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仁大学副教授黄扬名:如何科学养育聪明的孩子?|公开课

 长沙7喜 2016-05-17


爱贝睿第6期公开课,邀请到工作记忆模型之父Alan Baddeley的关门弟子、情绪研究大拿Lisa Barrett的博士后、现任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的黄扬名老师,他也是最懂孩子心理的专业派奶爸。他主要跟爸爸妈妈们探讨



黄老师在爱贝睿微信群里语音授课,小爱整理了文字版,方便没能及时听到的爸爸妈妈们学习,也方便大家收藏、分享、复习

------


除非从事育儿相关的行业,多数的人都是从有了孩子,才开始学习怎么当爸妈的。过去资讯不流通的时代,大家顶多口耳相传,听到亲朋好友有哪些好建议,就会参考一下。但现在资讯非常发达,只要在键盘上输入几个关键字,就会看到成千上万的资讯。


资讯不足,让很感到困扰;资讯过量,其实让人更困扰,特别是当资讯真假难以区辨的时候。这次的讲座会:

  • 先跟大家沟通一些观念,谈谈面对诸多育儿秘诀的时候,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 接着,会带大家破解一些关于脑科学的迷思;

  • 最后会基于脑科学,给大家一些育儿的建议。


面对诸多育儿秘诀,你该怎么办?

我自己是一位固执的心理学家,我基本上不太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这也是我要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不论是谁给的建议,都请先思考后,再决定是否要相信。(所以大家此刻也要想想,黄老师的建议是否值得信赖,不要随便就被我洗脑了!)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在台湾,从小孩出生开始,多数的医院都会跟爸爸妈妈说,我们要求要母婴同室,就是小宝宝必须和妈妈在同一个房间,而不是在育婴室,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促进亲子间的互动,让妈妈可以早点上手。

我们家老大出生的时候,医院对这项政策还不是特别严格,所以宝宝通常都在育婴室;但在老二出生时,医院就非常严格,要求我们必须要随时都把婴儿放在房间。


如果在医院的房间都是单人房,我觉得还好;但若不是单人房,那岂不是为难了妈妈们呢?因为同一个房间有许多对母子,小宝宝又不会在同一个时间哭,一下这个哭、一下那个哭,妈妈就完全不用休息了......


以这个政策为例,相关部门在推行这项政策的时候,到底掌握了哪些原则呢?在相关的网站上找来找去,看起来应该是跟联合国鼓励母亲喂母乳的建议有关系 (http://www./mediacentre/factsheets/fs342/zh/) 。


但是,如果妈妈并没有准备要喂母乳,那把妈妈跟小孩放在同一个房间岂不是没有必要性?我自己也很意外,原来母婴同室最终极目的,只是为了要让妈妈可以成功喂母乳...... 同时间也有另一个发现,原来鼓励婴儿在出生后多与母亲皮肤接触,虽然看似好处非常多,但在WHO官方的文件中,其实认为这类的证据是属于低质量证据,效果不稳定,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没有。


有兴趣的妈妈可以去看看资料:low quality Low: further research is very likely to have an estimate of effect and is likely to change the estimate; http://www./maternal_child_adolescent/documents/guidelines-recommendations-newborn-health.pdf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太多「育儿建议」。


对于育儿建议,父母究竟该采取怎么样的态度?


首先,可以参考究竟这个资讯的来源是哪里,如果是比较值得信赖的来源,就比较值得相信。例如,爱贝睿微信公众号上的资讯,都是从值得信赖的来源所来的。


再者,即使这个来源是值得信赖的,父母还是要采取一个比较开放的态度,不要觉得说,这个一定可以成功。建议可以先在孩子身上试试看,若成效不佳,就不要坚持下去,不要有太强的执念。


在台湾,还有一个例子。有些爸妈很坚持要照美国一位百岁医师的做法,让孩子养成定时定量喝奶的习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也选择不去抱孩子。有些爸妈成功,但有些爸妈却失败了,父母感到很挫折,孩子也不开心。


另外一个常发生的问题就是父母过度诠释研究的结果。由于现在媒体都喜欢用耸动的字眼来吸引读者的目光,其实根本没有讲的那么神奇。


例如新闻可能报导说,孩子如果在3岁前接触3c产品(ipad 、手机、电视之类的电子产品),后来可能会出现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听到这个例子,大家可能开始紧张:我得多留意,不要让孩子玩太多3c产品。


其实这种研究不太可能会做,因为这违反了研究伦理:需要真的去控制,让有的孩子多接触、有的孩子少接触,然后分析他们注意力缺失的状况是否有差异。新闻里的情况充其量只是调查一些3岁以下孩子的爸妈,问他们孩子每天玩3c产品多久,然后另外用指标测量孩子的注意力状况,看两者有没有关联性。但有关联性并不代表是因果关系。


