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籍连载 | 《辅导员工作漫谈》——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十个策略

 zlx1zlx2zlx 2016-05-16


亮相之后,就要和学生接触。和学生接触也值得讨论吗?没错,但是再小的事情也可能蕴含智慧。学生工作就在这千千万万微小智慧中变得与众不同。

和学生的接触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主动接触,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师、操场、公寓,这种接触会让学生觉得亲切,受到尊重。但是,因为这类接触会被认为有特定的目的,有时并不一定取得良好效果;第二类为被动接触,即鼓励学生有问题找老师。这种接触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聚焦,让辅导员迅速找到问题的所在,能有效帮助学生,但这类接触一般在紧急时刻启用,平时学生主动找老师的接触方式并不是很多;第三类为自然接触,即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辅导员和不同的学生进行了接触。利用不同的场景,辅导员可以不动声色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自然接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固也有其适用的范围。

在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请允许我再次用“十全体”来讲述和学生接触策略。事实上,“十全体”是一种很费力的写法,但偏生读者喜爱,我只好勉力为之。

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十个策略
        在《那些辅导员想不通的事》一文中,我曾经指出过青年辅导员心中的苦闷。与年长辅导员不一样,青年辅导员和大学生的接触时,容易被学生们贴标签、起外号、常议论。年长辅导员的一些话在学生看起来是像妈妈一样的谆谆教导,而年轻辅导员在谈论同一件事时却被学生们另眼相待:怎么这么“磨叽”?管得太宽了。一些声音认为年轻辅导员和学生年龄相近,所以有共同语言,认为年轻辅导员和学生更容易拉近距离。事实上恰好相反,第一是年轻辅导员和学生的年龄已经跨越代际,年龄相近只是相对概念;第二是年轻辅导员的“年轻”,除了自己缺乏经验之外,学生们从一开始也不太觉得“靠谱”,带着放大镜放大年轻辅导员的缺点。这并不是学生错了,也不是我们错了,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很多青年辅导员开始洞明世事的时候,一届学生已经带完,人生又有几个轮回?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新人来说,这更是最重要的话题。有哪些方法能让新辅导员们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占据优势呢?笔者提出几个建议仅供参考。
善用利器,制度立威
        请允许我重复《那些辅导员想不通的事》的一些内容,对于帮助新辅导员理解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在新人和新学生接触的时候,老辅导员们会告诉你该先“立威”,这完全正确。但是,老辅导员口中的“立威”和我们朴素想法中的“立威”并不一样。即使是“立威”,老辅导员也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在不招致学生反感的情况下树立自己的权威。但青年辅导员则完全不同,第一是缺乏办法,只能用简单粗暴的“呵斥”“批评”“惩罚”来强调自己的“权力”,殊不知这些方法勉强适用于企业,一定不适用于教育,很快学生就摸清了你的斤两;第二是年青年“暴戾”之气太剩,非此即彼的观念太强,一旦有学生不听话或者违反纪律,就必须居高临下的让学生驯服,就要施展各种方法让学生低头。遇上几个稍微有点个性的学生,冲动的性格下容易气急败坏,话捡狠的说,事捡绝的做,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还治不了你!学生从来都不是完美的群体,一来二去,自己的年轻气盛之心被引出,就和教育“宽容”的主旨背道而驰,在学生中的口碑一落千丈。很多辅导员心里所想:即使你不服气,我也要让你按照正确的方式生活,不管你理不理解——我总不能看着你懒惰、逃课、伤害朋友、沉迷网络等等——如果你真不理解,就让我背负这罪过吧,等你毕业的时候自然会感激我云云。此类辅导员虽然秉着一片冰心,做得却是相反的事,问题是很多学生直到毕业没不领情,没毕业之前则对辅导员充满憎恨。
        请允许我阐述事实,绝大部分新辅导员在树立权威的时候,都做过很多过头的事——问题是你自己并不觉得事情过头。正确的立威绝不是训斥或者惩罚,而应该是借助制度。我们都不止一遍呼唤“要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但到我们自己的时候却嫌这套工具太麻烦,效率又显得不怎么高,就选择性遗忘了。事实上,辅导员和学生重视订立制度,订立制度按照制度执行,就是解决威信问题的基本方法。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制定制度,共同维护制度。在制度的框架下办事,辅导员就获得了权威。总是“法外开恩”“拍脑门办事”“加重惩罚”等等,则说明是典型的人治,达不到法制。
         订立制度并非只是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在这些之外,辅导员和学生们可以共同制定很多其他制度——一些共同的游戏规则。比如,发现逃课怎么办,宿舍卫生没有做该怎样。当然,也要有正面的制度,要让学生们觉得有快乐。制度体系不仅约束学生,也约束辅导员,辅导员犯了错一样受到惩罚,只不过更多时候辅导员是做幕后工作——看着制度运行。必要时候,学生们自我管理体系无法为一件事定性的时候,辅导员需要做“大法官”的角色,在情理法之间做出抉择。如此这般,辅导员的权威为天然树立,哪个还能不尊敬?
