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贺普仁:对穴用法心得

 凡乐仙缘 2016-05-17

导  语

腧穴配伍与汤药组方同样应该是严谨的,穴有各自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药物组合成为方剂,腧穴配伍同样成为精妙的处方。国医大师贺普仁常取“对穴”,即双穴治疗,各取二穴之所长,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内关、足三里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心包经与少阳经相表里,少阳为气机之枢纽;阴维主一身之里,故内关可以治疗胃、心、胸的病变,如对呃逆有很好效果,有调气降逆之效。


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下合穴,阳明亦属土,故本穴为土中之真土,具有强壮脏腑、补气养血、疏通经络之功用,《灵枢·五邪》言:“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可见其不仅善治吐泻等脾胃疾患,还可作为调节全身的强壮穴使用。内关和足三里二穴常作为主穴用于胃脘痛的治疗中,止痛迅速。


2. 内关、郄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的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因阴维脉也过胸部,故内关穴可通畅心络,理气行血。是治心、胸病变的有效穴位。早在《难经》中就有“阴维为病苦心痛”的记载,《拦江赋》云:“胸中之病内关担。”《备急千金要方》曰:“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实验证明,针刺内关穴后,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调整心率。郄门为心包经的郄穴,郄穴长于止痛。二穴相配,可以缓解胸痛、憋闷、心慌等症状,治疗多种急、慢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房颤、心律不齐、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包是心的外膜、外卫,附有络脉,能代心受邪,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故常取心包经的内关、郄门等穴治疗心胸病症。


针刺时,用3~4寸长针透刺,由内关透向郄门。


3. 劳宫、照海




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心包经起于胸中,最后进入掌中,出于中指端,并从劳宫分出支脉,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劳宫位于掌心,可治疗掌部疾患。荥主身热,善于泄热,《针灸甲乙经》言劳宫主“掌中热”,对手掌的痛痒、起疹等有很好疗效。


照海为肾经穴,足少阴之脉入肺,循喉咙夹舌本。若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可致咽喉疼痛、干咳、咯血。照海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肾经脉气归聚于此而生发阴,通阴脉,合于膈喉咙,可滋肺肾之阴,清降虚火,故可治疗上述诸症。《拦江赋》言其治疗“噤口喉风”;《标幽赋》云照海主治“喉中闭塞”。因其益阴清火,滋水涵木,还可用于治疗瘿瘤、瘿病等疾患。


劳宫、照海配伍应用,可治疗口腔溃疡。口舌为心之苗,故劳宫可泻心清火,止口舌疼痛,《针灸大成》云劳宫主“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有补肾滋阴之效,取照海益阴填精,引火下行而口疮可消。心包经五行属火,肾经五行属水,水克火,两穴相配既滋肾水,又清心火,这组穴有补有清,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了协同作用。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中医又称为口疳。其特征是口腔黏膜上出现黄白色如豆大的溃疡点,数目不等,有剧烈烧灼痛,具有周期性复发的规律。外感风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心脾积热;或思虑过极,心脾两虚;或肾精亏损,虚热内生,虚火上炎,均可致本病发生。偏热者,伴有发热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偏虚者,伴有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一般来针灸科求治的患者大多已经治疗过一段时间,但效果不太明显者。很多人治疗本病大多采用清热泻火之法,殊不知本病看似症状单一,但如若不抓住根本也很难奏效。本病不仅仅是局部病变,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调整全身,局部与全身并重。《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明确指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明代《景岳全书·口疮》曰:“口疮……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寿世保元·口舌》言:“口疮者,下焦阴火也。”这些著作中对于口疮的虚实证治进行了详明的阐述。选用心包经劳宫穴、肾经照海穴治疗本病针对了病因病机,故可奏速效,还可配涌泉等一起应用。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并少食辛辣等刺激食品,戒烟戒酒,保持充足睡眠。


4. 丘墟、照海




丘墟为足少阳之原穴,具有清宣少阳郁热、清泻肝胆火热、疏利肝胆之功,临床应用范围广泛。贺普仁用本穴主要治疗肝胆疾患和少阳经分布区域内的病变,如胆囊炎、胆结石、带状疱疹、疝气等病,同时治疗因肝胆功能失调所致的胸胁胀满疼痛、目痛、耳鸣耳聋等症。本穴的临床应用在古代医籍中已有很多记载,《针灸甲乙经》曰:“目视不明……目翳……两胁痛,脚废转筋,丘墟主之。”又曰:“寒热颈肿,丘墟主之。”又曰:“大疝腹坚,丘墟主之。”《备急千金要方》曰:“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枢脚痛。”《医宗金鉴》曰:“胆原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牵引腰腿……足胫难行等症。”该穴为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原穴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变化,脏腑出现病理变化后在原穴出现反应,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不仅可以用该穴进行治疗,还可以用于诊察,贺普仁在针刺前经常触压患者的丘墟穴,以感知病情变化。


治疗时,贺普仁多取透刺的方法。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位,阴脉所生,八脉交会穴之一,与丘墟分别位于内、外踝下。由丘墟向照海方向透刺,以在照海穴处触摸到皮下针尖为宜。采用先泻后补的手法,具有疏肝解郁、调气止痛的作用,达到少阳经气疏通以利转枢、阴经气血充濡的效果。一针刺二穴,可减少患者疼痛,又可增强穴位作用,事半而功倍。


5. 大椎、腰奇




大椎为督脉腧穴;腰奇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下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此二穴常作为治疗癫痫的主穴使用。癫痫,中医称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发作时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口吐涎沫,双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喉间有痰鸣声,醒后如常人。中医辨证认为多由肝、脾、肾等功能失调,导致一时阴阳紊乱,阳升风动,痰阻清窍所致。大椎为诸阳经之交会穴,具有协调阴阳、平降逆乱的功能;腰奇是治疗痫证的经验穴。临床也常配合四神聪共同使用,以增强开窍醒脑之力。


针治时,用3寸毫针,大椎针尖向下,腰奇针尖向上,沿皮刺,酸胀则止。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