最后,不要随意相信网上搜到的资料


再谈一个最危险的事情、大家也可能经常做的:当孩子有状况的时候,你很紧张,身边也没有专家可以问,就随意在网上搜寻资料,也没有审慎的评估,就找到一些东西自己吓自己。


因为多数的父母其实不会接触到很多的孩子,所以不了解当孩子有某些行为的时候,究竟是常态,还是刚好孩子有一点极端。你可能会紧张,觉得平时孩子没有这样,突然变这样,是不是有问题。


像这样没办法比对的时候,如果真的担心,建议要找合格的医疗机构做评估,确认孩子是不是真的有状况。如果有的话,跟治疗团队谈谈用什么方式治疗比较好。不要随意轻信别人说:「我家孩子也这样,医生给他吃了什么什么药,就好了。」虽然别人跟你家的状况描述起来很像,其实上背后的原因可能并不一样。

有些广泛流传的「科学」知识,其实只是迷思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大脑的迷思。第一个系列的问题是关于大脑的发展。

关于大脑发展的迷思



最容易浮现的问题就是:婴儿的脑和成年人的脑有什么不同?

其实在婴儿出生时,大脑中的脑细胞数量跟成年人的脑细胞数量差不多。其实多数的神经元主要是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就产生了。但是这并不表示婴儿和成年人的大脑是没有差异的。不同处主要有两个:


  • 一、小脑和海马回的神经元在出生后才大量增加,小脑跟工作平衡有关系,海马是跟记忆有关的脑部区域。

  • 二、脑细胞之间的连结在婴儿第一年的时候会快速增加,甚至会超过成年人的数量,之后没有使用的连结会再被删除。


此外,头的大小,与脑功能的好坏是没有关系的。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孩子的头比较小,会不会比较笨?虽说如此,不过爱因斯坦的脑被留下,大家发现他的脑不比一般人大,但他的顶叶区域比一般人的大。顶叶主要负责空间和注意力处理等等;然而很难说是因为他顶叶大,所以才会比较聪明,或是因为他常使用,所以这个区域的发展比较好,这并不确定。


大家会许会好奇,那什么会主宰脑的发展呢?一部分是来自于亲代的基因,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后天经验的刺激。因为先天、后天的因素都会影响,所以若先天不良,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加强来补强的。


那后天经验是否有一个关键期呢?

大家在很多媒体上可以看到:要掌握孩子的前几年或几个月啊,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没学到什么,就永远也学不会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事情没那么夸张,几乎所有的功能都没有应该要在什么时候学会的所谓关键期,充其量只能说有一个敏感期,也就是说在某一个段时间对于发展特定的一个心智功能特别容易。错过了这个时间,也可以发展,只是可能发展的没那么快。


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不管在什么年纪,即使是年长者都是可以学习的,所以大家不需要急着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灌输一大堆的东西,生怕他跟不上其他人。


虽说后天的经验也会影响,但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说,多数的孩子其实所处的环境都能提供足够刺激,所以大家真的不需要太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没有足够的刺激。反而要担心,是不是给他太多太多的刺激。


那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孩子的发展在3岁前就决定了呢?甚至连当年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都公开为3岁以下的教育募款?其实当时的研究是在猴子身上做的,发现猴子到了3岁时,脑细胞连结的密度已经和成年的猴子差不多了。但是,猴子的发展历程比人快速,3岁大的猴子,其实相当12/13岁的人,所以如果真的要说几岁前决定,在人类身上肯定不是3岁。


左脑、右脑的发展是否有所不同?

从一些研究证据确实发现人的左脑、右脑会负责不同的任务,但这类的证据是从左右脑无法沟通的病人身上所得到的结果。在一般人身上,我们多数的认知功能跟两个脑都有关系,左右脑都是有相当程度的活化;只是可能在执行跟创造力有关的任务时,右脑稍快一点,在执行语言相关的任务时,左脑的运作会稍微快一点。


一个相关的迷思就是性别对脑发展的影响,人们会认为女性左脑发展比较好,所以语言能力较好;男性则是数学能力好。实际上整体来看,男性跟女性在能力上的差异没有明显不同,脑部的发展也没有明显差异。


有人宣扬说要用图像法学英文,因为图像主要用右脑,所以可以学英文学得更好。不管图像与语言的处理,都涉及左脑和右脑。


如果认为右脑跟视觉空间有关系,但处理图像与视觉空间处理并不是相同的事情。还有荒谬之处在于:语言不是应该跟左脑相关吗,为什么要开发右脑来学语言?大家千万别被骗,对于多数人来说,左右脑是一起工作的。