        笔者可以提供一套简单流程:新生入学——>把要制定哪些制度传达给全体同学,请全体同学思考——>班委选举——>班委和班级成员代表制定“班规班法”——>班级自我管理和运行——>辅导员裁决有疑义的问题——>发现新问题,补充新制度。
         请注意,制度并非越多越好,谁也不是全能全知,把主要问题订立制度即可,事后不断修订。甚至,第一批制定的制度只需要有十条,关键是把这制定的十条制度一一落实。这时候,班级的科学管理和班级自治成为可能,辅导员已经成为制度的参与者,而非高高在上脱离学生的所谓“领导”。此时需要注意,辅导员切忌过分干涉班级的自主管理,给班委们空间,给班级空间,班级自治需要成长的空间。
        你看,一个自治的班级建立起来已经成功一半,你的权威就这样确立起来!
分层授权、获得支持
        管理学曾分析过卓越领导者的工作方式,发现他们很少参与直接的管理,每天只忙三件事:日程、内部沟通、外部关系。很多人认为太多的日常事务需要辅导员去做,辅导员不可能如此“卓越”,其实是谬误。其原因就在于,辅导员可以授权,可以寻求更多的助手,可以把工作分解,然后集中经历去做卓越领导该做的事。
        “要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你的助手”,自从看到魏书生老师这句话后,我反复咀嚼数年,受益匪浅。在我看来,做学生工作就是发展学生助手的工作,把一个学生带好,让他可以独当一面,然后再带好两个,三个——一批。他们懂事,可以站在你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不仅仅帮助你做好当前的事情,也对锻炼他们起到重要作用;他们能干,或许他们的办法总是不够成熟,做事缺乏经验,但又何妨,问题是他们越来越能干,越来越把工作做好。你用教育的心灵去滋润他们,他们用尊重的目光去尊敬你,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叫做“困难”。
        我们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与他们,请求他们帮助我们解决。一旦他接受了这样的“任务”,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就能够调动出主动性,独立去完成很多以前他做不到的事情。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授权,和他们一同解决不同种类的事情。其实,事情是否解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站在你的立场考虑问题,重要的是你获得了支持。
         我只是提醒,一些学校设置“辅导员助理”岗位,即辅导员可以有学生协助处理一些事情,这和我提到的“助手”并不是一个概念。助理当然是助手,但是助手应该有很多人,是一个不断扩大的概念。一个成功的老师,就是不断发展助手的老师,他让每个人都觉得,为这个老师做一些事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罚上立威,赏小取信”
        管理学和教育当然不能直接划等号,但很多内容是可重合的。管理和教育有三个共同特征:立人、立事、立制。就管理而言,立事是最终目标,人和制度都是为最终目标服务;就教育而言,立人是最终目标,具体的工作和规章制度都服务于人的成长。或者我们引申出这样的结论:管理讲求效果,用人达到目标,对人比较严厉;教育讲求立人,人就是目标,所以追求宽容。有了这个界限,在阅读管理学著作时,就能很好地理解哪些理念能引入到教育中,成为学生管理中可以借鉴的工具法宝。
