回给父母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

《心理游戏》讲述了这样一个有关疗愈童年创伤的故事。


亿万富翁尼可拉斯收到弟弟的一份生日礼物,消费者娱乐中心(CRS)俱乐部的游戏卡。游戏的内容为他量身定做,直指他内心深处的童年阴影、人际关系困境、婚姻创伤。

在渐渐深入“游戏”之后,尼可拉斯不仅与弟弟反目,屡遭背叛和生命的威胁, 父亲在四十八岁生日时坠楼自杀的场景更是不断在他头脑里闪现……他决心要搞清游戏的策划者究竟要把他引向何方。


这是最坏的开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什么童年创伤比亲眼目睹父亲自杀更具有毁灭性了。


在尼可拉斯的记忆里,父亲的最后影像,像一只软弱无力大鸟在风中的坠落。


家人为了保护他而关上的那扇门,是尼可拉斯本能反应的一种象征。

 

因为无法承受这样的冲击,他选择隔离创伤,也几乎彻底阻断他和这个世界的情感联结,把对外面的恐惧永远的压抑在了心底。父亲自杀的画面在他的脑海里不断的闪回,却始终没能获得一个解释。


父母是阻隔孩子与死亡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父母一方的自杀,便把孩子推进了丧亲与面对死亡的双重恐惧中。


际遇如此相似,人生却如此不同


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孩子,对相同的创伤事件表现出了迥异的应对方式。


理性回避派的哥哥尼可拉斯,住在旧金山富人街最大的一幢房子里。他一位资产上亿的金融家,更每日沉浸在刻板无味的商业会晤的工作狂,有着叱咤商海的精准眼光和不近人情的铁血手段。


又能怎样呢?


孤零零插着一个蜡烛的麦芬,独自哼起的生日快乐歌,他工作狂式的律己,看起来多么像是对生活的投降。


特别是当曾与他深爱的前妻打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的时候,他直白的表达了内心的绝望。



父亲在四十八岁的时候自杀,而如今,自己的四十八岁生日让他深感憎恶和恐慌。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掌控一切的人,内心却如此的荒芜。


这也使他的情感愈加淡漠,轻而易举可以将辅助自己事业几十年、父亲的朋友扫地出门。



幸好,尼可拉斯还有一个和他共同经历过童年创伤的弟弟,他在乎、信任、甚至是要求自己带着父亲的责任感去宠爱的康拉德。然而他不知道,这段他信心十足的关系同样问题重重。




那个看起来软弱、略带叛逆,时时处于哥哥庇护下的弟弟,则更像是个讨人喜爱的失败者,在读书期间就吸大麻,长大成人后仍贪玩任性,四处流浪,他勇于面对童年经历的伤害,展现他的无助,不断尝试着如何将自己疗愈。



这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一个稳固的伏笔。只有这样的康拉德知道,尼可拉斯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压抑创伤所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能使人短暂的避免焦虑、缓解心理压力。

被压抑的痛苦经验或冲突却从未真正消失,而是在潜意识里侵蚀你的生活。   


一场量身定做的治愈


CRS设计的游戏,其实是一个不断让主人公重复体会失去感的过程,层层递进的剥掉尼可拉斯原本最为看重的东西,比如权利、身份、地位、金钱……他一直以为只有它们永远不会离开自己,并藉此获得安全感。


与此同时,他的生命也受了威胁,出乎意料的是,在求生与复仇的过程中,他开始真正审视自己从前高高在上的冰冷人生,人性中的善良、信任、理解、热心、人情味在他身上开始缓慢复苏。


在误杀了弟弟之后,他终于在巨大的情感冲击中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最珍惜、最不愿失去的。


他无法承受这样的失去。


他选择了父亲一样的方式告别。


当然,这不是结局。


把自己重置于困住我们的创伤情境中,是治疗创伤的有效方式。


被治愈的渴望,是人性深处最强大的修复力量


这部电影为我们呈现出逼真的悬疑气氛、以假乱真的表演、无数化险为夷的场面,不到电影结束的一刻,我们永远不知道,这究竟是一场大团圆的暖心游戏,还是一个令人胆寒的阴谋。


最终皆大欢喜的轻松结局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康拉德为治愈哥哥的心病所付出的努力。



的确,作为一部悬疑片,这结局看起来不够酷,似乎也没那么有深度,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我们在心底期盼过的,关于童年创伤的最温情的结局呢?


导演大卫·芬奇为我们剖开了人性的一道道脆弱的伤口,再带领观众在主人公不断的“失去”中,来缝合它。


创伤来自于外部世界的一次失控,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我们可以改变。



一个人没有真正将内心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他的潜意识便不会停止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治愈自己。              


本文由本平台编辑整理

点击图片,了解相关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