关于促进大脑发展的迷思

第二个部分我们来谈谈关于促进大脑发展的迷思。


第一个要分享的就是我们大脑是否只用了10%。

首先,10%这件事情过于夸张,即便只在做一件很简单的任务,例如利用活动手指,大脑中活动的部分都远远超过10%。不论是电影《超体》中的露西或是《永无止境》中所描绘的,都只能说是夸饰的手法。


其实不管大脑究竟用了百分之多少,我们都有可以进步的空间。大家更需要知道,是否有办法帮孩子开发潜能,让孩子更聪明。



一个在民间盛传的就是听古典音乐,或应该说听莫扎特的音乐,据说有研究发现听莫扎特音乐,会让孩子变聪明、更有创造力。企业界还用了一个词汇「莫扎特效应」来说明这个效果,推出很多CD。


但究竟这有没有效呢?虽然最初的研究确实发现听莫札特的音乐,会对于孩子们某部分的能力有所提升,但后来很多想要重复这个研究的尝试都失败了,没办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甚至有研究发现,不论是听莫扎特的音乐,或是读侦探小说,只要让人做他喜欢的事情,他之后的心智功能都会有所提升!换言之,关键真的不是莫扎特音乐,而是让人做喜欢的事情,他之后的表现就会比较好。


不过如果只是让孩子听点音乐,培养性情,听听古典音乐倒是还不错的做法。


那现在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变聪明呢?少数比较公认有效的作法是,让孩子做一个需要仰赖双重工作记忆的任务

先看上面的图,你看到了一共有5道题,数字是依序被听到的:4,3,4,3,1 。你每听到一个数字时,需要判断它跟两个之前的数字是否一致。 前两个没办法判断,第三个时要判断它跟第一个是否一样,在这里,是跟第一个一样的;第四个也跟第二个一样,第五个跟第三个就不一样了。这个判断非常复杂,你除了要记得东西之外,还要比对,并更新信息。


这张图与第一个图类似,但要记的是空间位置,要比对两个之前的东西是不是跟现在的东西位置相同。


光做一个任务可能就很难了,再看下面这个图。


你要同时做两个任务,一边看,一边听,同时做反应。如果你耐得住性子,多做这样的训练,你的流体智力会有提升。


流体智力是心理学家Cattell 在1941年提出的说法,他把人的智力分成流体与晶体两个部分,前者与处理信息的效能有关,也比较容易随经验变动。


如果大家对这个作业有兴趣,想要孩子玩玩的话,app store上会有免费的游戏,输入n-back搜索就行。


除了担心孩子聪不聪明之外,现代的父母更担心孩子快不快乐。在欧美一些学校已经把情绪教育当作重要的一环,他们教育孩子去区分自己什么时候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该暂时保持冷静,不要贸然行事,等自己情绪比较稳定了,才去做反应。


虽然对较小的孩子,要这样做比较困难,但大人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接受自己有一个情绪小超人,这个小超人如果生气的时候,就不能当孩子的好朋友,所以要等他不生气,才能跟孩子做朋友。另外,对于较小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善用分心的作法,让孩子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就会降低孩子被情绪太大的影响。


欧美也开始提倡让小朋友做冥想训练,或用比较中国人的说法,就是打坐。打坐的好处在近几十年被学界所拥抱,几乎所有的心智能力,都可以通过打坐而有所提升!尤其在资讯爆炸的现代,让孩子学习静下来,不要过度被外来的刺激所引导,其实是很重要的功课,也是爸妈们应该要学习的。刺激越多虽然会刺激大脑,但当刺激多到一定数量,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至于打坐为什么会有效呢?因为打坐仰赖著人们必须要控制自己不要过度被外界的刺激所影响,但又要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流很顺畅。这样的能力就像棉花糖实验中谈论的忍耐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两者都涉及了自我控制


在五十年前,心理学家Mischel只用了一颗棉花糖,就做了一个名留历史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告诉小朋友,如果他们现在就选择吃掉棉花糖,那他们就只会有一颗棉花糖;但若他们可以等15分钟,那他们就可以获得两颗棉花糖。


当时他就发现有些孩子可以忍耐,有些孩子不能忍耐。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十年后,他持续追踪这些孩子的表现,结果发现当时可以忍耐的孩子,学业表现比较好,这个计划迄今以追踪了四十年,当时能忍耐的孩子,后来的婚姻状况也比较幸福美满。