         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管理学讲求“罚上立威、赏小取信”,是可以借鉴到教育中的。所谓的“罚上立威”,就是指领导者运用惩罚权时,要惩罚“老虎”,而不是“拍苍蝇”,这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赵玉平博士风趣地讲到:你拍死一只蚂蚁给大象看,大象偷着笑,这领导没水平,就敢惹这样的小蚂蚁;你拍扁一只大象给蚂蚁看,只见所有蚂蚁排成整齐的方队,热烈拍着手说“欢迎领导”;“赏小取信”则取自著名的商鞅变法故事,小人物对大人物容易存在信任上的怀疑,这时候,商鞅赏赐了一个按照游戏规则办事的小人物,一下子获得一个群体的信任——领导说话算数。这些管理学中的道理,都可以借鉴到教育中,只要灵活运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你就会明白,你去惩罚一个普通得再普通的学生,对于其他同学没什么震慑作用;你惩处的对象是当前风头正劲,但是犯了错的自己身边的干部,全体学生就会另眼相看——这是玩真的,自己人都不袒护!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却要踩刹车。如前文所述,教育讲求宽容,你真的能“罚上立威”么?你真要惩罚谁,需要和他充分沟通,和他讲这是制度罚人,并非我要罚人;和他讲自己的感受,心理也感到难受。你需要把宽容做到前面,做好当事学生的工作,获得其谅解——也许单纯的你会觉得这很“阴险”,其实完全不是,这是做事的策略;通过你对每个细节的把握,每一次对学生的公开亮相和接触,都可能取得不俗的效果,这就是管理学和教育的结合!
谁也不是吓大的!
        “厦大”应该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学校,因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有人几乎每年都会说几句“谁也不是吓大的!”开个玩笑,但是,靠吓唬取得学生的敬畏,的确有问题。
        青年辅导员都有颗事业心,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有时难免急功近利。发现学生的行为有偏差,在说服学生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强调自己的权力,不自觉就采用了威胁的手段,想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上,管理是弹性的,当面的口头认错不见得认同你的观念,只是为了逃离那个难受的现场;一些吓唬能起到作用,被恐吓匡正的行为只会更加强烈的反弹;弹性的管理并不需要即时显现的效果,会给人以缓冲的时间,达到最终的行为矫正。很多青年辅导员则年少气盛,等不及给人改正的时间,会以各种吓唬让学生立刻改变。
        就在撰写本文的时候,有个学生在微博上给我留言:是不是社会实践不发微博就不发毕业证,学位证?我惊讶得半天反应不上来。我们确实要求学生做社会实践要每天发微博,这样可以用微博和图片防止一些偷懒的学生作弊,问题是谁也不会说社会实践和毕业证、学位证之间的关系,这不是典型的吓唬吗?我理解里面的逻辑,不做社会实践会影响学生的社会实践学分认定,最终的确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毕业。但是所有的过程省略,用一句“不发微博就没毕业证学位证”,除了显示自己的没信心和方法的贫乏,我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形容。
        类似的事情非常多,用毕业证学位证对学生进行吓唬是最常用手段,其他的各种吓唬更是层出不穷。我并不打算“吐槽”,我只是想问诸位一句:你们的领导吓唬你是你会怎么想?你们能接受被吓唬吗?如果不能,请也不要吓唬自己的学生!
        新辅导员们,你们会很快理解我说的话——一些学生很快会挑战你的底线,因为,他们的确不是“吓大”的!
