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版宋词故事之宋代诗人范仲淹

 老刘tdrhg 2016-05-17
诗文网转载宋词故事之《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今天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故事。欢迎赏阅,留下脚印!

范仲淹:事关忧患的鹤鸣
  
  
   (一)父丧母嫁儿改姓

  

   公元990年,年轻的谢氏沉浸在丧夫之痛中,她的丈夫,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的范墉早逝于徐州任上,留下一个刚刚两岁尚在襁褓中的孩子。
  
   时隔三年,守孝期满,为了使孩子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在亲友族人的默许之下,谢氏含泪作出了改嫁长山朱文翰的决定。按照惯例,这个姓范的孩子,遂改姓为朱,取名曰说。这是人生中的首次迁徙,年幼的他发出了指向不明的啼哭。
  
   在生母继父的呵护之下,小朱说如苗初发,风雨无愁。对于这个非为己出的孤儿,朱文翰表现出了继父的拳拳爱心,“既加养育,复勤训导”。
  
   到了入学读书之际,小朱说也背着书包,进入学堂。作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朱文翰的薪水,看起来也仅够勉强维持举家度日,小朱说在求学时期,留下了“划齑断粥”的美传,一碗高梁粥,竟要冷冻下来,分成四份,早晚各取食两份。小小年纪的他已知道体恤家事,忧于生计,常思一米一粥之不易。唯有喜好读书,博闻强记,学而不倦,成了小朱说迥异于其他孩子的独特品质。因为写得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引起了谏议大夫姜遵的重视,并且断言,这个孩子将来“当立盛名于世”。
  
   只有一点,家中所有人都对朱说隐瞒了他的身世。
  
   一个浑然不知自己身世的孤儿,是令人同情的。从四岁到二十三岁,在朱家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之久的朱说,一日,因为某件事情,与其他朱氏子弟发生争执时,他的身世之谜被揭破一角。面对儿子的满脸狐疑与苦苦哀求,谢氏终于以实情相告。朱说得知身世,抚栏一哭,遥祭生父。失去父爱的孤独与无援,可想而知;寄人篱下的徘徊与惆怅,不言而喻。此后,范家旧事被母亲时时提说,朱说感到身上的担子沉沉的,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的苏州范家祠堂,认祖归宗,成了他魂牵梦绕的一桩心事。
  
   这个心中充满悲鸣的年轻人,毅然辞别母亲,来到千里之外的宋州,踏上了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之路。在这所号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高等学府里,朱说学习异常刻苦,探寻经学奥义,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废寝忘食地学习,以惊人的毅力攻读圣贤学说,成为学子中的佼佼者。即使严寒的冬天,他也是昼夜不息,困乏了,以水沃面,刺激自己。缺少庇护之下,他并不在乎以粥度日的困难,以加倍的努力,求得贤人的指引,学得满腹的文采,有好心的同学从家中带来饭菜,朱说婉言谢绝,他知道,食人之鱼,不如自求渔艺,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体面而又尊严地生活。
  
   当年,宋真宗曾经驾过应天府,满城轰动,学院的同学都闻风而出,一睹圣皇风采,只有朱说端坐捧读,巍然不动。面对众人的不解,朱说浅浅一笑,日后见也不迟啊!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二十七岁的朱说来到首善之区的京城汴梁,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贡举考试,终于中为进士,一睹龙颜,当初的“日后再见也不迟”之说,得到了验证。事实上,他在圣贤文章中,已经不止一次地和历史上形形式式的皇帝都有过思想与理念上的接触。而在多年以后,他与当朝皇帝会有更为亲密的近距离接触。
  
   朱说工作了,成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固定的工作,拿到薪水,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迎母归养”,将年老体弱的母亲谢氏接到身边,侍奉左右,以尽孝道。后来,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之际,正式请奏朝廷,改名复姓,取名范仲淹,字希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