乍看之下,很像训练孩子忍耐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该立刻奖赏他们,要让他们忍着,延宕给予他们的奖励。但实际上,关键并不是忍,而是要训练孩子去管理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要,什麽时候该放手,这样才会有最好的效果。


谈到这个实验也带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父母该怎么奖赏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父母要有「原则」,不能今天高兴,就随便给孩子打赏;明天工作不顺,即使孩子再乖巧,也迁怒他们。


父母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的特性,树立不同的原则,重点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这原则太难以达成,乾脆选择放弃。惩罚孩子绝对是最后一条路,因为惩罚的效果只是短暂的,但却有长久的副作用,甚至会降低孩子对成年人的信任感。

比较建议的做法,可能很多爸妈也在用的,就是集点的制度,让他们可以从小学习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通过集点所换取的东西,不是立刻就会拿到的,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管控能力;若因为表现不好所扣掉的点数,也因为没有立刻影响他们是否会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伤害并不会那么即时、直接。


不过若父母选择了用集点的制度,那也要记得掌握原则,该给点数就要给,该惩罚时就要拿走,如此一来这个制度才能有效的运作。

科学育儿,可以这样做

最后来谈一些结合脑科学的育儿建议。


让孩子有主宰权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所以就帮他们安排好大大小小的事情,但这样做其实相当不好,一方面这会让他们的脑处于被动的状态,另一方面这会让他们欠缺自我做决策判断的能力。


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父母让孩子有主宰权的话,必须确保孩子的选择都是相对安全的,不会对他们造成不可抹灭的伤害。此外,现在资讯量过于庞大,帮孩子做初步的筛选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建议,一方面可以筛选掉父母觉得不恰当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孩子暴露在过度的资讯中。


给孩子的教育适合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不同,身为两个孩子的爸爸妈妈,我和太太都深刻觉得,孩子的长成,先天的部分因为真的不可抹灭,甚至应该说先天远大于后天的影响。不知道其他爸爸妈妈是否有同感呢?


既然孩子每个人都不同,那就不需要强迫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跟某某某的孩子一样,两岁就开始学英文,三岁开始学钢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项目,爸妈该做的事是,多元提供孩子刺激,早点发掘他的长处,才是重要的。


像我们家的哥哥从小就不太会画图,现在五岁多,画的图还跟两三岁孩子差不多。但他却很会搭乐高,大人可能都搭不出他那样有规划的乐高,我们也不特别担心他的发展。


若父母觉得孩子的发展真的比同年龄的孩子迟缓,每个方面都缓慢的话建议找专业的团队做评估,评定是否发展有所迟缓,早介入会有早一点的帮助。并且思考该如何协助他们。


引导孩子离开舒适区,来到学习区


人脑是很节能的一个器官,所以很容易习惯化,因此父母也必须要适度挑战孩子,引导他们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挑战一下自己,才会有所成长。


但父母也必须确保这个挑战不是难度一下提升太多,否则反而会产生太大的挫折感。民间所谓的潜能开发,其实说穿了也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则,只是他们会因迎合孩子的喜好,让他们乐于参与挑战。所以父母也可以用心规划一下,自己在家中就能够帮孩子做潜能开发!(可参考Dr.魏的文章《怎样培养聪明的孩子》


身体发展更重重要


过去我们会觉得肢体发展和智能发展没有关系,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身心是一体的,所以让孩子不要成为肢体障碍,这件事很重要。


在都市化的环境,要让孩子活络自己的肢体或许不容易,但很多亲子互动,其实也不需要复杂的道具,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爸妈觉得自己不能带孩子做肢体的活动,也可以参加其他的课程,或者送他学跳舞啊、打鼓啊,都是不错的做法。


让孩子睡饱、睡足



睡觉是一件看似没功用,但其实很重要的行为。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很重要。在华人社会父母都较晚睡,孩子也晚睡,其实是不太好的。父母该为了孩子的发展,早点哄他们就寝,自己跟著睡也没关系,但重点是要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这样的睡眠才会是充足的。至于到底要睡多久,众说纷纭,父母可以视孩子的情况调整出最适合的方式。


多陪伴孩子


这是所有建议中最重要的,也是很多父母很容易忽略的。因为工作忙的关系,很多父母可能根本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都是由别人或是家中的长辈来照顾。


爷爷奶奶照顾没有不好,但父母还是需要与孩子建立自己的联结,若有一天爷爷奶奶离开人世,才不会让孩子会觉得被遗弃了,很孤单寂寞。多陪伴孩子,也能够协助他们情绪的表达与处理,这部分的能力越早帮孩子培养越重要。?


---爱贝睿第175次智慧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