口若悬河与低头倾听
        并非每个辅导员老师都具备口若悬河的演讲能力,但这应该是辅导员的追求,能就某一个和学生有关的事情旁征博引,层层递进,雄辩斯言,用语言去让学生们觉得信服。不擅长演讲的辅导员也可以做到说服学生,无非就是经过精心准备,适度发挥。那些有演讲优势的辅导员老师,则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关注和尊敬。
        但是,如果你想去影响人,更需要低头静听
        口若悬河的对象是群体,是给一群人讲课的方式。口若悬河的确可以获得认可,但这种认可和改变一个行为之间还有很大差距,更何况集体言说毕竟是少数时候,而个体的各类问题的发生无穷无尽,我们更需要和学生单独交流。有些辅导员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和学生单独沟通时也容易口若悬河,结果沟通效果很差,谈了很多,说了很多,却发现没达到效果,很有挫败感。
        问题的关键就是,和学生单独沟通时,你要做个沉静的倾听者。你需要去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这才是有效的沟通。
       不管是多么有才华的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我们的才华就要变成倾听和引导学生自我表述的技巧,这就是水平。学生们如果不遇到一些问题是不会去找辅导员老师的,如果他们一旦登门,我们就该做一个低头的倾听者,认真听听他们的声音。有时候他们需要我们出手帮助,有时候他们仅仅需要我们的倾听和理解。一次畅快的沟通后,他们觉得受到了尊敬,他们觉得可以和这个老师交流,他们会说:这个老师,真好!
        所以,抬头时我们口若悬河,低头时我们学会倾听
拒绝“严厉”,好好说话
        辅导员和学生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吗?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吗?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吗?
        当然不是,辅导员和学生,是师生关系
        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个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侮辱,哭着跑出办公室,跑出教室,跑出校园;不知道又有多少学生对天大喊,“XXX,我恨你!”在中国,蹩脚的老师大有人在,真正能深入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成长的老师,却金簪雪藏。
         辅导员也是这类老师中的一员。我看到过不会说话的辅导员。那一刻,他没有任何师道尊严,只是像一个苛刻的奴隶主对偷懒的奴隶一样,拿着鞭子抽打学生的心灵!
         真的不会好好说话吗?
         一杯水,一句请坐,一句“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和色厉内荏,尖酸刻薄,会有多大的不同?
答案是,这是两种教育境界。新辅导员们,给你们一句预警:如果你被某件事惹到,开始气呼呼的说话,恐怕,这就是噩梦的开始,不快乐的源头!
        我希望你像和自己朋友一样说话,像和自己朋友一样要求学生,像和自己朋友一样去影响学生,你确定你能吗?
        语言是一切沟通交流的开始,是一切接触的基本形式,很多辅导员已经有了一份尊重学生的心思,但在语言控制上差强人意,一到触动感情的时候言语不由自主就严厉起来。当面给人难堪、让人感觉受到侮辱、人格受到质疑等等,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做到——事实上青年辅导员只是想点出一点并不十分重要的事情,也感受不到这语言有如此大的杀伤力,这就是因为太年轻!太年轻的优点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缺点则是无法感同身受,并不会体谅对方的感受。语言暴力是一种无形暴力,但这种施暴的危害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是年轻辅导员难以想象和控制的——一句话说出口,就不再是自己的。新辅导员们,请你从成为老师的第一时间起,就主动感受自己语言的刺激程度,判断语言的影响力,控制语言的冲击力,这对做好你的工作至关重要!
        总之,请先把警钟悬起!
自我批评、共同成长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两类基本性格:一种特别把自己“当回事”,凡事小心,处处谨慎,耳朵特别长,听得见任何一句议论自己的话,受不了任何一点点针对自己的批评,时刻像一直竖起刺的刺猬一样;另一种人,大度中庸,凡事无所谓,遇到玩笑但求一笑,遇到批评一笑了之,顺便有时候自我调侃几句。和前一种人交往比较痛苦,因为你总需要担心那一句话刺激了对方;和后一种人交流很轻松,因为没有压力,身心舒服。你觉得你是哪一种人?
        你一定不喜欢第一种人,你觉得自己该是第二种人。问题是,或许你是后一种人,但在全体学生的眼睛加倍放大下,你经常是第一种人,你的小小缺点成为学生们眼中的缺陷,你做得不得体的一件事会被说成做事糊涂,你做错了一件事会被放大成品质有问题。当面对学生的议论纷纷的时候,有的辅导员受不了学生的非议,自己特别痛苦,要么就是充学生发脾气,要么就是自己做事开始束手束脚;但是也有人会去倾听这些对自己的看法和声音,然后自己评价一番自己,当众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顺便自嘲一下,或者自我批评。前一种处理方式很郁闷,会把本来微不足道的事无限放大;后一种处理方式很达观,会把大事化小,赢得理解。
        我们从来不完美,不管是学生还是我们自己,这是故事的起点。我们一定也会犯错误,有些事情做得令人不满意,这本来就是最正常的事实。我认为可能是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一些辅导员不能接受任何质疑,无法听取任何批评的声音,其实这从一开始就错了。我们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所以,我们犯错,或者我们没犯错只是有些事情做得让人不舒服,引起学生们的不满意,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个时候,自嘲和否认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前一种容易原谅,或一种则会让关系形同水火,让学生在心底里认为你没水平。
        我就是觉得,辅导员不要把自己搞得“全知全能”,每件事情都是专家,不容置疑。我们适度的“暴露自己”——心理学概念,指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我们做得更像是一个有着真实感情的人,我们也有对人生的迷茫和困惑,这再正常不过,反而能获得理解。至于犯错误,这就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模式,认个错,说说自己的感受,自我嘲笑一下,自我惩罚一回。学生们发现你没那么“装”,而是和他们共同成长的师友,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能调侃自己的人,才能调侃世界。而这样的人,才真正温柔
行为引导、事实说话
        你说学生们要守时,自己在上课时却慢慢悠悠,迟到了几分钟却视而不见;你说打扫公寓卫生很重要,自己办公室却邋邋遢遢;你说要勤俭节约,离开办公室不关空调,打印纸用了一面后就直接废弃;你说校园里要禁烟,自己却偷偷抽烟以为没人知道。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在我刚工作的头几年,我也想不通这里面的关系。我知道从道义上讲要求别人就该先要求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实际上讲,老师就是老师嘛,还是有点特殊性的,没必要跟自己那么认真。很多老师,不仅仅是新辅导员,不仅仅是年轻辅导员,很多资深辅导员也只这么想的吧。这,不对吗?
        其实这也谈不上什么不对,这么做了学生们也没真的去质疑你,老师也当得好好的。不过,这就是一些人成为教书匠,一些人成为教育家的原因。当成职业的,这些事只是一种无所谓的小事;当成事业的,这却能成为着彰显人格力量的大事。
        这里,最适合用“保健——满意”双因素理论来解释。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你凡事做到以身作则,行为引导,这只是一个保健因素,学生们认为你理应如此,并没有感到满意;你凡是做不到以身作则,自己搞点特权,学生们则一定觉得不满意。有人就会问,你做到了那么多高要求的事情,却只是换来一个保健因素,这到底值不值?答案是当然值。保健因素是激励因素的基础,你先做到让大家觉得正常,再加上你展示个人魅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学生们就开始真正满意,就变成激励因素。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了很多很多额外的事,可没有激励到学生,没有让学生感到满意,就是因为你在基本的保健因素——那些你该身先士卒,行为引导的事情上不在意,所以你没有获得学生发自内心认同的基础,所以他们也许会感激你做得一切,可他们并没有满意!
        行为引导也是一种自我“慎独”,让自己遵守每一种高尚的道德规范,高质量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优雅”之所以学不来就是因为模仿者只知道模仿优雅的姿态,却并不明白“优雅”其实是一种内心美丽的外在表现。我们的每一种行为体现出的是一个蝇营狗苟者的厉害算计,还是一个教育者的优雅通达,这会给学生们很多不同的意象。有些事永远装不出来,发自内心的美会去让人认同,让人追随。
        所以,走到校园里随手捡起一点垃圾,用打印纸的背面继续打印,排队时遵守秩序,守时参加各种活动,办公室打扫得一尘不染,面对困难也保持微笑……你知道吗,这些积累起来,就叫“人格的力量”。
巧妙切入,另类接触
        巧妙地和学生接触,有时候可取得奇效。
        辅导员和学生最多接触的地方自然是教室和办公室。现在各个高校都已经开始发现学生寝室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辅导员做工作可以进宿舍。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接触的地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球场、舞台、跑道等等。一切有学生身影的地方,都是辅导员接触学生的地方。
        和学生打一场淋漓尽致的篮球——当然别让学生故意让着你,是真正的打球——其实学生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让着你点的,你可能就赢得一个篮球队!参加学生们的合唱团,和学生们一块练习唱歌,这些学生不由自主就开始接近你;和学生们比比跑步,输赢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共同塑造的气氛。学生们都不小了,你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你就会发现他们很多事做得非常好,很多事就在轻松惬意中说好了。你要是帮他们完成一点关于社团、爱好上的心愿,你就成为他们的红人啦,他们喜欢这样的接触!把思路推开去,学生们的活动丰富多次,如果你来一次巧妙切入,就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篮球辅导员”。曾经接手一个二手班,这个班可以用很糟糕形容,大家都一筹莫展。这位辅导员用尽各种办法,也没有起到啥效果,结果一次偶然参加了他们篮球点燃灵感。这位男辅导员本人就是一个篮球好手,虽然和专业的不能比,但在业余中打得是很不错的,于是开始和这个班的男生打篮球。精湛的球技让人折服,高效率的球风让人佩服,干净有原则的球德让人尊敬。然后故事的发展就是,他和他们一块打篮球,他创造机会让这个班打比赛,他指导这个班拿名次。然后,这个班男生一下彻底臣服。球队是有一种特殊的“运动情感和运动纪律”约束的,这结合了体育的魅力和男人间的信赖。这种秩序被这位辅导员充分利用,这个班的同学因此开始信赖这位辅导员,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地改变。
        其实,不管你是否有某一方面的才华,都可以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接触中让学生信服。你展示出你的态度,表达出一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关心在其中的每个人,这样已经足已让学生们相信你。而这种相信,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是很难赢得的。
        这些接触可谓“剑走偏锋”,或许在我们的工作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善加利用,其乐无穷。
 宽容无极限
        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处事原则。一个新辅导员成长的过程,就是挑战我们认知极限的过程,就是塑造我们大心脏的过程,就是训练我们对人宽容程度的过程。
        不管我们曾有多么丰富的阅历,但当你成为辅导员后,你一定会不断被各种你无法想象的事“雷”到。真有这样的人?真有这样的事?这太不可思议了!
        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再狭小,想迈过去也并不容易。我们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像的很多事情,就在学生那里发生了。这时候,我们该采取何种态度?把他们当成怪物?直接划成“特殊学生”?对它们另眼相待?
        事情是具体的,自然有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心灵是无限的,不管我们看到什么事,我们以无限之心处有限之事,以造物主般的宽容和怜悯理解我们发现的每一件事,这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才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然,处理起具体的事情来,要敬重道德、遵守法律、符合常理,可能我们仍需要做一些艰难的决定。不管事实是怎样的,但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给学生机会,帮学生成长。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他们需要重新来过的机会!当然,我知道这已经成为道德说教,可我仍然认为这符合一个老师的职业道德!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请理解一件事:老师,应该是宽容的代名词!
        辅导员和学生们的接触,本就千变万化,岂是十条建议能够尽述?我只是想给新辅导员们一点建议,希望你们在走上辅导员这条路的时候,少走一些我们走过的弯路,多看到一些阳光,你快乐,我快乐,学生更快乐!”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